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在目录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的目录学思想,开创了我国史志目录学的先河。此外,其文献学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可探究汉代学术概况,考证图书流传与存佚,辨别各家学说主旨异同,厘清图书版本源流、篇章等,充分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功效。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浅探。  相似文献   

2.
自刘向、刘歆父子之《别录》《七略》起,古医书目录逐渐增多,使得古典目录学的内容更加充实。结合古医书目录学源流,针对综合性书目和专科书目逐一分析了古医书目录学的特色,指出了古医书目对古典目录学具有补充和发展的作用,为利用古医书目录检索文献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写的一部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的重要典籍。刘向《六艺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都把它列为杂家。以往的研究虽对该书“兼儒墨、合名法”的思想特点和学术价值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但对其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管理的“上农”思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对《吕氏春秋》的“上农”思想略作探讨。一、农业与农民并重的重农意识在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我国古代社会,农业不仅是先民们赖以生息、繁衍的生存条件,而且是国家统治的经济基础。《礼记·王制》指出:“国无…  相似文献   

4.
单纯从学理上去阐述“道术”与“方术”的内涵,会与《庄子?天下》文本产生诸多的矛盾冲突,其实“道术”与“方术”主要是学术分期的概念,《庄子?天下》作者根据他所接触的古代文献和思想史材料总结提出了这一创造性见解,而且在这一学术分期的背后实际上对应着思想史的真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因此,这一学术分期的提出并不是《庄子?天下》作者的凭空杜撰。《庄子?天下》实乃我国先秦学术史上当之无愧的一篇极重要的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5.
《山楂树》这首歌译自原苏联歌曲《Уральскаярябинушка》。Pябинушка是рябина的爱称,而рябина则表示一种树名,拉丁名为Sorbus。中文本应是"花楸树",却错译成"山楂树"。山楂与花楸在我国古代就已种植,山楂始于上古,一直到中古、近代,种类多,异名也多;花楸约唐宋时期有文献记载,后世重要的农书、史书等也有记述,文学艺术典籍的用例少。现代,"山楂"是常用词,"花楸"是非常用词,常人对后者知之甚少。在俄罗斯,"花楸"是常用词,被赋予象征意义。已明"山楂"与"花楸"之源流,对俄文рябина应及时纠谬正之。  相似文献   

6.
现在,世界对“茶”的称谓已是不可置疑的了。“茶”字的来源,一般认为我国唐朝中期(公元八世纪)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茶”字,此说不无道理。近读陆羽《茶经·七之事》似有所辨。一、《茶经·七之事》文析及“茶”的称谓枚举作者在《七之事》中,引用了中唐以前的有关茶的书目(篇)46种,计48条,其中古籍45条,遗诏1条,史实1条,启事1条。上述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分析和了解唐前“茶”的称谓演变的依据。通观《七之事》的文体,约略可分为两个部。第一部分按由古及中唐前的朝代更迭,排列了  相似文献   

7.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棅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一、初始阶段 :汉成帝河平三年 ,命刘向等人整理、校订图书 ,为了揭示图书内容 ,刘向在校书时撰写了叙录 ,是按当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编写而成 ,内容包括著录书名、篇名、校勘经过、著者简介 ,说明书名含义、著书性质、原委 ,辨别书的真伪 ,评论、剖析及确认书的价值。“别集众录 ,谓之《别录》。”是刘向校书时所撰叙录全文的汇编本。刘歆于公元前 6年编成的《七略》记载了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 ,也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所谓“七略” ,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除辑略分 6略 3…  相似文献   

9.
历来注家认为,性善、尽心、义利、养气、王霸等内容代表了孟子的核心思想。“人禽之辨”是串联性善、尽心、义利、养气、王霸等思想内容的轴心线索,并从“人禽之辨”与孟子的“心性”思想、“人禽之辨”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人禽之辨”与孟子的“圣人观”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确证此具有思想价值上之意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声律发蒙》是兰茂《韵略易通》之外又一音韵学著述,常被误为仅是练习对对联的童蒙之作,研究者少,甚而作者、书名、内容被张冠李戴。对今所见《声律发蒙》的七个版本作考辨,认为只有清咸丰十年、光绪十九年务本堂刻本及民国务本堂铅印本之初集,以及《云南丛书》本、安顺至宝堂本之二集,才是兰茂的著述。《声律发蒙》也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其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应当肯定。  相似文献   

11.
《加入世贸组织与中国农业》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主编。本书包括十三章。其中第一章全面论述了“入世”对我国农业各产业以及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意见和建义;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对粮食、工艺原料作物、园艺作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有一种倾向,认为中国并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五四”以后在西学研究与裁剪中国思想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否定中国哲学的倾向有普遍性。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一书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其书把中西“哲学”彻底对立起来,中心是论证中国思想是“内在宇宙论”、“反向性思维”、无超越观念、无形上思想、无“两个世界”思想。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通过对孔子“天论”、老子“道”的思想及宋明理学的具体分析,指出“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道象帝之先,自古以固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道生一,  相似文献   

13.
郑振铎著录书目提要的风格独特,反映了其文风、学风、史观和学术发展轨迹。《农桑辑要》题跋是郑氏所有书目提要中最具典型之篇,内容简约丰美,转相发明,耐人体会玩昧,不愧是历代题跋之精品,代表了郑振铎作为一代目录学家之成就。本文以此著录为例,通过古今比较,阐述郑振铎书目提要的著录体例特点,并从文本、学术史、目录学等多视角解读其书目提要之风格。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黄帝四经》思想构造的研究,只讲“道法”关系二元结构,而不讲“道名法”关系三元结构,其实“名”在《黄帝四经》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不对“名”作细致的描述和准确的分析,就很难把握《黄帝四经》的主要思想。将不同语境中的“名”分为五类。《黄帝四经》中,“道”虽然是最高范畴,但并不是论述的焦点。君主该如何把握“名”、“法”才是作者注目之重点。“名”的性质和“法”相近,都与规范、准则相关。  相似文献   

15.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经典阐释的历史。朱汉民、肖永明教授所著《宋代〈四书〉学与理学》,从思想-学术的历史形态还原入手,将宋代《四书》学与理学结合起来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这种将宋代《四书》学放置在一个连续不断的思想文化和经典诠释序列中观照的方法,既有助于突出两宋《四书》学的特色和影响,也能够在学理上厘清《四书》学正式形成前发展的学术源流。  相似文献   

16.
我国矮马源流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文通 《农业考古》1990,(1):340-344
矮马泛指成年体高106厘米以下的马,国际上迄今承认的原种只有英国的设特兰矮马。矮马作为现代养马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观赏、游乐、实验动物和劳役。因量少,供不应求,这一资源显得特别珍贵。我国矮马,分布面广而历史悠久,汉代至南宋多有称之为“果下马”矮马的史料记载,后湮没无闻约八百余年。前些年,我国养马科学工作者先后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发现了现代中国矮马,并进行了不少考证研究。1988年4~7月西北农大师生在陕西宁强县又发现了宁强矮马,给我国矮马源流增添了新的内容。笔者根据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和遗传学所涉猎到的资料,试对我国矮马的源流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念奴娇》自产生起,历来为文人雅士所追颂。由起初可能讴歌“念奴”歌女而兴,起于“香艳”,经两宋文人整理扩充,词牌迭变.内涵渐丰富,脱离了曲调偏于香艳的本色限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轼词创的影响,其题材、神韵以及表现方式开始被后世词人广泛接受和沿袭,新风并出。《念奴娇》一调在宋代共有616首词作被用于依调歌唱,成为宋代使用频率最高的三大长调“金曲”之一。苏轼之革新更开启了后代词人对其声律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沿袭之风。文章对《念奴娇》词牌、格律、声韵、以及诗风的发展和沿革略作考证,以探《念奴娇》源流演变以及其在宋词史上的领袖地位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法家思想的源流出发,探讨其重要代表人物韩非的“法治”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和借鉴,同时对其历史局限亦作出大胆扬弃,以进一步辩识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周敦颐的《通书》在学术史上居于重要地位。从经学史上看,《通书》是一部通论《易》学的著作,它一方面体现出义理派治《易》的特点,另方面又受思孟学派影响,使《易》理心性化。从理学史上看,《通书》建立了以“诚”为核心的心性论,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山水志书的学术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光明 《农业考古》2006,(1):223-225,245
自《隋书·经籍志》以来,在中国传统目录学中,山水志书一向列入史部地理类中。清代《四库全书》又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河渠之属”与“山川之属”二小类,以前者总括有关国计民生的河渠水利之书,即所谓“崇实用也”;后者总括侧重于记载山川风景名胜之书,即所谓“广见闻也”。山水志书,向来是传统舆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地方志等地方文献的主要内容之一,因其实用与见闻的功能而备受历代学者与各级官吏的重视。明清时期是山水志著述的全盛时期。《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明代与清前期中期的山水志书有150余种。清后期,山水志的著述更为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