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筛选抗旱性强的甜叶菊种质资源,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甜叶菊幼苗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逐渐增强,不同基因型甜叶菊的SOD、POD和CAT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逐渐升高,在重度干旱胁迫下,脯氨酸含量急剧升高;基因型J-LZ-09的脯氨酸含量最高,在中度干旱胁迫下,其SOD和POD活性较CK分别增加了16.05%和32.69%; HX-2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幅最大,较CK分别提高了13.2倍和1.2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盐分和盐浓度对碱菀生理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碱菀SOD、POD、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在不同盐分和盐浓度下的变化,阐明了碱菀对不同盐碱的适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盐碱胁迫下,SOD活性随着盐胁迫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POD的活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随着时间和浓度的变化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含量增加;方差分析表明,SOD活性、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差异及显著(P〈0.01),可溶性蛋白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土壤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紫叶矮樱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盆栽3年生紫叶矮樱为试材,采用称重控水法,设对照(CK)、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4个不同处理组,研究土壤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紫叶矮樱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紫叶矮樱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抗氧化酶SOD和POD酶活性升高,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SOD活性始终高于对照,重度干旱后期SOD酶活性低于对照,而POD酶活性在胁迫期间一直高于对照;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再升高。复水7 d后,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显著提高,增强了紫叶矮樱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蒙古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蒙古黄芪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其保护酶系统(SOD、POD、CAT和APX)、丙二醛、超氧阴离子、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处理下SOD活性上升规律相似,其活性大小为重度干旱(SD)中度干旱(MD)适宜对照(CK);MD和SD中CAT活性在胁迫初期不断升高后期开始降低,POD和APX活性初期缓慢升高后期大幅升高。MD和SD中超氧阴离子在后期开始升高且升高幅度高于CK。丙二醛含量初期和后期都有较大降幅。可溶性蛋白在胁迫初期显著升高,后期SD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较大。SD中脯氨酸含量积累明显。研究结果认为,在外部环境变化后,蒙古黄芪的保护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会发生变化以适应外部环境,维持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谢,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对4核桃品种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丰辉、香玲、鲁光和元林4个核桃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处理对其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大;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在中度干旱胁迫下达到最大值,与各自对照差异显著(P〈0.05)。丰辉和香玲2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在中度干旱胁迫时出现最大值,元林和鲁光的可溶性糖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马铃薯叶片膜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盆栽和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在马铃薯盛花期进行干旱胁迫,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马铃薯不同品种叶片膜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叶片RWC(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可溶性蛋白、MDA含量以及CAT、POD、SOD活性在干旱胁迫后发生了变化。其中RWC、脯氨酸、可溶性蛋白、MDA含量和CAT活性经干旱胁迫后均上升,而POD活性均降低,SOD活性变化不一致。马铃薯不同品种叶片膜保护酶系统对干旱胁迫反应的差异反映其抗旱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对日本荚蒾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日本荚蒾(Viburnum japonicum)幼苗对干旱胁迫的适应能力和对策,采用盆栽控水方法,设置正常供水(CK)、轻度干旱(LS)、中度干旱(MS)和重度干旱(SS)4个水分梯度,测定了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保护酶(SOD、POD)活性、生物量分配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减少,日本荚蒾幼苗叶片RWC逐渐降低,MDA含量逐渐升高,重度干旱下质膜损伤最为严重。正常供水、轻度、中度干旱下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POD活性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减少逐渐上升,但重度干旱处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在胁迫60d比中度干旱有多降低,SOD活性从胁迫30d起逐渐下降,POD活性在胁迫30、45d大幅升高,60d又显著(P0.05)降低。总生物量积累随胁迫加重逐渐降低,根冠比、根生物量比则逐渐上升,轻度干旱处理叶生物量比有明显(P0.05)上升。说明日本荚蒾幼苗对轻中度干旱条件有一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但长期重度干旱下叶片失水严重,代谢紊乱,导致植物枯萎死亡。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干旱逆境下百喜草根、叶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以野生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为研究试材,分别进行0(CK)、1、3、5、7、14、21、28 d的干旱胁迫处理,测定百喜草根、叶在不同时间干旱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对比百喜草根、叶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百喜草叶片和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和CAT活性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溶性糖、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POD呈逐渐下降趋势;3种叶绿素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最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干旱胁迫初期,SOD和CAT为百喜草根、叶的主要抗氧化物酶。随着胁迫加重,根系抗氧化物酶变为SOD,叶片为CAT和POD,干旱对根系的CAT和叶片的SOD、POD的影响显著。渗透调节和光合作用调节的部位主要是叶片。本研究为提高百喜草耐旱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三峡库区库岸消落带植物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的水分生理响应特性,为消落带种群构建和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土壤水分变化格局,以2年生水杉树苗为试材,设置对照组(C)、半淹组(HS)、全淹组(FS)以及对照-干旱组(CD)、半淹-干旱组(HSD)、全淹-干旱组(FSD)等6个不同处理,通过先后进行的水淹处理、干旱处理、恢复供水试验,研究水杉树苗在不同条件下的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超氧根离子(O-·2)含量及抗氧化酶(SOD、POD、ASP、CAT)活性的变化,分析前期水淹对水杉树苗后期干旱胁迫响应的影响。【结果】半淹使水杉树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超氧根离子(O-·2)含量显著升高,全淹使水杉树苗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POD活性显著升高。在干旱胁迫条件下,水杉CD与HSD组的SOD、POD活性均显著升高,而FSD组的CAT活性显著高于C组;干旱胁迫也导致3个干旱处理组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但CD与HSD组之间脯氨酸、可溶性糖、MDA、O-·2含量和SOD、POD、CAT活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前期水淹并未影响水杉树苗后期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敏感性,恢复正常供水后,各处理组的脯氨酸含量、CAT活性都可达到对照组水平(FSD组的CAT活性除外)。【结论】水杉树苗不仅耐水湿,而且有一定的耐旱性,可以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重建的候选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测定金荞麦在干旱和UV-B辐射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总黄酮含量、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试验结果显示在充足水分状况下,增强的UV\|B辐射提高了金荞麦叶SOD活性、总黄酮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前期和后期提高了金荞麦叶POD活性;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前期增加了金荞麦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胁迫下,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中期提高了金荞麦叶SOD活性,而在处理前期和后期却降低了其SOD活性;增强的UV-B辐射在处理后期提高了金荞麦叶POD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干旱条件下,金荞麦通过酶系统和保护物质的调节减少胁迫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试验设定强度的UV-B辐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其对干旱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比较干旱胁迫对2种抗旱性不同的柑橘——三湖红橘和三湖化红生长形态、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可以降低2种柑橘的株高,增加根冠比,同时降低三湖化红主根长,增加三湖红橘主根长;此外,干旱胁迫导致2种柑橘幼苗叶片和根系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三湖红橘叶片脯氨酸含量增幅更大;除三湖红橘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外,干旱胁迫后2种柑橘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升高。酶活性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后2种柑橘叶片中SOD和CAT活性均下降,而根中2种酶活性均上升;三湖红橘叶片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根中POD活性显著升高;三湖化红叶片POD活性一直显著高于对照,根中POD活性则显著降低。综上,三湖红橘的抗旱性强于三湖化红可能与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主根长度增加,根冠比增大从而提高根系水分吸收能力有关。此外,干旱胁迫后渗透物质尤其是叶片脯氨酸的积累和POD活性的升高,也有助于其应对干旱胁迫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用导入高粱DNA的水稻变异系R21、受体缙恢1号及巴西陆稻为实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在干旱胁迫下水稻变异系R21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经12 d干旱胁迫后,各品种的脯氨酸、SOD和POD活性及MDA含量均显著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耐旱品种如R21和巴西陆稻比不耐旱品种缙恢1号具有较高的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以及较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MDA含量。受到12 d干旱胁迫后,耐旱品种R21和巴西陆稻的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POD活性上升幅度显著高于缙恢1号,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和MDA含量上升幅度显著小于缙恢1号。本研究对水稻耐旱品种培育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选用堆肥化菇渣为种植基质,以未筛分菇渣堆肥为对照(CK),研究3种粒径等级(5 mm、3 mm、2 mm)的菇渣基质对干旱胁迫下高羊茅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期,菇渣粒径3 mm处理的高羊茅叶片相对含水量降幅和MDA、脯氨酸含量的升幅均最小,而其P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前期升幅最大,后期降幅最小;胁迫末期,菇渣粒径5 mm处理的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48.67%、73.06%;菇渣粒径3 mm处理的叶片相对含水量、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16.76%、25.51%、28.33%、63.62%,而叶片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最低,分别比对照低20.03%和36.25%;菇渣粒径2 mm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比对照高40.77%。综上分析可知,粒径3 mm的菇渣基质对持续干旱胁迫下提高高羊茅抗旱能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皂角苗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皂角Gleditsia sinensis的一年生实生苗进行盆栽控水干旱处理,并测定皂角的各个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降后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苗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对电导率随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干旱胁迫下,POD活性与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的关系密切.在轻度干旱胁迫下,皂角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可能与POD、CAT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5份玉米自交系,研究了低温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理变化,分析了SOD、POD、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等指标.结果表明,4 ℃低温条件下玉米幼苗中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一直升高,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POD的活性基本是略有降低后又大幅升高,而可溶性糖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升高后又降低.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如实地反映玉米幼苗受低温胁迫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甘蓝型油菜耐旱种质资源,并分析其干旱胁迫下生理生化变化。[方法]以40个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采用PEG-6000模拟生理干旱胁迫和盆栽极限干旱胁迫等方法进行耐旱种质资源的筛选,并对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筛选鉴定出一批耐旱性甘蓝型油菜品种:YAU200908、湘油15号、YAU200903、YAU200907、YAU200906、YAU200904。生理生化分析表明,在干旱胁迫下,油菜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加剧而降低,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的含量及SOD、CAT、POD的酶活性则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而升高。[结论]在抗旱性强的材料中,其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地减少,脯氨酸、可溶性糖、MDA的含量及SOD、CAT的酶活性显著增加,可作为油菜抗旱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干旱及盐胁迫对虎掌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减缓干旱、盐胁迫对虎掌的伤害途径和方法,用不同浓度的PEG和NaCl分别模拟干旱和盐胁迫,研究不同干旱程度及不同盐胁迫程度下虎掌的生理响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处理10d后,在PEG浓度5%~30%范围内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大,虎掌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升高,超氧阴离子(O-2·)及丙二醛(MDA)水平持续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持续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持续下降;在NaCl浓度50~300mmol/L范围内随着盐浓度的提高,虎掌叶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超氧阴离子及MDA水平持续升高,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Cd胁迫对罗汉果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浓度Cd处理的罗汉果幼苗细胞膜透性,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随着Cd浓度升高,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在相对低浓度Cd(10mg/kg)处理下MDA、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少于对照,而后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明显上升;在较低Cd浓度胁迫条件下,SOD、POD、CAT活性变化不明显,但随着Cd浓度的升高,SOD、POD、CAT活性逐渐升高,然后又降低。[结论]高浓度Cd胁迫加重了叶片氧化程度并对罗汉果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SOD、POD、CAT活性的提高与维持是罗汉果耐Cd胁迫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流苏树愈伤组织为材料,测定其在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mol/L)Na Cl胁迫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显示: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其中50 mmol/L Na Cl处理组的流苏树愈伤组织中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上先升高再下降;MDA含量初期迅速升高,中后期缓慢下降,对照组持续下降;SOD活性表现为迅速增强后稍有减弱;POD活性初期明显减弱,中后期明显增强,对照组变化较处理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处理下玉米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玉米幼苗叶片中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盐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后又慢慢降低。脯氨酸含量、MDA、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活性可以作为鉴定玉米耐盐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