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高校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很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基本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较低,所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普及和拓展;同时,通过课后的实践教学,指导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践行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此外,高校还应从提升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统筹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强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2.
该文认为,高校建设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要先行。首先,高校要切实加强德育教育,通过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促进生态道德的建设。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通识教育,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人格,通过工程、自然科学类的通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通过营造自由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第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风尚。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生态文明的产生过程及其内涵,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绿色精神教育。探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重新认识与思考教育价值观;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插花艺术"通识课程是以植物为主体,以美学和民族文化为基础,与哲学、文学、绘画艺术等领域相互融合,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插花艺术"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文章通过深入挖掘插花艺术中与花材、花器、插花制作过程、后期养护等相关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协同作用,从而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当代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插花艺术"通识课程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植物学类课程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学水平,有力推动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状况对未来建设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知识与行为、以及大学生未来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工作,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特有的辐射功能,努力使其成为实践和传播生态文明的主力军。以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学生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的了解程度、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生态文明实践行为的现状、参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以及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效果、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形式等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研;深入分析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以及实践活动缺乏评价指标、活动的宣传形式缺乏创新、活动的组织有待加强、活动缺乏延续性等;并提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包括以班级为单元开展实践活动、发挥环保社团的引领作用、优化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建设、有效利用高校的特色资源、以高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等。  相似文献   

7.
林科高等教育是高等农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服务重大国家战略、草原与林业工作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现代化、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和使命。"新林科"建设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和林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林科"建设的愿景目标包括推进林业草原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整体构建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草原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劳动教育是林科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文中在分析林草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课程体系单一且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浅显且教育形式窄化、课程效果有限且考核机制功利化等问题的基础上,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为例,提出"新林科"背景下林草高校劳动教育可通过构建"劳动教育+"四维培养体系,即"思政劳育" "专业劳育" "实践教育""课程劳育"的多样化组合方式,不断深化大学生劳动认知,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切实培养出符合"新林科"要求的高素质复合人才。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劳动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专业情怀日趋坚定,就业竞争力逐渐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在线课程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为例,分析了在线课程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在线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程设计形式单一,二是重建设、轻应用、缺管理,三是忽视在线课程的内涵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线课程建设的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充分利用国内外已建成的慕课及其他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广大教师依托这些资源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在线教学活动,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同时,提出了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在线课程建设的措施: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二是要明确在线课程建设目标,三是确立在线课程教学的运行方式,四是对教师开展在线课程教学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五是加强在线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在线课程的建设对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生态文明的产生过程及其内涵,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绿色精神教育。探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重新认识与思考教育价值观;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校美育工作的背景下,2018年北京林业大学新开设了“自然生态摄影”全校公共选修课。该课程融合艺术审美与自然教育,将理论、实践和研讨3类授课形式有机结合。“自然生态摄影”理论课程注重强化摄影基础,鼓励学生提升生物认知水平;实践课程由易到难,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拍摄实践;研讨课程重在经验分享和小组之间的沟通。将审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等育人元素融入“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教学中,总结了备课、注重课堂记录、构建“课代表-组长”运行模式的教学经验。提出“自然生态摄影”课程改革建议:理论课优化、实践课拓展、开展教材建设、强化师生沟通、突出学习小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了美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 ,有校级领导分管 ,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设工作 ,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 ,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 ,组建生态文明社团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 ,开展相关活动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 ,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 ,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需要大批有较高生态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将大学生生态素质培养作为生态学教学的核心,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学生个人发展以及生态学自身特点的要求。在高校开展生态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高校应将大学生生态素质的培养作为贯穿生态学教学全过程的主线,不断调整生态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采取实例教学、课外教学和综合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生态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国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在理念认知、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等方面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从整体上看,在发展理念和实践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程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因此,基于对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历史沿革的研究以及对成功经验的借鉴,提出完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系统性建议,包括明确通识教育的目标,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从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作业的布置3个方面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机制等,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林化专业课程设计"是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不合理、课程设计的资料欠缺且内容老化、教师对课程设计的审查不严等因素的影响,"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着课程设计水平下降、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和统一的质量评判标准等问题。针对"林化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提高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高校应切实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时间,尽快建立课程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任课教师应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科研成果,丰富课程设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性别教育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开设效果及其作用和地位,选取方刚教授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性教育知识背景缺乏严重阻碍了性别教育的开展,而"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的开设既弥补了大学生性教育知识的缺失,又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有较大的帮助,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作用显著,受到多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应将其列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目前,高校性别教育课程在发展中还面临着"性别教育课程是否应该设置统一的内容和模式""如何培养性别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等问题,所以高校应重视性别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生态学科和生态学专业的快速发展等,都给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确立基于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四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六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着重探讨了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应当如何开展绿色教育,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视野和环境道德素养的人才,提出了绿色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加强绿色大学建设。绿色大学建设的关键,是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培养具有明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和意识、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正确对待生态文明的态度、高度的生态文明建设热情和实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技能的新型人才而实施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教育内容较为散乱、缺乏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等突出问题。因此,高校要在处理好生态文明教育与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承接关系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结构、建设原则、组织实施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树木学”课程是林业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树木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树木学”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验课程的动手能力、野外认知实习,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0.
"森林经理学"是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信息化水平高的特点。在"森林经理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与林业发展要求不适应,课程教学内容与林业实际生产相脱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为做好"森林经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巩固课程在林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根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对课程建设的客观要求,在全面分析"森林经理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森林经理学"专业核心建设路径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是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外延;二是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构建多样性的教学组织形式,设置林间课堂、开展综合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四是提升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强"森林经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后,课程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模式和形式得到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