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卢波  陈彤 《新疆农业科学》2006,43(6):539-545
中央储备粮是保证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是政府可控制的用于粮食危机事件的主要物质资源.中央储备粮规模管理的目标是储备粮调控效用最大化.研究认为建立储备粮管理的动态储备机制将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动态储备包括若干方面的动态要素,例如:储备粮总规模、库存形态(储备粮实物库存与现金库存的组合)、品种结构或时空布局等.合理地运用这些要素,可以提高储备粮利用效率,优化储备粮调控成本.  相似文献   

2.
印度储备粮流通的管理机构主要为印度粮食公司和中央仓储公司。按照储备粮食的收购原则和程序,印度粮食公司及其邦代理机构收购了大部分储备粮。储备粮的运输是印度粮食公司的主要职能,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两种方式运输。储备粮库存的出清主要通由国内公开市场销售机制和国际出口两种途径。印度储备粮流通制度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紧守政府粮食收购量,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加快储备粮流通;运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调节储备粮的供求。  相似文献   

3.
我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粮食储备是粮食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粮食供求平衡和市场价格平抑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粮食调控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表现在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灾害变化所引发的粮食生产遭灾减产、能应对世界粮食价格异动和对我国粮食市场及供求平衡冲击以及调节区域粮食供求平衡、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矛盾.当前,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及管理制度,储备能力和储备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粮食储备体系中仍然存在有对储备粮功能认识不足,储备结构、布局不合理,储粮基础设施落后,农户储备条件落后,各储备主体之间的协调不力等问题.接着分析了影响粮食储备的主要相关因素,如粮食产量、粮食消费需求、粮食价格、粮食储备政策制度和粮食进出口贸易及国际粮食形势,最后从粮食储备体系、承储主体、农户储备这几个角度提出了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对策建议,以期保证粮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4.
朱险峰 《农业展望》2007,3(8):28-30
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油料油脂、肉蛋等食品价格在生产、库存下降以及生物能源需求增加的影响下持续上涨。展望后市,受生产、供需形势及投资基金炒作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后国际市场食品价格将保持高住运行、或继续有所上升走势。在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情况下,国际市场商品的价格变化都会通过市场信息和进出口形式等不同程度地影响国内商品价格变动,并相应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变化。为此,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粮食、大豆与食用油进出口调控工作,完善中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要把保持食品价格基本稳定作为2007年调控的目标,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证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5.
郭小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93-22095
从产业市场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粮食产业链上生产、流通、加工环节上的市场结构特征对于粮食定价权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粮食生产、流通和加工环节上,不同的产业市场结构特征对于农户、粮食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在生产、交易环节中的定价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市场结构也决定了该市场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福利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十分复杂,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需要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着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切实加强粮油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轮换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眼粮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7.
<正>要想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且保证粮食安全,则需要进一步解决因自然条件差异与市场区域划分等因素所造成的区域结构矛盾。近年来,宁夏在粮食产销表现方面基本维持平衡,但其中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依旧严峻,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重视粮食生产工作以及优化调整粮食结构,确保粮食流通能力全面提升,并且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1宁夏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1.1生产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但粮食流通中也存在一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没有完全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部分粮食品种顺价销售困难;粮食省长负责制没有完全落实,有些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滞后;国家储备粮规模、结构和管理方式还不完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粮食生产和流通形势的变化,以及加入WTO后将给粮食产销……  相似文献   

9.
丁永平 《甘肃农业》2002,(3):35-36,27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将粮食商品市场化,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科技在农业增长份额中含量较低等因素决定,我国的粮食商品市场化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政府必须对其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粮食商品市场化客观上要求政府调控手段市场化,即在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调节相结合的粮食市场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0.
国际上通用的粮食安全的新概念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起他所需要的食品".2000年以来,国际和国内粮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情况连年出现,但目前我国总体上粮食仍是供大于求,库存充裕,市场稳定.新疆粮食安全线测算结果:粮食年产量安全线750×104 t;粮食年播种面积警戒线120×104hm2;储备粮安全线100×104 t,其中:国家储备粮85×104 t,新疆自治区储备粮15×104 t.在现有粮食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新疆粮食生产和供应处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从中长期来看,新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要加强.新疆有全国最大的后备宜耕地资源,应该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粮食保障应对策略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的粮食保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掌握全球粮食状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分析了全球和中国的粮食供应情况,并提出了粮食保障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发现,疫情之下全球粮食生产预期总体平稳,具有较强地抗冲击能力,中国的主粮供给有保障,但大豆等进口商品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各国形势差异,不同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本国粮食供应,例如增加财政和政策支持、加大粮食库存、建立绿色通道、限制粮食出口、减免进口关税、进行价格管制等。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破解供应瓶颈来稳定粮食生产、通过加强调控力度来稳定粮食价格、通过有效引导市场来稳定社会预期,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粮食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李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2017,(35):243-244,248
一定量的国家粮食储备对保障一国粮食安全十分必要,但随着储备粮管理费用、轮换差价的持续上升,原来直属库按计划购进、售出储备粮的管理方式难以为继,运用多种手段参与市场经营成为未来可能的办法.从归纳专项储备与商业储备两类粮食储备的意义、性质入手,分析市场经营客观对象的具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可能的直属库参与市场经营的具体方式,为各直属库进一步运用市场机制管好储备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消费者健康、三农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重大问题,是一项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批发和零售各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亟须从供应链视角探寻管理措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是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主体,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产业化程度、标准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为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源头控制型、加工控制型、流通控制型、终端控制型和营销控制型等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既要加强内部控制,又要加强与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同时应注重法律、媒体和市场等农产品供应链环境因素。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立足各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科技进步和消费需求变化等实际,进行角色选择和职能定位,选择内部控制、外部协同和环境调适等质量安全管理路径,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整体最优。  相似文献   

14.
用GTAP模型分析中国加入WTO后的粮食市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GTAP模型定量评价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重点分析在国际和国内不同的粮食市场条件下我国粮食贸易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的粮食市场的变化主要由国内的需求所决定。在经济快速增长导致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国内市场需求增长会超过供给增长,从而导致市场粮食价格相对上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粮食供给出现波动时,国内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均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有利于加强国际粮食市场的稳定。在入世后的环境下,我国不会面临重大的国家食物安全风险。但国内市场粮食价格的较大幅度波动会导致农民收入的不稳定,因而需要考虑采用适当的措施来稳定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江西省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指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谓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有利于促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的产值和效益;另一方面,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粮食安全有潜在威胁,对稳定粮食市场供求和粮食价格影响巨大。提出了稳定种粮收益、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科技社会化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浅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对粮食安全概念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粮食供给价格、粮食安全保障的法律规范,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不协调性;提出了提高产粮区经济收入、加大粮食高产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增强国家储备能力、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专门法律,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Air pollution negatively impacts food securit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literatur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food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od system. It highlights that agricultural emissions which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air pollution could happen at every stage along the food supply chain. Meanwhile, air pollution can not only affect plant growth and animal health but also shift market equilibrium of both agro-inputs and outputs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 and thereby affect food security indirectly. Furthermore,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energy policy on food security and air pollution, respectively,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potential policy instruments to reduce air pollution while ensuring food security. Finally, we identify the remaining research and policy issues for further studie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study of household's bounded rational behaviors and the issue of rural aging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8.
探索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波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山东省为例,对2000-2012年粮食生产结构以及产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影响粮食总产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山东省粮食总产量及单产小幅波动但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小麦和玉米占粮食生产结构比重不断增加;农业从业人口、作物单产和农业投入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