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选择国外7个优良肉牛品种的冻精,采用单品种级进或多品种多元杂交方式改良本地黄牛,逐次产生了14个肉牛杂交组合,随之进行了肥育试验、屠宰试验、泌乳试验,综合评定了各组合的生产性能,探索一条高效的肉牛产业发展的繁育途径。  相似文献   

2.
肉牛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发育情况研究权伍植伊云波金基秀候绪学(黑龙江省阿城市畜牧局150300)(宾县家畜繁育站)从1992年7月至1995年11月进行了肉牛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生长发育情况研究。试验分别采用二元杂交4个组合,三元杂交4个组合。以良种肉牛...  相似文献   

3.
在肉牛生产中,为了利用杂种优势,通常使用两个品种杂交,又称二元杂交。我国很多地方引进外国肉牛品种作父本,改良本地黄牛,以提高产肉性能,就是采用这种简单杂交的方式。而三元杂交,即是先用两个品种进行简单杂交,将产生的具有杂交优势的杂种母牛作母本,再用第三...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商品牛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配套技术,包括饲草饲料的加工技术、肉牛饲养管理技特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育肥方式、肉牛杂交组合的选择方式、育肥模式和常规牛舍建筑方式等。  相似文献   

5.
肉牛饲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我们国肉牛产业的现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对不同品种的杂交肉牛肥育进行研究,通过试验来对肉牛的品质进行试验,进而阐述营养水平对不同品种杂交肉牛肥育效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肉牛胴体重对肉牛生产的作用以及影响肉牛胴体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从杂交优势利用、饲养方式转变、合理确定出栏时间等3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肉牛胴体重的措施,以期为肉牛由数量增长型模式向质量效益型模式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按杂交后代生物学特征和经济利用价值 根据杂交后代生物学特性和经济利用价值,杂交方法可分为品种间杂交和种间杂交。 品种间杂交是肉牛生产中常用的杂交方式,主要是品种间杂交。以提高牛群的生产性能,改良外貌及体型上的缺陷和培育新的肉牛品种。  相似文献   

8.
清镇在实施草地畜牧业国际标准化项目过程中,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们引进了一代、二代杂交肉牛1374头,分布在清镇5个乡镇7个项目区集中饲养。采用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取得肉牛增重比传统养牛方式提高6s%,经济效益比传统农业增长2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连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养牛大户邵力军拍着一头杂交牛,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杂交肉牛就是不一样,体健个大,肉产量高,且市场价格好,与当地牛比起来,一头杂交肉牛让我至少多赚300元。”其实.在这个市的养牛户中,从杂交肉牛身上发财者已经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青海省肉牛杂交改良效果,筛选适应高寒地区肉牛最佳杂交组合,为今后开展肉牛杂交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6年的试验研究,测定分析了蓝本、皮本、利本、夏本、德本F1牛和青海黄牛的初生、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体尺指标及杂交后代对青海高原高寒气候的适应性观察。结果显示:5个杂交组合F1代不同年龄的生长速度和体尺指标均显著优于青海黄牛(P<0.01),说明良种肉牛改良效果显著。其中蓝本F1的杂交优势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00~2002年集中观测了3代短角牛级进杂交云南富源山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测定了本地黄牛和短本F1、F2、F3的的初生、6月龄、12月龄、24月龄公母牛的体尺、体重,并选择6月龄断奶牛进行育肥测定,结果显示:日增重短本F1、F2、F3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469.1g、603.1g和648.4g。代与代之间的改进提高幅度依次为:F1>F2>F3。  相似文献   

12.
秦川牛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黄牛品种之一。用秦川牛改良土种牛(蒙古牛),其改良后代体格变大,变结实,役用性增强,并且产肉性、早熟性提高。通过改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改良1、2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西门塔尔牛改良新疆博州当地蒙古牛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西门塔尔牛细管冻精为父本,以新疆博州当地蒙古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对二品种的杂交一代(西蒙F1)犊牛的生长性状与屠宰性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西蒙F1初生重公犊比蒙古牛提高36.96%,母犊提高38.03%;断奶重公犊提高153.49%,母犊提高146.08%;同龄西蒙F1屠宰率、净肉率比本地蒙古牛提高13.03%、18%。平均每头西蒙F1比本地蒙古牛多产肉135kg,按每kg牛肉15元计,可增加收益2 025元。用细管冻精配种比饲养公牛配种可降低成本130元。  相似文献   

14.
BMY牛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BMY牛为父本,云南黄牛、西本杂、短本杂等为母本的多元肉牛杂交,以期为云南省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提供发展基础。[方法]通过应用BMY公牛及冻精与云南黄牛及其杂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中试。[结果]截止2009年底累计完成杂交改良14 734头,产犊12 738头,产犊率86.45%。进行了1 485头次体重体尺测定,BMY牛对云南黄牛及云南现有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初生体重为12.40 kg,较云南黄牛(YY)高1.64 kg,提高幅度较小(P〉0.05),但6月龄体重为108.96 kg,较YY高74.99 kg,有明显的改良效果(P〉0.01),估计的BMY牛对云南黄牛改良后代的初生重与6月龄体重杂种优势率分别是-8.02%和2.91%。[结论]以BMY牛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各生长性能都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初生重、6月龄体重体尺有较大提高,为云南省、南方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牦牛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满足人们对无污染的牦牛奶、肉等绿色食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的冻精杂交改良甘南牦牛,筛选最佳杂交组合。结果发现,与当地牦牛相比,娟姗牛、安格斯牛和野牦牛与本地牦牛杂交的F1代公母犊牛的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犊(P<0.05),其中娟姗牛、安格斯、野牦牛的杂交F1代的公犊牛初生重分别提高了30.12%、18.21%和13.21%;3月龄体重分别提高了7.89%、3.70%和1.94%;6月龄体重分别达到了81.26±1.23kg、79.26±1.04kg和78.42±1.13kg,而母犊牛6月龄体重分别为77.78±2.26kg、78.07±1.97kg和75.85±1.32kg。因此,利用娟姗牛、安格斯牛与牦牛种间杂交育种可显著改善犏牛生产性能,这将为提高甘南牦牛生产性能、生产优质牛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A general bio-economic model for beef cattle production was used to define breeding objectives for Charolais cattle to be utilized in a variety of linked production systems. Economic weights were calculated for 16 traits (some with both direct and maternal components) in three production systems (pure-breeding and terminal crossing with beef or dairy cows) and two marketing strategies (sale or fattening of weaned surplus calves). Economic weights for the total breeding objective were calculated as weighted averages, where weights were numbers of cows expected to be mated with Charolais bulls in each production system and marketing strateg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rect component of calving performance and cow longevity were of primary economic importance in all systems. Conception rate of cows and weaning weight reached about 50% of the standardized economic weight of calving performance in purebred systems with sale of weaned calves, whereas in purebred systems with fattening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e direct component of cow conception rate, losses at calving, mature weight of cows, weaning weight, and fattening traits were of equal importance (each approximately about 20% that of calving performance). In terminal crossing systems, weaning weight was important when calves were sold at weaning, and fattening traits were important for systems selling fattened animals. The bio-economic model performed well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is demonstration and could easily be customized for othe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掌握短角肉种牛从美国引种到云南纯繁后的繁殖性能。[方法]通过对美系短角肉用种牛自2008年至2011年的参配母牛数、产犊数、成活数进行统计。[结果]四年的平均繁殖成活率69.18%,比驯化期间提高2%;其中以2008年最低(61.84%),2010年最高(72.26%)。[结论]美系短角肉种牛的繁殖性能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凉州区肉牛繁殖的新模式。[方法]选择夏洛莱(XL)、利木辛(LM)、安格斯(AG)成年种公牛生产冻精,在西门塔尔和本地黄牛杂交一代(西本F1)成年母牛上实施人工授精,对杂交犊牛分月龄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XL冻精与西本F1代的后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指标均高于LM和AG后代指标。试验2方法是选择XL、LM、AG成年母牛生产冻胚,在成年母牛上实施胚胎移植,犊牛出生后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是:夏洛莱胚胎移植后代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均高于利木辛与安格斯牛杂交后代(P〈0.01)。试验3方法是选择西杂F1和F2代母牛,用引进的XM(西门塔尔)牛X性控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是:三组共授配母牛138头,情期妊娠75头,情期平均受胎率为54.1%,平均母犊率为90.3%。[结论]夏洛莱品种改良西杂一代牛后代生长发育比其余品种好;实施胚胎移植后,夏洛莱品种胚胎移植后代牛比其余品种在凉州区生长适应性强,适宜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西门塔尔牛性控冻精的配种试验是成功的,是生产母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安格斯牛在大通地区生长发育观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当地黄牛为对照,对胚胎移植后所产的18头(♀8,♂10)安格斯牛在大通县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初生公犊为29.12 kg,母犊为25.42 kg。3月龄、6月龄、12月龄公犊平均体重分别为108.57 kg、183.59 kg和322.8 kg,比青海黄牛公牛相应月龄分别提高55.2%、67.7%和81.2%;母犊平均体重分别为102.61 kg、171.33 kg和301.61 kg,比青海黄牛牛相应月龄分别提高38.1%、68.4%和79.9%;而且,安格斯牛的体型外貌、体尺均比青海黄牛有明显提高,表现出良好的肉用牛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锡林郭勒盟先后引进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改良蒙古牛.分析测定了不同品种杂交一代公母牛及蒙古牛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体重的变化规律.结果安蒙、利蒙、夏蒙、西蒙杂一代6月龄公母犊平均体重分别比同龄蒙古牛增加37.87 kg、40.60 kg、66.35 kg和43.71 kg,分别提高32.75%、35.11%、57.37%和38.0%.18月龄公母牛平均体重分别比同龄蒙古牛增加78.75 kg、96.73 kg、107.72 kg和100.59 kg,分别提高35.84%、44.02%、49.03%和45.78%.30月龄公母牛平均体重分别比同龄蒙古牛增加67.07 kg、84.86 kg、110.18 kg和116.26 kg,分别提高19.86%、25.13%、32.62%和34.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