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临夏州19712015年气温、降水,19802015年气温、降水,19802015年干旱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5年干旱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5年,气温急剧增暖,气温变暖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临夏市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南部变暖次之,北部变化最小。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802015年,气温急剧增暖,气温变暖区主要分布在中部,以临夏市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南部变暖次之,北部变化最小。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多,8090年代偏少,进入21世纪后临夏南部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大幅度较大,北部偏少。临夏出现区域性干旱年份占88.9%,无旱年占11.1%;区域性春旱发生概率为58.3%,春末夏初旱发生概率为44.4%,伏旱发生概率为44.4%,秋旱发生概率为22.2%,春旱、秋旱略有增加,春末夏初及伏旱略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临夏地区干旱特征分析,根据干燥度的变化确定临夏州干湿气候分布特征,绘制临夏州干湿气候分布区划图,结果表明:临夏地区干旱的气候类型按季节可分春旱、春末初夏旱、伏旱、秋旱和冬旱,春末夏初旱出现的几率为13%~87%;其中,永靖县大部区域和东乡县北部地方出现春末夏初旱的几率最高,达87%;和政县出现的几率最低,为13%。出现干旱年份占68%,无旱年份占32%,出现区域性干旱几率多达60%;局部干旱的几率为27%,全州出现干旱的几率仅为13%;春旱和春末初夏旱出现的几率高,强度大;春旱几率达45%,初夏旱几率达30%,春旱和初夏旱是影响临夏地区夏秋作物产量的主导因素;临夏州干湿气候分布区划图总体上与临夏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分布相对应,永靖县大部区域和东乡县北部地方为干旱区;东乡县东北部的车家湾乡是临夏州的特旱区。  相似文献   

3.
东陵区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东陵区1951~2015年降水量资料,对东陵区近65年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和2014~2015年夏秋连旱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灾害较为频繁,以夏旱和秋旱为主,为2~3年一遇。其中,秋旱发生的频次最多,夏旱次之,春旱发生频次最少。春夏连旱发生过1次,夏秋连旱发生过5次,未发生过春夏秋连旱。从干旱的等级来看,中旱最多,轻旱次之,重旱以上等级最少。在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的次数最多,7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次数最少。厄尔尼诺现象对东陵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年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的概率是51.4%;近65年发生的28次中旱等级以上的干旱灾害中,有26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占总数的92.9%。其中,2014~2015年东陵区连续2年出现夏秋连旱现象,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夏季出现15~24 d无有效降水,致使土壤相对湿度小于50%,秋季降水偏少,无法缓解旱情,导致干旱发展严重。  相似文献   

4.
利用甘肃省临夏州1968—2011年气候观测资料,通过对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了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夏地区干旱分布具有北部多、南部少的特点,出现干旱年份的几率占68%,出现春旱和春末初夏旱几率最高;降雹高峰期发生在1980年代,夏季降雹最多为1.5 d,出现最多的是5月,傍晚发生降雹的频率最高;暴雨分布具有南部多、北部少的特点,主要时段集中在7—8月,出现的概率占全年总数的92%,一日中出现暴雨的时段集中在20:00至次日2:00;春季发生低温冻害的次数较多,秋季略少,主要发生在3—5月,总体上发生低温冻害的几率呈上升趋势;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年平均大风日数在1.1~11.3 d之间;干旱位列临夏州主要气象灾害之首,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逐年增加趋势,尤其是从2005年以来,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剧增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杨青云 《河南农业》2016,(25):21-21
正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总体来讲,在小麦生长季内,光能、热量和水分资源较为丰富,农业资源潜力较大。但由于受地貌和季风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威胁冬小麦生长的农业灾害也较为频繁和严重,主要有干旱、干热风、低温、风雹、渍害等。一、干旱灾害(一)干旱灾害的季节性河南省小麦的旱害主要有春旱、夏伏旱和秋旱。春季全省降水量偏少,空气干燥,加上气温回升  相似文献   

6.
武都山区干旱气候特征与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志强  刘丽  赵彦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624-7626,7734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9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并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海拔高度与各站年平均干旱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武都区各地年平均干旱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近40年武都区有30年均有干旱出现,共出现各类干旱49次,其中,发生频率春旱40.0%、春末夏初旱20.0%、伏旱35.0%、秋旱27.5%,年际出现干旱的频率为75.0%。武都区白龙江流域半山河谷和东南部低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年际干旱频率62.3%,由此向北向高干旱危险性等级递减,干旱灾害风险由白龙江干热河谷向四周递减。  相似文献   

7.
利用东陵区19512015年降水量资料,对东陵区近65年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和20142015年降水量资料,对东陵区近65年季节性干旱演变特征和20142015年夏秋连旱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灾害较为频繁,以夏旱和秋旱为主,为22015年夏秋连旱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灾害较为频繁,以夏旱和秋旱为主,为23年一遇。其中,秋旱发生的频次最多,夏旱次之,春旱发生频次最少。春夏连旱发生过1次,夏秋连旱发生过5次,未发生过春夏秋连旱。从干旱的等级来看,中旱最多,轻旱次之,重旱以上等级最少。在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的次数最多,7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次数最少。厄尔尼诺现象对东陵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年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的概率是51.4%;近65年发生的28次中旱等级以上的干旱灾害中,有26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占总数的92.9%。其中,20143年一遇。其中,秋旱发生的频次最多,夏旱次之,春旱发生频次最少。春夏连旱发生过1次,夏秋连旱发生过5次,未发生过春夏秋连旱。从干旱的等级来看,中旱最多,轻旱次之,重旱以上等级最少。在年代变化上,8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的次数最多,70年代发生的季节性干旱次数最少。厄尔尼诺现象对东陵区季节性干旱的影响较大,在厄尔尼诺年东陵区发生季节性干旱的概率是51.4%;近65年发生的28次中旱等级以上的干旱灾害中,有26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占总数的92.9%。其中,20142015年东陵区连续2年出现夏秋连旱现象,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夏季出现152015年东陵区连续2年出现夏秋连旱现象,为历史上的第一次,在夏季出现1524 d无有效降水,致使土壤相对湿度小于50%,秋季降水偏少,无法缓解旱情,导致干旱发展严重。  相似文献   

8.
利用绍兴市各气象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暖趋势是春、冬季比夏、秋季明显,北部平原地区增温趋势大于南部山区。年和春、夏、秋季日较差呈增大趋势,只有冬季最低气温增幅大于最高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年降水量对历年平均降水量的偏差增大,洪涝干旱机率增大。2003年以来绍兴进入降水偏少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降水相反。  相似文献   

9.
利用临夏州 1 943~ 2 0 0 2年 4月上旬到 1 0月下旬的降水、温度资料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 ,对旱段降水、温度异常的时空结构及演变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临夏农业生产的干旱类型有两类 :一是伏秋旱 ,二是春末夏初旱。其中伏旱不仅影响当年秋田产量 ,而且也影响来年夏田产量 ;而春末夏初旱则影响当年夏秋农作物总产量。根据这一气候与农时活动规律 ,再结合本州生产实际和现有水资源 ,为进一步减少旱灾给农、林、牧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提出了一些减灾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15年喀左气象站4—10月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湿润指数分析喀左县春季、夏季、秋季的干旱发生情况,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做出春旱、夏旱、秋旱的GM(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55年来,喀左县春旱和秋旱发生较重,呈减轻的趋势;夏旱发生相对较轻,但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绍兴市各气象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绍兴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变暖趋势是春、冬季比夏、秋季明显,北部平原地区增温趋势大于南部山区。年和春、夏、秋季日较差呈增大趋势,只有冬季最低气温增幅大于最高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年降水量对历年平均降水量的偏差增大,洪涝干旱机率增大。2003年以来绍兴进入降水偏少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和降水相反。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1961-2016年的日降水量数据为基础,参照重庆市干旱标准,研究重庆市季节性干旱的干旱频率、干旱持续天数及干旱站次比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重庆市伏旱频率最高,其次是夏旱、春旱、秋旱和冬旱频率;②重庆市各季节性干旱持续天数高值区多集中于渝西部及渝东北地区,春旱及冬旱持续天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秋旱持续天数总体呈上升趋势;③重庆市各季节性干旱站次比长期来看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变化趋势,但阶段性及周期性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15/16年El Ni?o事件属于混合型极端事件,其发生于2015年春季,于该年冬季发展至鼎盛期,此后开始逐渐消退,至2016年春末夏初完全消失。在此期间,其对中国的气候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在El Ni?o发展前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低温冷害,且降水量偏少,导致干旱灾情,使得该时期的农作物多发育不良或缺水而死,产量大大减少。当事件发展至成熟期及来年春季,中国东部气温有所上升,但东北和华北中东部等地区气温仍呈低温状态,影响着冬小麦等农作物的春播。与此同时,中国南部降水量开始增多,尤其是到了2016年夏季,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冲毁、淹没农田,大量农作物被淹死,给农业经济造成极大损失。  相似文献   

14.
兴安盟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庞万才同志多年研究的干旱指数计算公式,确定春旱、夏旱、秋旱以厦季节连旱的指标和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兴安盟地区无论是春旱、夏旱、秋旱,还是季节连旱,干旱发生频次都是东南部多于西北部。且发生季节连旱频率少于单季干旱频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发生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干旱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近48年气象干旱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辽宁省50个观测站1961-2008年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作为干旱划分标准,对历年干旱的强度、发生频率、持续日数及影响范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旱、夏旱、秋旱3类干旱均存在影响范围扩大、强度增加趋势,春旱影响范围、强度变化最明显;春旱日数变化以减少趋势为主,夏旱、秋旱日数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西部春旱发生频率较高,东部各种干旱发生频率相对都较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北票市1989年~2018年逐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北票市的干旱情况。结果表明:北票市近30年来的降水量呈波动性递减趋势,极易发生干旱,其中,春旱、秋旱、冬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分别为43.3%、40%、43.3%。研究结果对北票市进行干旱监测与评估,对指导农业生产抗旱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艳兰  何如  覃卫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99-11301,11430
选取广西88个气象站1961~2009年气温、降水量、干旱指数和广西干旱受灾面积等资料,利用线性倾向计算、阶段性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西气温、降水量和干旱的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9年广西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略呈增加趋势,但年际、年代际变化大,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春、秋季减少,冬、夏季增加。广西干旱指数、干旱受灾面积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秋旱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严重干旱灾害的频率明显增多。降水时间分布更加不均匀,少雨年的频率增多是干旱加重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则加剧了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某持续时段内,自然降水较常年同期均值显著偏少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是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高的农业气象灾害。由于广元市属季风气候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冬干、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发生频繁,给我市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兴修水利、农作改  相似文献   

19.
经分析2006~2015年十年间,门源县霜冻灾害趋于缓和,晚霜冻时间提前,早霜冻推迟,对农作物的危害相对减弱;冰雹灾害危害程度逐于加重,成灾年份偏多,降雹范围扩大,强降雹次数呈上升势态;随着气候变暖,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旱情中春旱、伏旱连续出现。针对"霜冻、冰雹和干旱"三大自然灾害发生规律,本文从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等7个方面提出了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清水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区,海拔1112—2201m,年平均气温10.4℃,年降水量总量465.4mm,全年无霜期172天,由于年内月季间降水分布极不均衡,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4—6月份降水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左右,降雨与农作物生长需水关键期严重错位,春、伏旱经常发生甚至发生冬、春、夏持续干旱,干旱成为清水县旱作区发展农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