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门银峰茶     
石门银峰茶因外形披满银毫、紧直似峰,且产于湖南省石门县境内而得名。全县茶园8万亩。主要分布在以湖南屋脊——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周围区域的十个乡、镇。产区北有海拔2098.9m的壶瓶山横亘,阻挡冷空气南侵,南有八百里洞庭湖湖水润泽,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云山雾海的宜茶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500-1600mm,全年云雾日180天。茶区多林,形成茶林相问的优良生态环境。“高山云雾出好茶”。全县有4家企业、5800亩基地已获有机茶认证,另有3家企业正在申请中。石门县2003年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茶产业优势区域,2005年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相似文献   

2.
诸暨茶业概况及"十一五"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光鑫 《中国茶叶》2006,28(6):30-31
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产茶历史悠久。唐时,即被列入全国八大茶区的浙东茶区,所产茶称越州茶。南宋《剡录》称诸暨石笕岭茶为“越产之擅名者”。明时,东白山茶充作贡品,“岁进新芽肆筋”(明隆庆《诸暨志》)。清代光绪年间《诸暨县志》载:“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东白山茶(即太白山,当地称东白山),宜家山茶、日入柱山茶、梓乌山茶”。民国期间,茶以“太白山产者最上,质味皆佳,坑坞山次之,鸡冠山,扁担山又次之。”(《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  相似文献   

3.
福建茶叶发展到北宋处于极盛时代,建州北苑茶列为贡品,其产制工艺基本上继承了晚唐的技巧唯“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其极”《大观茶论》。  相似文献   

4.
龚仕斌 《茶叶通讯》2005,32(4):59-59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湖南屋脊之称,生态环境优良。石门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进行茶与旅游的综合开发,组织实施湖南屋脊生态茶区建设工程,规划第一期(2005年冬~2006年春)建设良种茶园1万亩,到2005年新扩建良种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力争在壶瓶山建成全省最大的良种茶、生态茶生产区域。  相似文献   

5.
尤溪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山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嘉靖《尤溪县志》记载,“茶课钞二十五锭一贯一佰六十文”,说明明代我县茶叶就已单独形成相当规模的行业。清乾隆、民国《尤溪县志》都有“茶产二十都二十三都者佳”的记载,华口水仙茶在国内曾拜封贡品。近年来尤溪县政府十分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农业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加以推进,目前全县茶园面积73856亩,总产量6565吨,产值7770万元,尤溪针螺茶的开发成功,每年新增利税2300万元,至今已有52个茶产品获得省以上名优奖。  相似文献   

6.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7.
胡付照 《中国茶叶》2010,32(7):46-47
依茶择壶,为一款茶找一把好壶来泡,是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需要在泡茶的过程中比较分析,“以壶适茶,以茶养壶”相得益彰,找到壶与茶的最佳配合。笔者的经验是,砂壶经过一番保养之后,用几类茶试壶,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此壶泡哪种茶,而后一直不变,做到“专壶专用”。在为壶选茶和为茶选壶的过程中,你能够体味到“用心吃茶”的妙处。  相似文献   

8.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9.
富阳岩顶     
富阳岩顶茶,产于富春江南岸富阳县岩顶山区,为浙江著名的绿茶之一。富阳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素以汤浓、味醇、色翠著称。富阳山芽茶,自明代始列为皇室贡品,清《光绪富阳县志》说,富春江南北高山上产的茶皆佳,而南不及北之多,北不及南之美。  相似文献   

10.
“牛抵”茶     
“牛抵”茶泡入杯中,叶柄朝下,毫尖朝上,不落杯底,不漂水面。摇动茶杯,水荡叶跳,叶叶相碰,如牛抵角。牛抵茶是一种高级绿茶。早在宋朝时,牛抵茶就与衡山“钻林”茶、永明大风茶、宁远嶷茶,被朝廷列为贡品,归皇室享用。元朝和明朝时,每年采茶季  相似文献   

11.
关于对搞活信阳茶叶流通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阳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信阳毛尖历史悠久,自古闻名,茶文化源远流长。信阳产茶历史起于东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到唐朝,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淮南茶区.所产茶叶品质上乘,列为贡品。"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  相似文献   

12.
饮茶史话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远古时代 ,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 ,称为“荼”(《说文解字》)、为“”(《尔雅·释木》)。“茶”字出现较晚 ,始见于盛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认识。《诗经·谷风》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神农食经》说 :“利小便 ,去痰热 ,止渴 ,令人少睡。荼茗久服 ,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也说 :“甘荼久食益意思。”茶作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 ,传说周武王伐纣后 ,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茶叶作贡品献给周武王。茶作为饮料的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  相似文献   

13.
以建溪流域为主的闽北各县(市),是我国有名茶区,古代所产茶叶统称“建茗”即“建茶”。见于记载的最早有五代时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载:“选人王休,居太白山下,日与增道异人往还,每至冬时,即溪冰敲其精壶存煮建茗,共宾客饮之”。此即为公元712~741年建茗──建茶已传输至陕西眉县、名闻国内了。古代茶叶是绿茶类蒸青片茶、散茶,建州以片茶为主且最多最著名。片茶即团饼条。龙、风等是其花色品种。片茶“片大极硬,须场侵之,方可碾。”(毛文锡《茶谱》935年)。由于其制造方法是茶树鲜叶经蒸、捣、拍、穿、封、焙。宋…  相似文献   

14.
《茶叶》2015,(1)
<正>品名——叙说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天目青顶原称天目山茶、天目云雾茶。早在西汉元始年就有梅福天目植茶的文字记载。唐陆羽在《茶经》中赞道:"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被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15.
浙江淳安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即产茶,睦州所产鸠坑茶在唐代即为贡品,清代后,所产“遂绿”更是遐迩闻名。淳安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水秀天下”的千岛湖茶区湖水淼淼、山峦叠翠、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具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独特湖区小气候,“湖中千岛皆绿色,云雾山中产名茶”形象地描绘了千岛湖茶区的景象,可谓茶由湖而兴,湖因茶而更秀,茶湖合一,相得益彰。淳安还是“鸠坑种”的原产地。  相似文献   

16.
《茶叶》2015,(3)
<正>品名——叙说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天目青顶原称天目山茶、天目云雾茶。早在西汉元始年就有梅福天目植茶的文字记载。唐陆羽在《茶经》中赞道:"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被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17.
金银永 《中国茶叶》2011,(10):16-17
茶叶是浙江绍兴县的传统特产,产区集中,区域优势明显,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曾经谱写过许多辉煌的茶叶篇章,“平水日铸茶”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北宋时为贡品,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赞曰:“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铸)第一”,南宋大诗人陆游对故乡的日铸茶尤其青睐,写过不少诸如“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等有关日铸茶的诗作,  相似文献   

18.
<正>石门县地处湘西北边陲,东临洞庭湖、南邻桃花源、西接张家界、北靠湖北五峰;海拔2098.7m的壶瓶山横亘在县境北部,构成了天然屏障,阻挡北部寒流的入侵;湖南四大名水之一的澧水,穿城而过。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质地肥沃。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2万亩,全部分布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周围,茶林相间,具备优质茶、有机茶生长的极佳环境;年产干茶1万t,销售产值达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2500t,名优茶产值达1.2  相似文献   

19.
东白春芽和太白顶芽东白春芽是历史名茶,太白顶芽是创新名茶,产于东阳县之东白山。东白春芽历史上有过兴盛的年代,唐朝时曾与蒙顶茶、顾渚紫笋、睦州鸠坑茶等十四种大名茶同列贡品。东白春芽的品质、产制、饮用、运销在古籍中均有记载。宋·张公泽《禅林院重建记》说:“土产春芽,名在古人茶谱,与壑源顾渚  相似文献   

20.
径山茶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杭径山。径山是佛教名山,宋元间堪称东南禅林之冠。径山茶文化底蕴丰厚,唐代陆羽曾隐居径山东麓著《茶经》;宋时径山寺盛行“茶宴”,后传至日本,逐步发展成日本“茶道”,故径山又有“茶圣著经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