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揭示长期(连续10年以上)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从2009年夏季小麦收获秸秆还田开始实施定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地块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玉米产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年平均增加0.333 g/kg,碱解氮含量年平均增加2.2 mg/kg,有效磷含量年平均增加1.3 mg/kg,速效钾含量年平均增加3.8 mg/kg;小麦年平均增产144 kg/hm2,玉米年平均增产207.6 kg/hm2。该研究坚持长期定位试验,创新性地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跟踪研究,为小麦玉米主产区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环境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宁乡县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查明宁乡县植烟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对宁乡县9个产烟乡镇的154个土壤样品的主要理化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县植烟土壤平均pH 5.79,有机质43.60 g/kg,碱解氮174.38 mg/kg,速效磷19.38 mg/kg,速效钾87.81 mg/kg,交换性镁1.36 cmol/kg,有效硼0.40 mg/kg,有效锌1.74 mg/kg,有效硫28.35 mg/kg。全县植烟土壤pH和有效锌、有效硼、交换性镁含量适宜;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高;部分乡镇有效硫、速效磷含量偏高,速效钾供应明显不足。不同植烟乡镇土壤肥力特征有较大的差异。提出降氮、控磷硫、增钾、适当补施微肥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3.
林万树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197-205
为了调查古田县园地作物土壤养分状况,探讨土壤养分供应与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关系。在古田县5种园地作物土壤上,采集耕层土壤样品7023个,调查园地作物状况,探讨土壤养分供应与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园地土壤均值有机质含量为25.38 g/kg、pH 5.07、全氮含量1.2 2 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5、29.95、59.3 mg/kg,交换性钙、镁含量分别是226.1、422.1 mg/kg,有效硼、锌含量分别为0.15、1.22 mg/kg,各养分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园地土壤全氮含量中等,碱解氮、有效磷含量较高,土壤速效钾78.51%处缺乏水平、交换性钙含量缺乏比例占89.21%,交换性镁过量、有效硼缺乏样品达96.21%,有效锌处于中等水平。提高有机质含量和改良土壤酸度应该成为供试园地土壤改善养分供应状况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体系下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养分积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应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同供氮(0, 120, 180, 240 kg/hm~2,记为N0、N1、N2、N3)和供磷水平(0, 35, 70, 105 kg/hm~2,记为P0、P1、P2、P3),以单作玉米(施氮水平:N0、N2,施磷水平:P0、P2)为对照。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较玉米单作施氮磷的增效作用更明显,分别提高了20.16%和20.60%。套作玉米中,各氮磷处理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有影响,相同磷素水平下,土壤脲酶活性和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于施氮180 kg/hm~2时最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则受到抑制,有效磷含量较不施氮降低;相同氮素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土壤脲酶、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碱解氮含量先增后减。相关分析表明,氮磷互作下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6~0.812),与玉米氮磷积累呈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及植株吸磷量呈正相关,尤其与有效磷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r=0.634~0.851)。综上,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由于种间效应和氮磷互作共同作用,活化了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提高土壤碱性氮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利于玉米植株氮、磷素的累积。本试验研究范围内,套作模式下玉米氮磷配施以氮减至180 kg/hm~2、磷减至70 kg/hm~2时,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5.
采用GPS定位技术,对贵州省铜仁市202个植烟土壤样点进行了取样测定,采用地统计学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植烟土壤主要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仁市植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47~59.81g/kg,碱解氮27.33~241.32mg/kg,有效磷1.50~115.96mg/kg,交换性钾46.20~977.10mg/kg。铜仁市植烟土壤中有机质和交换性钾含量丰富,碱解氮含量偏高,应适当控制相应肥料的施用;33.70%的植烟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30mg/kg,建议这些区域适当控制磷肥的施用量;30.70%的植烟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15mg/kg,建议这些区域注重增施磷肥,以满足烟草正常新陈代谢和品质形成的需要。铜仁市植烟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均呈现由东往西增加的趋势,在垂直分布上有机质、碱解氮和交换性钾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对赤峰烟区植烟土壤实行养分管理,2008-2011年采集和测定了赤峰烟区6个种烟旗(县、区)有代表性的600个植烟土壤样品,并依据有机质含量以10~20 g/kg为宜,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以45~135,10~35,120~200 mg/kg为宜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10±4.49)g/kg,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50±22)mg/kg,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1.1±10.7)m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33±63 mg/kg,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中等偏下,需加强施肥管理。南部产烟区域植烟土壤主要养分含量高于北部。南、北部产烟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明显(P=0.667),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产烟县分为土壤养分适宜区(包括松山区、宁城县和喀喇沁旗)和土壤养分匮乏区(包括翁牛特旗和敖汉旗)两类。松山区和敖汉旗的土壤氮磷钾比例较为合理,产量较高,产值较好。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对产量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对中上等烟比例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鸡粪与立茬还田配合应用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鸡粪与玉米秸秆立茬还田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5年的定位试验,测定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pH和玉米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鸡粪与秸秆立茬还田配合应用能够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提高pH值,达到培肥土壤的效果。与对照相比,T4(立茬还田+鸡粪30m3/hm2配合应用)培肥土壤效果最好,增加玉米产量幅度最大,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和pH分别增加了0.29,0.08,3.59,3.50g/kg和0.24,平均增产18.5%o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县域中低产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华北平原县域中低产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化,以平乡县为例,在2008—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基础上,结合二次土壤普查结果,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平乡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以来,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1.3 g/kg、2.5 mg/kg、5.6 mg/kg,有效磷变化不大,2008年和2010年全县耕层土壤有效磷分别为10.0 mg/kg、10.8 mg/kg。较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010年全县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铁、锰、铜、锌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以有效锰、锌增加最多,增长率分别达到218.6%和527.3%,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铁、铜分别增加了4.4 g/kg、0.9 mg/kg、3.5 mg/kg、1.3 mg/kg、0.34 mg/kg,速效钾降低了50.4 mg/kg。本地区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至2010年,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有效磷变化不大。较二次土壤普查结果2010年全县耕层土壤除速效钾外,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铁、锰、铜、锌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以有效锰、锌增加最多。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灌淤土养分状况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明灌淤土耕地在常规施肥下土壤养分状况变化及其与施肥关系,为灌淤土培肥及养分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阐明灌淤土4个代表性监测点常规施肥20年(1987-2006)来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与施肥量的关系.灌淤土长期耕作施肥20年后,土壤养分状况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均表现出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累计增加6.16 g/kg,年均增加0.32 g/kg,土壤全氮含量累计增加0.083 g/kg,年均增加0.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的年均增量分别为1.98,3.9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平均累计减少63 mg/kg,年均减少3.3 mg/kg.灌淤土20年施肥监测结果表明,该土壤应采用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的施肥方式,合理调整化学肥料施肥比例,适当控制磷肥用量,增加氮素和钾素肥料用量,达到施肥平衡,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培肥土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不同有机物料替代对河南潮土化学性质及可溶性有机碳/氮(DOC/N)分布的影响,探讨潮土适宜有机物料替代比例。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替代较对照明显提高了土壤基本养分的含量。其中,秸秆替代化肥40%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提高最明显分别达到13.4 g/kg、93.99 mg/kg;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化肥30%~40%显著提升了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达到0.90 g/kg、2.94 mg/kg、224.97 mg/kg。秸秆单独替代较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对土壤DOC提升效果好,其中秸秆替代化肥40%处理DOC含量最高达到15.45 mg/kg;而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则提高了DON,其中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化肥30%处理的DON含量最大,为12.88 mg/kg。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化肥30%处理的可溶性有机质的SUVA254 nm最高[16.24 L/(g·cm)],说明此处理有利于富含芳香环结构的有机质物质的积累。综上所述,其中秸秆替代40%和秸秆牛粪共同替代30%~40%对土壤基本肥力提升相对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日光温室土壤养分变化状况及累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山东济南日光温室蔬菜地表层土壤(0~20 cm)和棚外露地表层土壤,测定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电导率等土壤养分含量,通过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21.6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115.4 mg/kg,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为122.4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455.5 mg/kg,pH平均值为7.90,电导率平均值为0.457 ms/cm,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显著高于露地土壤,增幅分别为77.0%,66.7%,472.0%,173.4%,60.9%;而pH低于露地土壤0.23。日光温室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的积累规律不明显;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pH与棚龄间有明显的累积规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8,0.60,0.6547,-0.7206。日光温室土壤有明显的酸化和盐渍化现象,各种养分大量累积。  相似文献   

12.
为了指导贵州省玉屏县的农业生产,通过对贵州省玉屏县的533个土壤样品进行养分含量测定和统计分析,评价了玉屏县土壤的酸碱度状况和主要肥力指标。结果表明:玉屏县土壤pH平均值为6.65,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16 g/kg,1.57 g/kg,134 mg/kg,14.4 mg/kg,149 mg/kg,296 mg/kg。大部分土壤pH近中性偏碱,全氮和碱解氮总体含量处于较高水平,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缓效钾含量水平偏低。各种营养元素的变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土壤碱解氮、全氮、有机质、速效钾、缓效钾、速效磷。为此初步提出了调控土壤酸碱性、稳定土壤有机质、减氮、适磷、补钾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枣庄石榴园土壤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山东省石榴主产区(枣庄市峄城区)土壤肥力状况,采用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对枣庄市峄城区万亩石榴园15个果园的土壤有效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石榴园土壤pH范围在6.78~7.42之间,其平均值为7.17,适合石榴生长;有机质含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变化范围为7.88~13.89 g/kg,平均值仅为10.93 g/kg;土壤碱解氮变化范围为15.80~77.20 mg/kg;有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5.48~140.33 mg/kg,平均值为36.75 mg/kg;土壤有效钾变异变化范围为57.0~262.0 mg/kg,平均值为169.0 mg/kg。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土壤有效磷缺乏过量并存,有效钾含量处于适宜和丰富水平。为此,认为试验区石榴园要增施有机肥,加强氮供应,根据园地情况调控使用磷肥、钾肥。  相似文献   

14.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河北省低平原区土壤有机质、不同氮形态含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下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过36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不同施肥处理后,与不施肥处理(CK)相比,施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且随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化肥施用量为N 540kg/hm2+P2O5 360kg/hm2时,增加速度减缓。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单施化肥时,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秸秆还田下,N360+P240+S9000处理表层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单施化肥处理,小麦、玉米产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在化肥施用量≤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较单独施用化肥的处理增产。由以上结果可知,长期施肥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配合秸秆还田可固持土壤有机碳和全氮,过量氮肥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累积。长期单施化肥或化肥配合秸秆还田均可提高土壤碱解氮和硝态氮含量,对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长期施肥可提高作物产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施用量为N 360kg/hm2+P2O5 240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东阿县县域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东阿县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利用SPSS 23对1799个合理布点的土样养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ArcGIS 10.2利用普通Kriging方法生成养分插值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5.60 g/kg、91.4 mg/kg、24.12 mg/kg、190 mg/kg。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表现出中部地区含量较高,东北部含量次之,西南部最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质地是影响各养分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成土过程中的沉积分选作用造成各养分沿垂直于黄河岸的方向变程最短。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孝义市麦田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网格取样的方法,在孝义市采集共2413 个土壤样本,涵盖全市共3 个土壤类型5 个亚类,对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磷及有效态中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以阐明孝义市麦田土壤的养分分布特征,指导孝义市科学合理施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在不同亚类土壤的平均含量为8.86~23.26 g/kg,处于中等或缺乏水平,碱解氮为76.79~89.47 mg/kg,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为9.46~15.79 mg/kg,处于较丰富或中等水平,速效钾为139.11~207.74 mg/kg,处于较丰富、丰富或很丰富水平。这些养分在不同亚类土壤中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在盐化潮土中最高,其次是石灰性褐土,在潮褐土、褐土性土、典型红粘土中含量比较低。在不同土壤亚类中,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变异系数较高,而碱解氮、速效钾与缓效钾的变异则很低。而各有效态中微量元素的养分含量在不同亚类土壤中的规律则不甚一致,总体来说,除有效硼处于较低水平外,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均处于中等或高水平,且各有效态微量元素养分含量的变异都很低。在测土配方施肥中,应针对这些养分的分布特征,采取养分收支基本平衡策略进行优化施肥,以实现孝义市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不同C/N条件下菌酶制剂对牛粪堆肥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堆肥原料,设置不同C/N处理组(分别为25/1、30/1、35/1),通过添加外源菌剂(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细黄链霉菌)和酶制剂(纤维素酶和蛋白酶)进行好氧堆肥,研究其对进程中温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C/N条件下添加菌酶制剂能够提高高温期的平均温度,各组温度均能够达到《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要求;添加菌酶制剂可以有效地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对堆体的含氮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使全磷、全钾的相对含量增加;通过对堆肥进程中各项指标变化特性的综合分析,C/N为35/1的C8组(添加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菌+细黄链霉菌组)的堆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山西忻府区测土配方施肥质量,2006-2010年对该区7582个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研究该区测土配方施肥实施以来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展以来,土壤肥力比二次土壤普查时明显提高,但速效磷含量自2008年逐步降低,由2008年的23.99 mg/kg降到2010年的12.53 mg/kg;2006年以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高含量土壤的比例均明显增加,但2010年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高含量土壤比例有所降低;潮土区有机质(14.45 g/kg)和速效磷含量(17.83 mg/kg)显著高于褐土区(14.15 g/kg和14.88 mg/kg),但速效钾含量(136.59 mg/kg)显著低于褐土(141.35 mg/kg);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土壤类型、海拔等自然因素对忻府区土壤养分状况有显著影响,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调整推荐施肥方案。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对低肥力土壤,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土壤,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增施氮、磷、钾肥的措施,培肥地力。  相似文献   

19.
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玉米秸秆腐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秸秆腐解、提高土壤肥力,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设置对照、水、水+N、水+微生物、水+N+微生物共5个处理,研究了多因素交互作用下玉米秸秆腐解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和氮肥能促进秸秆腐解,加快土壤中有机态磷的矿化,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补施氮肥一方面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另一方面提供了微生物的氮素营养,提高其活性,促进了秸秆后期养分释放,加速有机态钾矿化分解,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12.62%-28.19%;适宜的水分、氮素和微生物配合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四个月后增加了7.62%-9.45%。综合比较各个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水+N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白菜型冬油菜生长期土壤氮素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不同品种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对其不同生长期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矿化氮、酸解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氮和未知态氮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生长期土壤全氮、酸解氮和未知态氮含量在枯叶期最高,依次为1.24 g/kg、694.52 mg/kg和539.50 mg/kg;硝态氮含量在幼苗期最高为33.04 mg/kg;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在返青期最高,依次为40.68 mg/kg和21.55 mg/kg;矿化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在收获期最高,依次为1583.25 mg/kg和63.45 mg/kg;枯叶期和返青期是冬油菜越冬期,其与幼苗期、苗期、花期土壤氮素各组分含量有差异。土壤全氮、铵态氮、非酸解氮含量在白菜型冬油菜不同生长期呈“升-降”趋势;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呈“降-升”趋势;碱解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呈“降-升-降”趋势;矿化氮、酸解氮和未知态氮含量呈“升-降-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