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岩 《畜禽业》2006,(12):49-50
近几年,我县奶牛整体死亡率超过控制指标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临床中,有的久治不愈而淘汰,或在治疗中而死亡,笔者与同行承担全县奶牛发展科技指导任务.为此,深入基层调查奶牛发病诊治等情况,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确诊为奶牛心脏病,并制定新的治疗方案,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郭德明 《畜禽业》2007,(6):40-40
<正>瘤胃积食是奶牛常发病之一,在奶牛疾病中占很大比例,笔者用导胃洗胃疗法治疗两例奶牛瘤胃积食病例,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情况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及治疗方法1.1病例17队1头黑白花奶牛,5岁,体重约450㎏,营养良好。临床检查所见:该牛精神沉郁,呼吸增数,鼻镜干燥,不食、  相似文献   

3.
奶牛消化不良是奶牛一种易发生的内科病,在发病后常常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主要有腹泻、厌食、瘤胃运动停止、便秘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导致牛自身的生产性能下降,机体的免疫力有所降低,牛感染其他病原的风险加大,饲养的经济效益下降,饲养价值降低。给养殖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奶牛消化不良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为奶牛养殖场提供一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才代 《畜禽业》2012,(10):94-95
<正>2011年3月至5月之间在和硕县奶塔哈其乡,3村农户散养的210头奶牛中前前后后发病16头,治疗无效死亡7头,发病率为0.08%,死亡率为0.033%。牛产后瘫痪,常发生在奶牛产期。目前还未掌握该病的准确病因,但兽医们一致认为产犊的奶牛血液中缺乏钙、维生素类、微量元素而引起发病。根据  相似文献   

5.
奶牛酮病的综合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奶牛酮病,又称醋酮血病,是高产奶牛分娩后,由于大量泌乳,糖丢失过多,且能量和糖源供应不足,而导致血糖降低和血酮浓度增高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病.笔者近年来收治40多例奶牛酮病,经治疗全部痊愈,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据统计,该病主要发生在母牛产后20d之内,最迟不过7周,个别有在产后6个月内发病的.虽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营养供应不全,特别是在奶牛泌乳高峰期当饲喂大量精料高蛋白和高脂肪性饲料,而碳水化合物饲料青饲料、干草等供给不足,以及运动不足时,最易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经产牛比初产牛发病率高,青年高产牛比其他牛发病率、死亡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解洪业 《畜禽业》2006,(10):52-52
奶牛产后卧地不起综合征,是奶牛产科临床多发、常见病症。据文献记载[1,2,3]特别是高产奶牛,第三、四胎的奶牛产后常发本病。而2005年在我省民和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澳洲荷斯坦奶牛中,先后发生产后卧地不起综合征6例均为头胎牛,笔者进行了探索性诊治,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表现及发病症状发病的6头奶牛均为头胎牛,发育良好,体质良好,临产前无任何异常临床表现,除1头(1574号)发生难产外,其余5头均为顺产。产后当即卧地不起,全身出汗、外表皮肤触诊敏感,卧地呻吟;体温38.5~38.8℃,心跳加快,节律紊乱,呼吸基本正常(有2例病…  相似文献   

7.
<正>为了提高奶牛的繁殖率,解决子宫内膜炎造成奶牛繁殖力降低的问题,我们于2002-2004年应用"宫炎康"在裕隆、西郊、高草、安宁等乡治疗牛子宫内膜炎,收到了显著的效果。1发病情况根据配种站繁殖配种卡片整理,成年母牛产犊后90d未能受孕及育成牛满24个月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20,(8)
为了解巴州地区牛细小病毒的流行情况,随机抽检临床表现正常的80头奶牛、80头牦牛和80头肉牛的血清以及相应的粪便样品,抽检发病(流产母牛和腹泻犊牛)的57头奶牛、52头牦牛和46头黄牛的粪便样品,采用ELISA、PCR方法分别检测血清、粪便中细小病毒的抗体、核酸。结果发现:正常的奶牛、牦牛和肉牛细小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1.3%、31.3%、46.3%,核酸阳性率分别为3.8%、0%、0%,奶牛细小病毒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牦牛抗体阳性率;发病奶牛、牦牛和黄牛细小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17.5%、3.8%、10.9%,犊牛核酸阳性率(17.3%)显著高于成年牛阳性率(5.0%),奶牛核酸阳性率显著高于牦牛核酸阳性率。说明巴州地区牛存在细小病毒感染,不同品种牛感染有差异,成年牛和犊牛感染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2004年8月中旬-9月上旬,我市白河流域的部分奶牛养殖场(户)陆续发生了牛流行热,据临床诊治和疫病调查已发病奶牛525例,治愈470例,死亡55例,治愈率为89.3%,死亡率为10.7%,发病率约占奶牛群的35%,经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灭源、中药防治、杀灭传播媒介,很快控制了疫病.  相似文献   

10.
张崇刚  刘撑路  张敏 《畜禽业》2012,(12):86-87
近年来,奶牛产后瘫痪病在奶畜疾病所占比例较大,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将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笔者多年来的临床治疗经验,本文针对奶牛产后瘫痪病,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病畜护理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说明,并提供了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效果最佳的处方及笔者医治该病的独特经验心得。  相似文献   

11.
2004年8月中旬-9月上旬,我市白河流域的部分奶牛养殖场(户)陆续发生了牛流行热,据临床诊治和疫病调查已发病奶牛525例,治愈470例,死亡55例,治愈率为89.3%,死亡率为10.7%,发病率约占奶牛群的35%,经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灭源、中药防治、杀灭传播媒介,很快控制了疫病。中西兽医结合在该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奶牛群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本文通过对金牛生物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奶牛乳房炎发病症状况,发病原因等情况的调查和五组药物治疗对比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中西药结合疗法(环丙沙星+乳炎王)能够有效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并根据不同的病例,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挤奶程序、放牧方式等方面,总结出适合当地情况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杨靖  李泽宇 《畜禽业》2010,(8):72-73
牛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大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因此只要粘膜或皮肤上有破损,便可以自行发生。治疗本病主要用碘化钾(碘化钠)及青链霉素合用效果较好,治疗的最佳时期为发病初期。预防本病应尽量避免动物受外伤,受外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以病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析奶牛放线菌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治疗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前胃弛缓在龙陵县是牛的一种多发病,目前的发病率高达43.6%以上,该病在不同年龄、不同品种的牛都可发生,特别是舍饲的牛更为常见。这是因管理不当和营养不良所造成的,对奶牛危害极大,对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该病的发病原因复杂,有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在治疗时必须正确诊断,方能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现根据引起牛发生前胃弛缓的病因及临床症状,提出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靖  李泽宇 《畜禽业》2010,(6):80-81
牛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大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因此只要粘膜或皮肤上有破损,便可以自行发生。治疗本病主要用碘化钾(碘化钠)及青链霉素合用效果较好,治疗的最佳时期为发病初期。预防本病应尽量避免动物受外伤,受外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本文以病例为基础,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析奶牛放线菌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治疗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21,(5)
奶牛生产瘫痪是奶牛分娩后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也被称之为产后瘫痪。其疾病主要症状为奶牛的体温迅速下降,出现吞咽困难和行动困难,呈现卧地不起的姿态,四肢开始失去知觉,体内的血钙水平迅速下降。奶牛的生产瘫痪比较容易出现在高产奶牛身上,初次生产的奶牛发病率较低。其病因构成较为复杂,只能根据奶牛发病的具体症状对其进行治疗。对产后瘫痪的奶牛进行及时的治疗并在日常的管理中做好积极的防范措施,不仅能保障奶牛的健康,更能够确保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奶牛生产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及防止措施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4,(2)
<正>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物理因素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奶牛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的疾病。不仅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严重的或者治疗不当的可造成乳腺坏死,继而造成奶牛非年龄老化而淘汰,经济损失相当严重。为摸清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影响因素,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提供科学和防治对策,我们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对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治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选择奶牛场中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25头和肉牛场中患有子宫内膜炎的肉牛10头,给予阴道及直肠检查、微生物培养及B超等多种方法检查,并予以抗生素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统计疗效。结果奶牛治愈率为92.0%,肉牛治愈率为100.0%,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牛子宫内膜炎治疗过程中,应推行多种诊断方法,并及时予以抗生素子宫灌注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曹建新 《畜禽业》2007,(11):35-36
奶牛环形泰勒虫病是由泰勒属的环形泵勒虫寄生在奶牛红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内引起的疾病。石河子地区每年6~8月发病较多,发病率8%~15%,发病牛死亡率20%~30%。贝尼尔、磷酸俾胺喹啉、阿卡普林等药物在临效果较好。通过每年注射牛环形泰勒虫活疫苗和定期灭蜱等技术措施可以将本病的发病率控制在1%~2%,发病牛死亡率1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畜禽业》2014,(4)
<正>布鲁氏菌病是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疫病。该病以病畜发生传染性流产为主要特征。一旦发病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的质量,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笔者就多年从事奶牛布病防制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供大家参考。1流行病学1.1易感动物几乎所有动物都易感,最易发病的是羊、牛、猪、鹿及人。人对各型菌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