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根据黄淮海地区粮棉争地,棉花产量不高、品质变差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开发该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发展植棉业,实现2000年指标,我们于1986—1990年在淮阳、曲周进行田间试验,进一步对品种类型与气候、气候与品质、棉花种植制度、棉花生产力与商品基地选建等进行了研究,并对黄淮海地区及全国有关棉区进行了调研与考察。主要结果是:一、品种类型气候指标及分布1.指标的确定热量是决定品种类型的主要因子。根据适播期的温度(12~15℃),最佳收花期的  相似文献   

2.
<正> 山区复杂的立体气候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尽管山区立体气候是复杂的,但它的某些方面又是有规律可循。随海拔升高,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变化达到某个数量界限,并能稳定维持该水平附近,势必引起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面貌的质变。这就为山区按垂直方向分析农业气候特  相似文献   

3.
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系统(ACRIS)是以综合的农业气候信息处理为重点,通过模块组合而设计研制成的一个可操作的运行系统,该系统具有作物生长季分析、地区作物生产力评价、作物生态区、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生育的计算机模拟、种植制度及其生产力评价等系列化多功能.实现了利用气候资料和作物参数的定量描述,可以数据和图形动态显示不同发育阶段的叶面积、茎、叶、粒重和蒸发、蒸腾及需水量的模拟结果,可以利用气候和作物资料进行作物产量综合评价等,确定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及当地的作物搭配和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4.
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学术交流会于1991年7月15—18日在广东省阳山县召开。会议由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农业气候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气象学会和广东省阳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出席代表52人,广东省气象局、清远市和阳山县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5篇,可归纳为4个方面内容:1.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以提高复种指数;2.合理开发利用南方丘陵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林、果、茶、药、菜等,使贫困山区农民走上致富道路;3.开发利用我国热带气候资源,积极发展和引进热带特有的名贵作物,建立出口创汇生产基  相似文献   

5.
GIS支持下的三峡库区湖北段农业气候资源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刘敏  向华  杨卉  吴义城  谢萍 《中国农业气象》2003,24(2):39-42,38
根据三峡库区湖北段现有气象站网和亚热带东部山区气候考察资料 ,建立其相应的光、热、水资源小网格推算模式。引入CityStar中的经纬线、数字高程等图层 ,推算了该地区 10 0m× 10 0m网格点上的农业气候资源要素值 ,再利用区划制作系统 ,按照给定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区指标 ,得到该区农业气候资源区划专题图 ,为三峡库区湖北段的农业合理布局提供了农业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6.
农业气候资源配置对天水山旱地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1985-2004年山旱地玉米产量与玉米不同生育时段光、温、水等气象条件统计分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出了影响山旱地玉米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按照光温、温水、光水、光温水要素进行积商组合,同气候产量要素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到了不同农业气候资源要素组合配置的适宜范围,研究结果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南北横跨约5个纬度,东西受海陆影响,各地气候差异显著。光温水资源兼有南北之长,无霜期较长,地形气候多样,适宜于喜温和喜凉作物与经济林木的生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综合发展。但因每年季风进退的迟早与强弱不一致,导致气候年际变化较大,往往形成多种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了解本省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的特点,掌握不利农业气象条件发生规律,就可以扬长避短地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为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的改进,优良品种的应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陇南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以该山区白龙江流域为例,分析其立体气候特点,提出开发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发展立体农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正> 1993年3月2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在京举行.我国第1个农业气象研究机构,历经40年风雨,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78年以来,全所共承担课题百余项,获奖成果43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部(省)级奖20余项,“六五”和“七五”期间,在农业气候、作物气象和农业气象灾害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如:“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研究”,“中国主要农作物气候图集”,“作物产量气候分析应用软件”,“主要类型旱农地区农田水分状况及其调控技术研究”,“防御东北地区玉米低温冷害专家系统(PMLTCD)”等,为农业结构调整、区域治理,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等提供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棉花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114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采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分别对棉花各发育期的平均气温、降水总量和日照时数等气候资料进行了网格推算。根据棉花生产的气候适宜度函数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参数,计算了棉花不同生育期内光、温、水的气候适宜度,采用相对权重法计算了综合适宜度。根据河南省棉花的农业气候区划指标,将全省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3个分区。区划结果显示河南省棉花最适宜种植区在豫北、豫东和豫西南等地,中南部是棉花种植适宜区,豫西丘陵、豫北山区及淮河以南地区是棉花种植的次适宜区。最后对各区域的特点及建议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黔江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表明该地区冬春严重气象灾害少,热量较充足,土壤墒情好,冬小麦播种适温范围大,幼穗分化期时间长,有利于小麦、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水稻适宜栽秧期正是本区降水最多的时期,夏旱少,栽秧水有保障。因此可利用该地区气候优势,大力开发“两冬”,以促进贫困山区黔江的粮食生产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编者:本文提出用湿球温度作农业气候指标并揭示了一些重要现象,但其实质和应用范围还请广大读者研究讨论]在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工作中,农业气候区划首先要涉及到合理的农业气候指标问题,而区划指标的合理,它又关系到农业气候区划成果的质量和应用。可是气候中各个气象要素随时间、空间变化相当复杂,因此要确定一个农业气候指标,要求具有时间、空间的使用价值,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由于如此,现在我们得出的许多农业气候指标其应用效果大部被严重地局限在某一局部区域之内。山区立体气侯差异很大,亦常因指标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气候区划的质量和成果的应用.为此,本文提出用湿球温度作农业气候指标的方法,并推测湿球温度资料在植物、动物的地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采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和气候区划方法,对江西万安县脐橙种植区进行综合气候区划,使农业气候区划朝气候规划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种植制度种类较多,但受气候条件限制,多为一年两熟或一熟。该地区坡耕地多,加之耕作管理不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不仅威胁到起源于此的长江、珠江等河流生态安全,同时造成土壤肥力降低,旱地中低产田比例约占70%~80%。  相似文献   

15.
本项研究评价了固原、彭阳两县旱地农田的现实生产潜力,进行了两县的旱地农业分区,制定了农田种植制度改革方案。通过三个试区4~6年的验证性实验表明:该地区粮食生产存在很大潜力,可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影响潜力发挥和达到自给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土壤肥力不足。为提高土壤肥力,当务之急是增加化肥投入,从长远看,应实行“退耕、改制、种草、还牧”,走农牧业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正> 《世界主要作物气候基础信息库及生态适应性规律》研究项目最近在北京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鉴定. 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崔读昌研究员主持.取得的主要成果有:建立了世界1760个站点的作物气候与农业气候数据库;编制出包括83个要素共249幅世界作物气候与农业气候图集;对我国与世界各地的农业气候和作物气候条件进行了单项和综合分析比较,评价了世界作物相似性与适宜性,划分作物适宜性区域;编写出一部约60万字的《世界农业气候与作物气候》的专著.  相似文献   

17.
临汾市农业气候资源灰色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灰色关联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山西省临汾市(地级市)17个县市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聚类评价。结果表明:临汾市可划分为5个农业气候资源区域,且农业气候资源整体水平大致呈现纬度低的地区优于纬度高的地区、盆地优于山区、东部山区优于西部山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亚热带山区夏秋季的温凉气候条件种植蔬菜,是改善由于高温影响所形成的蔬菜“秋淡”的重要措施.本文在过去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浙江省主要山区夏秋季气候特征,并根据有关蔬菜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浙江主要山区发展夏秋蔬菜的适栽高度和不同蔬菜的经济栽培上限,以期合理地利用山区农业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表现在喀斯特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率依次为草地>林地>旱地>难利用地>建筑用地>水田.除水田外,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存在临界值20%~60%.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度近似呈正比.土地利用在坡度和海拔上的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同样存在临界值,其中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临界海拔在1 485~1 505 m之间.  相似文献   

20.
曾赟  魏琳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3):1-6,90
嘉陵江紫色丘陵区的土壤侵蚀是造成该流域下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根源.选取四川省紫色丘陵区的李子溪流域为研究区,根据反映“长治”工程实施前后的1986,1999和2001年影像数据,应用GIS技术解译得到了该流域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并利用SWAT模型对这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形进行了产流产沙模拟.在1986年土地利用图的基础上,假设了7种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以及9种不同气候组合,以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和不同气候条件对李子溪流域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后,林地面积持续增加,水田、旱地面积持续减少,且林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于水田和旱地;(2)林地覆盖率增加,耕地减少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流产沙量的减小影响显著,说明了“长治”工程实施后,以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为主的理措施具有水土保持作用,且在大于25°的坡耕地上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对减少地表径流,拦截泥沙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