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江淮地区大豆生产中常见病害,但大豆种质资源抗性水平及抗源鉴定工作较少。本研究采用对大豆叶片正反面高压喷雾的接种方法鉴定了江淮地区309份育成品种(系)及亲本材料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生理小种S1的抗感反应。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抗性差异明显,分别鉴定出高抗和中抗材料61和68份,占总数的19.74%和22.1%,表现为感病和高感的材料共有180份,占总数的58.25%。适合淮北和淮南地区种植的140和169份品种(系)中,抗病材料(高抗+中抗)分别有68和61份,感病材料(感病+高感)分别有72和108份,江淮淮北地区抗病品种(系)的比例高于淮南地区。供试材料抗性反应等级与成熟期等性状存在相关性。同时还发掘出徐豆18、南农99-6等高抗品种,及具有高蛋白、高油特性的优质抗性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培育抗病品种,而抗性种质资源的筛选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为筛选抗SMV品种,本研究采用摩擦接种法,以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的349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17和2018年连续2年人工接种SMV3号株系,对其抗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349份供试材料中高抗6份,占总数的1.72%,分别为九农6号、铁丰18、黑农40、黄金塔、黑滚豆和丹东金黄豆;抗病20份,占总数的5.73%;中抗35份,占10.03%;感病264份,占75.64%;高感24份,占6.88%。抗病品种的相关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日数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度最高,为0.524 2,其它农艺性状与病情指数的关联大小顺序为:百粒重株高茸毛色粒色花色。本研究鉴定出的抗病种质资源,可以为东北春大豆抗花叶病毒病育种提供重要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3.
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一种新的土传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发生日益加重,成为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新问题。为给该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国内新发现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Wz2-8A菌株为接种物,分别以国外抗病材料SUNCO和国内高度感病品种国麦301为抗性对照和感病对照,对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盆栽接种和田间成株期接种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在室内苗期及田间成株期均无免疫品种和高抗品种,其中室内苗期接种所有品种均表现感病或高度感病;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兰考198、许科718等10个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1.36%;焦麦266、郑麦004、郑麦0856等41个品种表现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6.59%;其余品种表现为高感,平均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7.97,占供试品种总数的42.05%。本研究发现我国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抗性整体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创制新的抗病材料,并充分利用中抗材料进行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大麦抗白粉病资源,本研究了294份供试大麦品种2010-2012年度在昆明点的白粉病抗性表现,以及13份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4个不同生态试验点可正常成熟的大麦品种的田间白粉病抗性.294份大麦品种的鉴定结果表明,高抗品种6份,占供试材料的2.04%,抗病品种36份,占供试材料的12.24%,感病和高感品种252份,占供试材料的85.71%;在二棱大麦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达到19.61%,高于多棱大麦品种中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13个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抗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和相同大麦品种在不同生态试验点的田间白粉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裸、义乌八角米麦、Gdcm4和新啤4号在昆明、丽江、保山和德宏均抗白粉病,可用作4个地区的推广品种或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5.
油菜抗菌核病的部分生理生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感品种甘油5号植株组织中的钙含量高16.4%。油菜植株组织中的铁含量高,感病性强。而锰、锌、铜的含量与抗菌核病没有相关性。单宁含量与抗病性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各供试品种,接种处理比对照(不接种)的单宁含量高,品种间相比,无论对照还是处理,抗性强的品种单宁含量均高于高感品种(98C40)。丙二醛的含量与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没有明显的关系。油菜植株的内源草酸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有关,高抗品种比感病病对照,其内源草酸含量高22.2%。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品种间无显著差异。SOD酶酶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品种在接种菌核菌后,叶片中SOD活性变化不同。感病品种受到菌核菌侵染后,叶片中SOD酶活性增加值大于抗病品种。呼吸强度与抗病性的关系,接种后呼吸强度下降快的品种抗性强。 矿质元素、单宁、内源草酸含量,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呼吸强度均与油菜品种(系)的抗病性有关。矿质元素中钙含量与抗病性有关。三个抗病品种(M004、中R-888、085)组织中的钙含量均高于中感品种(甘油5号)和高感病品种98C40;高抗品种中R-888比  相似文献   

6.
 2006-2008年以感病品种鄂荆1号为对照,在人工黄萎病圃对10个陆地棉品种(系)进行了黄萎病抗性鉴定。以相对病情指数评价各品种的抗病性,共鉴定出3个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2个耐病品种和2个感病品种。其中NJ0703、NJ0705、中植棉KV1的发病株率小于20%,病情指数小于10.0,抗黄萎病性达到抗至高抗水平。生物统计分析表明,各品种3年间的相对病指无显著差异,抗病性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温室条件下适宜花生白绢病人工接种的技术体系,对花生白绢病人工接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比较5种接种技术,发现带菌燕麦粒贴茎法和撒表土法的发病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花生白绢病温室抗性鉴定的接种方法,其中带菌燕麦粒撒表土法比贴茎法更易操作;不同量(1~5粒)的带菌燕麦粒撒表土法接种花生幼苗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但以接种4粒燕麦粒病害发展速度最快;15~35d苗龄的花生幼苗接种带菌燕麦粒后,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建立的接种技术白绢病发病快,发病率达到100%,最大病情指数为89.2。利用该技术在温室内对19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苗期白绢病抗病性鉴定,大部分材料中感或高感,仅中花16表现相对抗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对76个花生品种(系)进行了花生果腐病抗性评价,以期为抗病育种及田间病害防 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抗性材料。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间对花生果腐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供试76份花生品 种(系)中未发现对果腐病免疫的品种,获得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7个,中抗品种12个,感病品种21个,高感品种 33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支I中的9个品种(尤其是花育9115)抗性较好,可进一步加以利用。花生对果腐病的 抗感性与荚果鲜重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感染细菌性疫病后POD、PPO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供试的4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未接种健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PPO同功酶谱带数没有差异,但抗病品种POD同工酶谱带比感病品种多两条(A2和B2),感染大豆细菌性疫病后,不同品种的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POD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PPO活性在抗病品种中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B1和B2带也减弱;PPO同功酶谱带中,感病品种B1带减弱,而抗病品种B1带增强。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分析了2006-2011年山东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的病情指数和不同抗性品种(系)所占年度总样的比例。从鉴定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参加山东省棉花新品种区试的品种(系)对棉花枯萎病的抗性水平显著提高,尤其近两年来参加区试的新品种(系)对枯萎病的抗性均达抗或高抗水平;对黄萎病的抗性也明显增强,2010年和2011年达到抗和高抗棉花黄萎病的品种样次占全年的60%。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spp.)接种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Pcc)的适宜方法,鉴定彩色马蹄莲组内品种对软腐病菌Pcc的抗性情况,本研究先以10个彩色马蹄莲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以完整叶片、叶片圆片(叶盘)为接种材料的室内离体接种,以及以主脉、侧脉为接种部位的温室活体植株接种,接种后分别于12、24、36 h 3个时间点,以发病率、病情指数为指标,统计马蹄莲软腐病发病情况;在明确适宜的接种方法和发病时间后,选取包括第1步试验品种在内的34个彩色马蹄莲品种进行Pcc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离体接种的最佳材料为完整叶片,最佳发病观察时间是24 h;活体接种的最佳接种部位为叶片主脉,最佳发病观察时间是36 h;离体鉴定的中抗品种为5个,感病品种为11个,高感品种为18个;而活体鉴定的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分别为2、17、15个。离体方法鉴定的中抗品种多于活体鉴定,离体方法鉴定的抗性情况更接近田间大规模生产,其原因可能是离体方法鉴定时接种材料的均一性、环境条件的一致性好,更能反应品种本身的抗性情况。  相似文献   

12.
D.E. Groth   《Crop Protection》2008,27(7):1125-1130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resistant rice (Oryza sativa) cultivars available will allow producers to use less fungicide and avoi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grain and milling yields. Among cultivars currently in cultivation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levels range from very susceptible to moderately resistant.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response of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usceptibility, to sheath blight inoculations and fungicide applica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sheath blight disease development on rice yield and quality. Sheath blight epidemics in field plots were initiated by inoculation at the panicle differentiation growth stage in 2006 and 2007. Azoxystrobin at 0.17 kg a.i. ha−1 was applied at mid-boot. Inocul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heath blight severity and incidence and caused yield losses of 8% in moderately resistant cv. Jupiter to 40% in very susceptible cv. Trenasse. Milling yields were affected to a lesser extent. Fungicide treatments reduced sheath blight incidence and severity, regardless of cultivar except in Jupiter. Single azoxystrobin applications were effective in minimizing yield loss due to sheath blight in all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主推和新育成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2018年至2020年采用单花滴注接种和自然发病方法,对280个江苏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部分自然发病鉴定品种进行了籽粒DON毒素积累分析。结果表明,85个品种对赤霉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淮南品种60个,淮北品种25个。经连续3年重复鉴定,筛选出18个抗性水平高且稳定的小麦品种,包括16个淮南品种和2个淮北品种。自然发病条件下,病穗率在10%以上的品种中,90%以上表现为中感及感病。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DON毒素积累水平差异较大,毒素水平与小麦品种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淮南较淮北品种的赤霉病抗性高,籽粒DON积累量低;人工接种鉴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不同小麦品种发病严重程度与DON毒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花生白绢病是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花生产区都有发生,近10年来在我国花生主要种植省份流行危害,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成为制约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花生白绢病病原菌的特点、致病力分化、致病因子及引起致病力分化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综述,期望为这一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类高度专化性的杂食性植物病原线虫.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根结线虫种类有98种,我国危害农作物最为严重的根结线虫有6种,包括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拟禾...  相似文献   

16.
Resistance of forty-one homozygous rice lines transformed with chitinase gene (RC24) and β-1,3 -glucanse gene β-1,3-Glu) to sheath blight was analyzed by inoculation. Among different lines, the resistanc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by cluster analysis. The lines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resistant, moderately resistant, moderately susceptible and susceptible types, while 92.1% of which belonging to moderately resistant or moderately susceptible type. For different resistant or susceptible lines, the resistance to rice sheath blight was remarkable correlated with the chitinase activity of transgenic lines except resistant type lines, in which enzyme activity coded by target gene was lower than moderately resistant type. The chitinase activity of transgenic lines tested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oculation or different organs of the same plant was uniform, which suggest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chitinase gene was constitutive in nature. Check varieties chitinase activity would change at different time after inoculation and reach a peak at sometime, but it had no difference at various pans of the same plant.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稳定的荔枝果实对霜疫霉侵染抗性评价体系,研究不同浓度孢子囊悬浮液浸染、不同症状调查时间对不同荔枝品种病情指数的影响,并用建立的方法研究部分荔枝品种对霜疫霉侵染抗性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以4×104个/m L孢子囊浓度悬浮液为接种浓度,‘妃子笑’和‘大丁香’离体果实病征发生速度适中,侵染第72小时的病情指数比较稳定,能够更好地区分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2012~2016年,用该指标体系先后评价了15个荔枝品种对霜疫霉侵染的抗性,结果发现不同年份这些品种的抗性分级基本相同,‘黑叶’和‘桂味’是表现最为稳定的抗病和感病品种,证实了建立的抗性评价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已经成功,并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推广。为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抗性水平鉴定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3种方法,对多年生稻品种(系)多年生稻23(简称PR23,下同)、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及其父本长雄野生稻、母本RD23和F1(RD23/长雄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尽管PR23、PR24、PR25、PR107携带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4Xa23xa25的等位基因,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均易感白叶枯病,说明这几个抗性基因对这4个多年生稻品种(系)不起抗病作用;而PR101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为抗白叶枯病,并含有白叶枯病抗性等位基因xa25Xa27,说明这2个基因可能是PR101抗白叶枯病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年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病反应,以及抗白叶枯病育种和多年生稻生产布局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6~2019年对62个热带亚热带类型区和西南春玉米类型区的各省审定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进行6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鉴定,明确拟引种广西的玉米品种对广西玉米产区主要病害的抗病水平.结果 表明,参试品种对纹枯病、南方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穗腐病和茎腐病的抗性,表现中抗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7.9%、30.6%、66.1%、...  相似文献   

20.
以含有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Xa23的材料为供体,以课题组选育不含Xa21Xa23基因的材料为受体,通过杂交、复交等方法,并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世代选择,将含有Xa21Xa23基因的材料、含与不含Xa21Xa23基因的姊妹系接种7种广泛使用的白叶枯病菌种生理小种,分析了这些材料白叶枯病的抗性。研究表明含有抗性基因Xa21的水稻材料抗性累计(HR、R、MR)所占比例依次为菌株HNA1-4、PXO86(84.62%)>YN24(82.14%)>GD1358(73.08)>PXO99(67.86%)>GDA2(63.33%)>FuJ(6.67%),表明含Xa21基因材料对菌株FuJ所诱发的白叶枯病基本无抗病能力,但对于其他菌株,仍有36.67%~15.38%的材料易感病;含Xa23基因的材料在所有诱发菌株中抗性累计(HR、R、MR)均在76%以上,仍有23.02%~15.52%的材料对7种诱发菌株没有抗性。通过对菌斑长度变异系数大小的分析,表明含有Xa21Xa23基因的材料对不同菌株抗病能力或对同一菌株的抗病能力不同材料有较大的变化。通过对诱发白叶枯病菌株间菌斑长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有Xa21的材料菌株GDA2或HNA1-4与对应的其他6菌株之间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含有Xa23基因的材料菌株YN24、GD1358、PXO86与对应的其他6种菌株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此2类基因材料抗性鉴定选取对应菌系可以提高选育效率。通过对姊妹系的分析表明,Xa21Xa23基因的白叶枯病抗性与选育材料的背景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Xa21基因的材料抗性与亲本材料呈极显著正相关(R=0.5725**),Xa23基因材料抗性与亲本材料呈显著正相关(R=0.22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