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装用普通充气弹性轮胎的轮式车辆在沙地上行驶时,由于车轮滑转下陷,使车辆难以通过。开发新的车辆行走机构对提高沙漠车辆通过性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试验分析方法,研究了车轮在沙地上的牵引通过性,探索了约束沙土流动和改变车轮与沙地作用方式对牵引通过性的影响,指出了提高车轮在沙地上牵引通过性的有效途径,为开发轮式沙漠车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驼蹄仿生轮胎对整车牵引性能影响的相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普通轮胎相比 ,驼蹄仿生轮胎具有较好的牵引性能。为考察装备驼蹄仿生轮胎的整车牵引性能 ,在车辆行走机构沙地试验台上对驼蹄仿生轮胎进行了重复通过牵引性能试验 ,研究了驼蹄仿生轮胎的载荷、气压、滑转率和侧缘对其牵引系数和牵引效率的影响。根据相似理论 ,对装备驼蹄仿生轮胎的整车牵引性能进行了模型和原型相似分析。研究表明 ,一定工况下整车的牵引性能可用单个驼蹄仿生轮胎的重复通过性能来预测。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农业车辆牵引负荷车机械结构复杂、存在加载死区导致无法实现全范围加载,采集系统功能单一无法实时评估被试车辆牵引性能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电驱动系统的农业车辆牵引负荷车。负荷车以最大加载牵引力150 kN为设计目标,结合对驱动轮的受力分析,完成了其整机关键部件的选型设计,采用集成发动机-电动桥的电驱动系统为核心单元,使用转向牵引架实现前桥平台的自动跟随转向。在LabVIEW RIO架构基础上,通过FPGA搭建高算力、高性能的测控系统,实现对电驱动系统电流、电压、被试车辆牵引力、油耗等多种信息的采集、无线传输与存储,并使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对牵引力加载进行闭环控制。最后开展整机性能验证试验,负荷车实现了0~150 kN范围内的负荷加载,加载系统最大响应时间为3.6 s,最大超调量为1.61%,实际加载牵引力与目标牵引力最大误差为4.5%。整机性能验证试验表明,负荷车具备良好的牵引负荷加载性能,其测控系统可实现被试车辆牵引性能多参数的实时准确监测,能够完成对农业车辆牵引性能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4.
履带车辆的地面牵引特性是反映车辆行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实车试验对某履带式车辆在不同路面上进行测试,获得地面牵引力与滑转率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并通过建立履带车辆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和指定土壤的路面模型,对该车辆模型进行了虚拟试验测试,所得到的车辆地面牵引力与滑转率的对应关系与实车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文中所采用的方法可以用来估计车辆的地面牵引特性。  相似文献   

5.
牵引附着性能是拖拉机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多年的研究表明,要提高牵引附着性能,进行保护性耕作,改善车辆在松软地面的通过性能,新的行走机构或装置就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趋向。为此,介绍了国内外行走机构研究的现状,并指出了现存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燃油农用车辆在环保、动力等性能方面存在的不足,研制一种新型电动四轮农用车辆,对样机进行牵引性能测试。针对作业和行驶工况,提出后轮电机中央驱动、前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的新型电动四驱动力系统方案,对整机牵引动力学进行分析,并进行牵引性能实车试验和经济性分析。研究表明,新型电动四轮农用车具有较好的牵引性能和经济性:牵引性能方面,后轮驱动的最大牵引力为1 925 N,最大牵引效率为74%;经济性方面,中耕作业单位面积能量消耗降至传统燃油拖拉机的42.4%,单位面积成本费用降至传统燃油拖拉机的80.1%。该机适应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绿色环保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为全新电动农业车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程度不断加强,有效提高了人们出行的便捷性。文章重点针对现代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进行了分析,通过车辆电气牵引系统分析的方法探索,得出了轨道交通车辆电气牵引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履带车辆牵引元素中最基本的单元履带板是影响履带车辆牵引性能的最基本元素。主要是通过研究贝克提出来的间隔式履带模型-土壤相互作用模型进行三维建模,并通过合理的评估确定三维模型。经过初步预算建立间隔式履带板牵引数学模型。再通过考虑履带板参数、土壤参数、侧壁效应等对三维模型的影响获得间隔式履带-土壤模型最大牵引力模型。  相似文献   

9.
1LA-40型振动暗沟犁是新型的农业机械,现就其在响水县的板土地区和沙土地区使用情况,谈一点看法。 一、1LA-40型振动暗沟犁和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在粘土质地上作业效率高,牵引阻力小,振动性小;在沙土质地上作业,较粘土质效率低,牵引阻力大,振动性大。 (二)从犁刀形状看 刀杆是片状形,刀头是园锥形。工作时,刀杆上部和土壤表层接触,刀杆下部与刀头和土壤深层接触。刀杆上部和土壤的接触面积及所受挤压力,远远小于刀杆下部与刀头和土壤的接触面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然条件下蒸发试验,研究了4种粉煤灰施用率对沙土土面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施用减弱了沙土土面蒸发水平,增强了沙土的保水性能。通过对蒸发过程的日观察,粉煤灰的施用始终表现出减弱沙土蒸发的能力,且呈现出随粉煤灰施用率增多而蒸发能力愈弱的特点。施用率10%处理土壤总蒸发量与对照试验大致相同,施用率20%、30%、...  相似文献   

11.
针对水田土壤的特点 ,采用单轮重复通过的方法 ,模拟水田四轮驱动拖拉机的工作过程 ,探索前轮通过后土壤状况的变化对后驱动轮牵引性能的影响规律 ,进而分析水田四轮驱动拖拉机的牵引性能。  相似文献   

12.
移动式土壤工作部件性能参数测试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基于土槽的土壤工作部件性能参数测试系统的构成、关键技术问题的处理,论述了一种定点等距采集数据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计算机软件对机组的位移脉冲信号连续计数,以确定采样点的位置和采集牵引阻力等数据。试验表明,采用定点等距采集数据方法的系统不仅具有结构简单、可动态显示数据等优点,而且便于离线定点研究土壤坚实度、土壤湿度等参数与机组牵引阻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植保机存在水稻田土壤时行走困难,牵引性能差等问题,以植保机高花纹驱动轮为研究对象,基于SPH(光滑流体粒子动力学法)建立植保机驱动轮-土壤有限元模型,以植保机高花纹轮结构参数中花纹深度,花纹倾斜角及花纹宽度为三个因素,以挂钩牵引力和牵引效率为牵引性能指标,利用ANSYS显式动力学求解模块LS-DYNA对驱动轮在水稻田土间行走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各因素对驱动轮土壤间行走牵引性能的影响规律,经过多目标优化,花纹深度50 mm、花纹倾斜角为80°、花纹宽度121.87 mm时可以获得最优的牵引性能,较原始值挂钩牵引力提高249 N,牵引效率提高15.51%,该结果为后期的驱动轮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见光谱的不同质地土壤有机质快速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见光区域内对不同质地土壤(粘土、砂土、壤土)共156个样本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不同质地土壤间有机质含量的互测模型。为了消除土壤质地对有机质含量预测的影响,引入了正交信号处理(OSC)谱图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粘土和壤土作为建模样本建立的土壤有机质偏最小二乘(PLS)和OSC-PLS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9和0.823;砂土和壤土分别为0.837和0.734;粘土和砂土相应值分别为0.887和0.823。采用上述模型对另一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预测,砂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72和0.864;粘土的相应值分别为0.555和0.540;壤土的相应值分别为0.643和0.721。预测效果说明OSC预处理可提高不同质地间土壤有机质的互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试验室条件下,分别对山西省大同市和太原市选取的两种土样进行土样砂粒和粉粘粒的粒径区分试验,并进行原状土样和不同粒径部分土样的重金属镉的吸附试验。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用Langmuir模式分别对重金属吸附试验数据进行模拟,构建基于Langmuir模式的区间参数粒径级配重金属吸附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粒径组成对重金属镉的吸附容量影响明显,构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基于土壤粒径的重金属镉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水田分层土壤的平板挤压力与下陷深度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了作用于轮齿上的正应力随运动状态及结构参数变化的分布特性及正压力的形成过程,得到了正压力和剪切力的解析式。结果表明,滑转率的增加将导致作用于轮齿顶部最大正压力的减小和最大正压力位置角的前移、轮齿驱动面上正压力的增大及正压力位置角的前移。速度临界角对作用于轮齿上的正压力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确定松软地面剪切特性模型参数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松软地面剪切特性曲线的特点,提出了确定松软地面剪切特性模型参数的新方法-转换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最小二乘法进行了推广,采用该方法建立了确定常用松软地面剪切特性模型参数的公式。编制了松软地面剪切特性分析软件,并用于研究某典型沙地的剪切特性。  相似文献   

18.
农用运输车在行驶时,受到地面多个激励,应该用多输入多输出模型的辨识方法识别其模态参数。文章提出了伪频响函数的新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用该函数可以利用双通道动态分析仪计算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频响函数,得到复杂系统的试验模态参数。用该方法对农用运输车进行了多输入试验模态分析,得出了优于单点激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One option for reducing soil surface compaction resulting from the passage of lightly loaded vehicles is to reduce the inflation pressure of conventional tyres below the minimum currently recommended by tyre manufacturer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investigation of one potential problem, collapse of a tyre when subjected to large side forces, which might result from this approach.Three types were towed sideways on concrete at inflation pressures down to 0·4 bar (6 lb/in2) at constant radial tyre deflection while the side force generated and tyre sidewall deflection were monitored.There was no tendency for the tyres to collapse but the trailing sidewall did buckle. It may therefore be concluded that from the safety aspect that the tyre is insensitive to this type of loading. The effects of large tyre deflections on the vehicle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side forces on a rolling tyre should be investigated before any recommendation is made on the safety of using conventional tyres at pressures below the minimum currently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