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解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特性。为多子房性状在小麦高产育种及杂种小麦选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将多子房小麦品系多Ⅱ分别与4个普通小麦正反杂交,F1自交并与单子房普通小麦回交得到F1和BC1群体。结果表明,F1全为多子房植株,F2分离,且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适合于3:1;BC1分离,其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适合于1:1,说明供试小麦多Ⅱ的多子房性状是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2.
应用含有大麦细胞质小麦细胞核的核质杂种与普通小麦不同品种进行正、反交,观察杂种后代的结实性变化和抗白粉病性的表现,从而研究了大麦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性状、特性表现的遗传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大麦细胞质使杂种的育性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同时观察到大麦细胞质对杂种后代的抗病性有所提高,但不同品种表现不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普通小麦与山羊草属的杂交F1代的育性、细胞遗传学表现及育种利用潜力,以普通小麦7182和丰优1718为母本,分别以卵穗山羊草SY163和离果山羊草SY119为父本进行杂交,对杂交F1代的生育特性、染色体构型、田间条锈病抗性、F1自交和回交结实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代植株生长势较强,株型倾向母本,成熟期穗子易断,壳硬;杂交F1代高度不育,花粉可育率1.26%~3.54%,回交结实率2.08%~5.26%,仅普通小麦/卵穗山羊草自交结实,但结实率最高仅为0.25%。7182/SY163、7182/SY119、丰优1718/SY163、丰优1718/SY119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的染色体构型平均分别为31.11I+1.90II+0.03III、20.04I+7.45II+0.02III、30.08I+2.40II+0.04III、22.37I+6.30II+0.01III,说明普通小麦与2种山羊草杂交亲和性差,且可交配性主要由山羊草基因决定。田间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F1代均对条锈菌混合小种高抗或免疫,这对于丰富小麦抗病基因资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硬粒小麦SWAHEN3抗条锈(条中30、31)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硬粒小麦SWAHEN3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CYR30)和条中31(CYR31)免疫-高抗。为明确SWAHEN3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SWAHEN3与高感硬粒小麦品种Kappli杂交,获得杂种F  相似文献   

5.
多基因聚合在鄂麦19多抗性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鄂麦19是在导入外源基因的基础上,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的方法选育而成的兼抗条锈和白粉病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还对叶锈、赤霉病有较好的抗性。本文通过对其选育过程的分析,探讨多基因抗性育种以及外源基因利用等问题。鄂麦19多抗性的选育,首先是通过普通小麦与黑麦进行属间杂交,获得黑麦抗真菌病害的遗传物质。在小黑麦杂种与小麦杂交的早期世代,选择抗单一病害、育性较好的普通小麦型单株进行杂交,根据育种目标在杂种群体中进行综合抗病能力的筛选。整个杂交组合共涉及三种亲缘、9个亲本,先后导入了洛夫林10、阿夫、南大2419、阿夫多里雅和KUI-(b)等5个公认的对条锈病、白粉病兼抗性较好且具有相对持久抗性的亲本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将多个不同的抗病亲本及优良农艺亲本进行复合杂交,选育出抗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新品系观4.为了明确观4的抗病性及品质状况,对该品系的抗病基因及品质性状进行分子标记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观4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其白粉病抗性主要来自亲本92R179中的Pm21基因,而条锈病抗性则主要源于YW243中的抗条锈病基因YrX;辽春10号中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优质亚基7+8也遗传到新品系观4中.因此,观4可作为优良小麦亲本应用于小麦品质和白粉病、条锈病抗性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和利用抗病种质是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的基础.为明确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WS4-8)的抗条锈病基因及其遗传规律,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3对WS4-8和感病品种铭贤169及其杂交后代群体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和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结果表明,WS4-8对CYR33表现抗病,其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利用BSA法对构建的F2代遗传作图群体进行了SSR标记分析,标记Xgpw5281、Xcfd35和Xgwm341与抗性基因具有连锁关系,且都为共显性标记,与抗病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8、7.2和21.8 cM.根据作图结果,将WS4-8所携带的对CYR33的抗条锈病基因定位于小麦3DS染色体上.基于该基因的作图位置与分子标记结果,认为该基因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暂命名为YrWS4-8.  相似文献   

8.
小麦条锈病新抗源92R149的初步利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92R149系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利用簇毛麦创造的普通小麦6VS/6AL易位系。经绵阳市农科所5年的观察和利用研究,发现它具有对条锈病和白粉病高抗~免疫、抗性遗传力强、配合力好、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等突出特点,是四川省小麦抗病育种可资利用的难得的优良抗条锈病和白粉病新抗源。但其植株偏高,分蘖力强,有效穗数偏少,籽粒偏小且为红粒,在利用中应注意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 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个新的抗小麦白粉病(Erysiphe graminis)基因,已从野生四倍体小麦(Triticum dicoccoides)转移到六倍体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中.使该基因供体与普通小麦杂交,然后使五倍体的后代自交.从F_3代选出具有接近稳定的六倍染色体组的植株,并将它们与第2个小麦品种顶交(topcross)和回交以改良其表现型.早代回交系的单体分析表明转移的基因定位于4A染色体上,该基因已被定名为Pm16.  相似文献   

11.
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醇溶蛋白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醇溶蛋白的改良作用,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A-PAGE)电泳技术对60个波兰小麦×普通小麦中13后代株系的醇溶蛋白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波兰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醇溶蛋白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共产生了34条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其中,α区2条,β区24条,γ区4条,ω区4条.每个株系具有7~21条带,多数株系为12~19条,平均15.68条.醇溶蛋白遗传多样性指数(H')及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析结果显示,β区醇溶蛋白组成最为丰富,而α区最低.供试材料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在GD值0.38水平上可聚为4类.波兰小麦醇溶蛋白谱带在BC<,1F<,2中出现的频率比BC<,2中更高,变异更为丰富.杂交后代中出现了4条双亲不具有的新谱带.分析表明,波兰小麦对普通小麦醇溶蛋白的改良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波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发掘可供普通小麦育种利用的优异基因资源,考察了来自21个国家的58份波兰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波兰小麦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穗粒数与穗粒重、株高与千粒重、穗长及小穗数与穗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均极显著,而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仅偏相关极显著.主成分分析将波兰小麦8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4.28%,以穗型因子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5.12 %.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67水平上可聚为四个大类,可区分为矮秆长穗少粒型、密穗多粒小粒型、粒多粒重型和高秆少穗少粒型等四种类型,同时注意到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圆锥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新的基因资源,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方法,对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123份圆锥小麦材料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15种HMW—GS组合类型。14个等位变异中有5种类型即Glu-Al-Ⅰ、Glu-B1-Ⅰ、Glu-B1-Ⅱ、Glu-B1-Ⅲ、Glu-B1-Ⅳ在普通小麦中不常见。类似于17 18亚基组合的Glu-B1-Ⅲ分布频率高达到63.40%,亚基2^*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普通小麦,另外发现一份含有编码与小麦抗病性关系密切的21亚基的材料可应用于小麦抗病育种中。分析结果表明,圆锥小麦的HMW—GS共有丰富的多态性和亚基组合类型,优质亚基分布频率高,是小麦育种的宝贵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小麦外源基因在主栽小麦种质中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转基因小麦中外源品质基因1D x 5在我国主栽小麦种质中的遗传规律,以转基因小麦B 72-8-11b为父本,主栽品种川89-107和鄂麦18为母本进行杂交,采用SDS-PAGE技术检测并分析各组合亲本、F1、F2、BC1F2、BC2F1、BC2F2代的HMW-GS组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有效地整合到主栽小麦的基因组中,并能够遵循孟德尔遗传模式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相似文献   

15.
波兰小麦醇溶蛋白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波兰小麦物种的遗传变异水平和种内不同材料间的遗传关系,利用APAGE技术对72份来源于全世界的波兰小麦材料醇溶蛋白位点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波兰小麦醇溶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共产生48条迁移率不同的醇溶蛋白谱带,每个材料具有8~24条不等,平均16.2条。材料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5132,变幅为0.1429~1.000。当GS水平为0.50时,所有材料可聚为4个大类,其中CItr13919等16个来源于埃塞俄比亚的材料均聚在一起,而另一大类为5份来自于葡萄牙的材料。可以认为,APAGE揭示的种内遗传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非1B/1R类型K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体系,对基础遗传材料Tm3314来自莫迦小麦1BS染色体的T 型恢复基因Rf3和K型不育基因rfv1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以Tm3314和T型不育系T504A的杂交F2代作为定位群体,利用分离集团分析法(BSA),从1BS染色体上1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与目的基因连锁的2个SSR标记Xbarc8和Xgwm18.然后结合(T504A/Tm3314)F2群体在T型细胞质下的育性分离情况和F2可育株与K型不育系K119A测交所得的K型细胞质下的育性结果,运用Mapmaker 3.0b软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Xbarc8和Xgwm18与Rf3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5 cM和8.1 cM,与rfv1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2.2 cM和19.6 cM,且2个SSR标记位于两个育性基因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为发掘可供利用的优异基因资源,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95份圆锥小麦的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锥小麦贮藏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7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34种亚基组合类型,其中亚基1和7+8分别为Glu-A1和Glu-B1位点优势亚基,也检测到优质亚基14+15和17+18。亚基组合1/7+8和null/7+8虽为优势组合,但所占频率低;醇溶蛋白检测共分离出29条多态性带纹,其中每份材料可分离出5~20条,平均12条,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1。供试材料在0.402水平上可分为五类,其聚类结果与材料来源地并不完全一致。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表现上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圆锥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发掘可供利用的优异基因资源,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对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95份圆锥小麦的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锥小麦贮藏蛋白位点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7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34种亚基组合类型,其中亚基1和7 8分别为Glu-A1和Glu-B1位点优势亚基,也检测到优质亚基14 15和17 18.亚基组合1/7 8和null/7 8虽为优势组合,但所占频率低;醇溶蛋白检测共分离出29条多态性带纹,其中每份材料可分离出5~20条,平均12条,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1.供试材料在0.402水平上可分为五类,其聚类结果与材料来源地并不完全一致.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表现上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with the close relative Trifolium nigrescens Viv. (Ball clover) is a possible strategy to increase the seed yield potential of white clover (T. repens L.). Fertile F1 plants have been used as the basis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of backcrossing using T. repens as the recurrent parent. Forage quality of the parental species and backcross hybrids when grown in mixtures with perennial ryegrass (Lolium perenne L.) was compared in field plots over three harvest years. The dry‐matter digestibility (DMD) and crude protein (CP) concentration of the legume fraction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perennial ryegrass, but the water‐soluble carbohydrate (WSC) concentration of the legume component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erennial ryegrass. Differences in forage quality between T. repens and the backcross hybrids were relatively small. The WSC concentration of the backcrosses was less than T. repens but the CP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orage quality of the companion grass were observed when grown with the parental species and the hybrids; however, these difference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plots with T. nigrescens and the F1 plants, where the clover content was low. Few differences in the forage quality of the grass were measured when grown with T. repens and the backcross hybrids. The impact of these results on the use of these hybrids in cultivar development programm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植物脂质转运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LTP)作为一类小分子碱性蛋白在脂类物质的运输、生殖发育,抵御不良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LTP还作为一种过敏原存在。通过构建花生未成熟种子全长cDNA文库,克隆到了5类LTP基因,按照编码蛋白分子量的大小命名为AhLTP-11.5,AhLTP-12.8,AhLTP-11.8,AhLTP-8.3和AhLTP-19.2。生物信息学预测表明AhLTP-11.5属于AAI_LTSS蛋白家族的nsLTP1亚族,AhLTP-11.5编码蛋白的N端有2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序列,ProtCompv8.0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为分泌蛋白,胞外定位。从系统发育树中可以看出,花生的AhLTP-11.5和拟南芥的AthLTP亲缘关系较近。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AhLTP-11.5基因在花生茎、叶、花和种子中均有表达,在根中几乎检测不到 在花生种子的不同发育时期AhLTP-11.5基因在DAP15d时表达量较低,20d以后表达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