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西是猪种布氏菌病流行的疫区.我们坚持以"检疫、免疫、淘汰病猪、推广人工授精"为主的综合措施防制猪布氏病,有效控制该病疫情.但在疫区应用猪型布氏菌二号弱毒菌苗免疫种猪,影响了猪布病的血清学诊断和对布病疫情的监测.为此,我们对猪种布氏菌强毒菌株C73攻毒和弱毒苗S2免疫种猪血清学反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抗体消长的分析,提出了鉴别布氏菌免疫反应与强毒感染的合理检疫时间.  相似文献   

2.
三角城种羊场自1986年开始进行种公羊和幼年羊的布病检疫工作,到1990年共检疫羊24254只,检出阳性385只,阳性率为1.59%;淘汰病羊337只,淘汰率为93.09%;因布病引起的流产下降0.83%,下降率为29.87%,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布病防制情况该场羊布病防制大体经历了检疫、免疫、检疫淘汰三个阶段。1958—1965年为全面普查,共检疫各类羊112754只,检出阳性24894只,阳性率为22.08%。期内病羊单独组群,划区放牧,健康羊施行19号菌苗预防注射。后因“十年动乱”的干扰,免疫  相似文献   

3.
在对农场接种布氏菌苗抗体消长规律监测试验中,我们主要地监测了奶牛、绵羊首免和复种布氏菌羊型五号苗(M_5苗)及首免布氏菌猪型二号苗(S_2苗)后的补体结合反应(CFT)阳性持续期,为防制畜间布氏菌病免疫接种后开展检疫提供依据,现将监测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羊布氏杆菌病(简称羊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传染源是带有布氏杆菌的羊和病羊。当前,个体养羊数日益增加。人、畜接触感染机会随之增多。因此,采取恰当方法与手段,及早控制和消灭羊布病的发生,对保障人、畜健康有着极其重要意义。近些年来,各地多采取成羊菌苗接种免疫(简称注苗),羔羊检疫,阳性处杀,阴性注苗的办法,或单纯注苗的方法。能否根除布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州在防治家畜布病工作中广泛应用了布病羊型五号菌苗气雾免疫,质量不断提高。为了掌握免疫后机体内抗体消长时间,以便准确地开展布病检疫和有关科研工作,于一九八○年六月至一九八二年十二月进行了初步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在我省流行面广,危害严重,经过研究,绵羊的布病免疫问题已经解决,(应用M5号苗气雾免疫),但是牦牛的免疫问题仍须研究,M5号菌苗对我国其他牛种免疫效果良好,经试验对牦牛的免疫期不够,国外引进的19号菌苗(牛型)免疫剂量相当大。而我国的布氏杆菌弱毒菌苗有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培育的羊型M5号苗,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研究出的猪型S2号苗,尚无牛型弱毒菌苗。为解  相似文献   

7.
山羊和绵羊口服猪布氏菌二号菌苗都可以产生免疫,其效力与注射免疫大致相等。在多次试验中,在非免疫羊全部感染情况下,服菌苗羊一般有70~80%获得保护,在布氏菌病羊群中进行大群饮服也有效,可制止布氏菌病的流行。猪二号苗给怀孕羊口服不会引起流产,在怀孕羊群中作口服接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代初,在内蒙古自治区羊群饮水免疫获得成功的启示下,本省通过试点,陆续在布病流行区及受威胁区,推广布氏猪型二号菌苗口服免疫,收到了显著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十余年来内蒙地区应用猪种布鲁氏菌二号苗每年疫区牛群口服免疫,收到明显的防病效果,但每年全群服苗,花费大,须改进,鉴于本苗对牛的免疫期长达三年半以上,我们改变猪二号苗对牛的免疫程序,每年仅给当年出生的犊牛服苗一次,成年牛不服苗,仍同群放牧,经过若干年后,待老龄牛自然淘汰干净,牛群为服过苗的青年牛所替换,看布病是否会自行停息,若能成功,每年可以节省大量菌苗、人力和物力。此  相似文献   

10.
乌兰县是我省绵羊改良和育种工作的重点县,现有引进种公羊和自育公羊800只,做好种公羊的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检疫工作,清除布病可能的传染源,对于巩固已取得控制羊布病的县来讲尤为重要。乌兰县是从1971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布氏菌M_5号菌苗对羊群不经检疫而直接进行气雾免疫法接种的,已取得了显  相似文献   

11.
自1978年以来,我们采用IB—RS2猪肾传代细胞试制口蹄疫A、O型弱毒疫苗26批,计690,000毫升,并以口蹄疫O型弱毒疫苗为核心,联合口蹄疫A型弱毒苗、牛出败弱毒苗、布氏猪型二号弱毒苗等四种疫(菌)苗(下称四联苗),对牦牛进行了联合气雾免疫试验,后又结合羊败血性链球菌弱毒菌苗、布氏干菌羊型五号弱毒菌苗,以单价、二联、三联对绵羊进行了气雾(或注射)免疫试验。先后在天峻、门源、贵南、海晏、大通等县,免疫牦牛、杂种牛38,282头,绵羊121,625只,初步证明安全。同时分别用本动物进行了各种疫(菌)苗的近期免疫效力、免疫期等项试验,初步证明气雾免疫的效果比较理想,几种苗联合免疫后无明显的相互干扰现象,联合免疫后,不论口蹄疫A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布病的科研与防治具体措施中取得了成功的进展。根据近年来陆续报道的猪二号布氏菌苗(S_2)对黄牛(含奶牛)免疫的成功经验及对牦牛免疫控制试验结果,结合我省牧区牦牛布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希望通过对布病流行疫区的牦牛口服 S_2菌苗免疫的效果观察,为今后大面积牦牛布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布病羊型五号菌苗气雾免疫,牲畜是否需要在气雾室内停留或者停留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最理想的免疫效果?据了解,目前我省各地采取的停留时间不一,阳转率亦有差异。因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绵羊25只,分成五组,每组5只。采取血清经布病检查为阴性反应。 2.菌检用胰蛋白培养基平皿。 3.布病羊型五号菌苗(青海生物药品厂产品>。批号8146—2。制造日期81年4月,92头份气雾。剂量为每只羊50亿活菌。细菌检查和效力试验分别按试验羊25只计算总需要菌苗量。稀释液用生理盐水。稀释量为75毫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坚持结合检疫隔离或淘汰措施,使用布氏菌苗作预防接种。布氏杆菌活苗的应用,使畜间布病疫情得到控制。然而免疫动物血清中抗体的存在给布病检疫带来了困难,鉴别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成为布病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三场一县种羊布病感染严重。两年共检疫各类种羊25603只,阳性率为4.86%,成年羊、母羊、公羊和幼年羊的阳性率分别为6.95%、6.30%、3.07%和1.47%。在布病流行区施行菌苗免疫只能保护健畜不受感染,但不能根除传染源和制止病毒排放病原茵。检疫扑杀病畜是净化布病的最佳方案。从现在起,各地(特别是绵羊改良地区)应重视种羊和引进羊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6.
布氏猪型二号菌苗(下称二号苗)对奶牛的免疫工作,在国内有些单位业已进行,但对服苗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在我省二号苗免疫奶牛的工作迄今尚未广泛开展。其原因主要是对服苗安全性及免疫效果尚欠确切了解,为此我们于1982年12月至1983年4月在青岛畜牧公司某场进行了二号苗免疫奶牛的试验。其中对免疫效果的检测已有专题报道,现仅将安全性观察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六十年代以前,布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在我省广泛流行,危害严重,造成经济损失。据调查资料记载:人的布病平均感染率为15.32%,家畜布病平均感染率牛为25.40%,羊为17.92%,母畜因布病流产也很严重。七十年代后,全省普遍应用M_5号布氏菌苗对羊只不经检疫进行一年一次的气雾免疫。据各县报告,羊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尽快控制畜间布病发生,从1991年开展了“三市”畜间布病联防。并与卫生部门密切合作,去年联防采用S_2苗免疫羊546329只,检疫家畜21601只(头),检出阳性家畜47只(头),阳性率为0.22%。今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省推广应用布氏猪型二号菌苗,对奶山羊进行口服免疫,收到了较好的防制效果。但免疫后,机体内出现血清凝集抗体,并可传递给羔羊,与自然感染所产生的血清学反应, 目前还没有一个可靠的鉴别方法。这就给流行病学调查,活畜检疫带来一定困难。有关对奶山羊口服免疫后母源凝集抗体在机体中产生、停留、传递及消长规律尚未见报道。为给奶山羊布病检疫及防制提供数据,我们对免疫后母源凝集抗体进行了试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猪布氏菌二号菌苗对山羊有良好的免疫力,在二次试验中,曾给38头瑞士种奶山羊在配种前皮下注射125亿活菌苗,在怀孕期间与人工发病羊接触时,没有一只感染,而37只非免疫对照羊则有30只感染。免疫后经过16.5个月与人工发病羊接触时,在7只对照羊全部感染的情况下,6只注苗羊仍有3头没有感染。对普通山羊免疫力也很好,在三次试验中,在配种前注射菌苗量在12.5—250亿范围内的山羊共计107只,在怀孕期间皮下攻击强毒菌时,只有21只感染,而非免疫对照羊50只则有37只感染。实验证明,当攻毒量较小时,猪二号菌苗对山羊的免疫力与19号菌苗无多大差别,当攻毒量较大时,猪二号菌苗的效力比19号菌苗强。试验中看到注苗后一年半,免疫力略降低,但仍保持一定水平。免疫量降低到12.5亿,效力不受影响,但降低到6.25亿,则效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