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桉树生物质能源林研究与利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桉树不仅是工业原料林生产的重要树种,也是林业生物质能利用的良好原材料.本文从品种研究、评价指标(热值、灰分、生物量、能量现存量)、造林技术(立地条件、整地方式、造林密度、混交造林、收获周期、效益分析)和利用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我国桉树生物质能源林研究与利用现状,简要总结了我国发展桉树生物质能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以期为我国合理开发和利用桉树生物质能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生物质能源树种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开发生物质能源的意义、生物质能源的特点,分析生物质能在能源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树种在江西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生物质能技术现状和我国存在的差距的基础上,结合江西几种有潜力的能源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全省生物质能技术发展途径和“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技术方向。  相似文献   

3.
文章深入地论述了目前江苏农村能源状况及其消费结构。认为从70年代后期到现在,农村的烧柴矛盾已有缓和。1986年全省农村生活人均年耗秸秆,薪柴量已达286公斤标准煤,合计用能为1680.62万吨标煤,占农村总能耗2809.18万吨标煤的59.83%;农村生产用能1128.5万吨,占40.17%。农村生活用能仍以薪柴,秸秆生物质能源为主,煤、电、燃油等商品能源为辅。其发展趋势是商品能源消耗和生产用能逐年上升。同时,在较好地分析了薪炭林在农村能源中的作用,地位和对现实薪材年产量、2000年薪材年产量测算的基础上,对江苏省薪炭林类型区进行了科学地划分。  相似文献   

4.
我区农村多年来形成了一个以生物能为主、商品能为辅多能互补的用能多元结构 ,包括农作物秸秆、薪柴、蓄粪、沼气、煤、油、电以及太阳能、风能等。从整体上看主要表现为 :一是用能总量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 ,全区仍有 50 %的农户 ,每年缺柴 3个月以上 ;二是结构失衡 ,布局不合理 ,在生活能源消费中生物质能占了 70 %以上 ;三是农村用能耗量大、效率低 ,既造成对有限能源的巨大浪费 ,又严重污染了环境。在 70 %生物质能中 ,农民最喜爱用的是薪柴 ,而薪柴的来源目前主要是靠薪炭林。根据 1997年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的调查 ,我区农村年需薪柴量…  相似文献   

5.
我省农村能源现状如何,薪炭林的开发利用前景怎样?这是林业部门及社会各界均关注的问题。一、我省农村能源现状1、产量与消费结构在现有能源产量结构中煤炭占41%,沼气占0.1%。在现有能源消费结构中,薪材占56.8%,煤炭占33.4%,作物秸杆占6.8%,电力占1.6%,燃油占0.3%,沼气占0.1%。在我省,煤炭、作物秸秆、电力、沼气的具体情况是:煤矿资源集中分布在滇东北和滇东地区,其次滇中、滇东南和滇西  相似文献   

6.
世界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分析了世界生物质能利用的现状, 包括生物质能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 近20年来在其开发利用方面的进展;根据世界能源发展的形势, 从开发利用潜力、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政策法令等方面对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广西第一座秸杆气化集中供应站4月18日在恭城县栗木镇建成并投入使用。它的建成和使用填补了广西农村生态能源技术上的又一个空白,堪称“广西生态能源第一站”。“秸秆气化”也叫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它是将薪柴、农作物秸秆、稻草等低品位固体生物质能源,变成高品味优质体燃料,用于农户炊事、取暖等的一项先进实用技术。它对于改善我国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别是为农村地区因地制宜提供清洁方便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项技术被国家计委列为清洁能源项目之一。去年,广西区农村能源办开发和利用这一技术,通过…  相似文献   

8.
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可持续性绿色能源,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林业与工业的结合、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林业生物质能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性等特点,在我国进行开发和利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时,要注意改善其开发大环境,消除其发展的不利因素,并出台相关的扶持与优惠政策,促进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林木生物质高效精细粉碎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粉碎加工是生物质能转化利用的重要预处理工序.粉碎粒度影响后期加工利用效果,粉碎效率和功耗是影响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的关键因素.本文论述了林木生物质高效超细粉碎研究的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生物质粉碎设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地球上的资源较为丰富,通常包括农作物秸秆、林木能源、沼气、燃料乙醇、油料植物、动物粪便、生物柴油和生物质燃烧发电等。  相似文献   

11.
林业生物质能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林业生物质能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措施,目的在于促进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肃是一个干旱少雨、天然植被少、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农林牧区能源短缺和薪柴的严重不足一直是困扰当地发展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甘肃在能源开发利用中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结合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四大工程和甘肃林业六大支柱产业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建设,加大了薪炭林建设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为全省农林牧区减少植被破坏,缓解薪柴短缺、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  相似文献   

13.
浅谈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能源是国家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沼气的生命力在于综合利用。现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沼气、沼液和沼渣综合利用方法。1沼气的利用沼气是有机质(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等)在厌氧(密闭环境)条件下,经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一种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性可燃气体,沼气除通  相似文献   

14.
生态能源林未来生物质燃料油原料基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质燃料油发展的世纪 生物质能源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利用的能源.专家预测,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生物质能发电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的产业化实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生物质能源的相关概念及其分类,提出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概念及其类别,详细综述了国内外林业生物质能源研发进展,对推动目前林业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林业生物质能是在森林生长和林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质能源,包括薪材和森林工业的一些残留物等,在我国农村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农村能源重要柱石的薪炭林,除提供生物质能源外,还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其枝叶产物又是饲料及农副业原料。 然而,在森林资源中,薪炭林面积仅占3%,蓄积不足1%。人口和农业的发展,农村薪柴供需扩大,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症结:  相似文献   

18.
生物质能一直是我国农村生活用能的主体 ,其中又以农作物秸秆为主。 2 0世纪 60~ 80年代 ,秸秆占农村生活用能量 70 %~ 80 % ;90年代起 ,秸秆大量还田 ,由于生态环保的需要和林业的快速发展 ,木质能源在农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日渐上升。同时 ,木质能源的其他用途 (如发展副业 )也正在开发。所以 ,木质能源在农村能源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发展前景广阔。1 生物质能供需状况生物质能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和林木提供的薪材。2 0世纪 70年代前 ,安徽省农村能源奇缺 ,铲草皮、挖树根、拾树叶、烧畜粪 ,甚至煮山竽烧山芋干。 80年代后期 ,由于农村实行…  相似文献   

19.
能源林作为生产生物质能的主要方式,以其可再生、生物量大、环保及适应地域广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详细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质燃料油能源树种研究现状,简要分析了山西省燃料油能源树种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山西省主要生物质能源树种作了重点介绍,最后提出了生物质燃料油能源林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农村能源是我国能源使用和管理工作上的一个划分,它不但包括农村当地各种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包括农村商品能源的供应。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消费和管理问题自成系统。与城市用能相对而言。它有五个特点:一是农村能源的结构呈多元性。从资源构成上看,有就地开发的能源和常规的商品能源:开发的能源有生物质能(秸秆、薪柴、粪便)、太阳能、风能、地热、小水电、海洋能等;商品能源有煤炭、油、电力;从消费构成上看,有生活用能和生产用能。二是农村能源资源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