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塔中北斜坡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重要勘探区域,具有构造演化期次多、断裂系统发育、油气分布规律复杂等特点,深入探讨断裂体系与油气的关系对于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依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结合地震、地质等资料,在研究区识别出中加里东期北西向逆冲断裂体系、晚加里东期北西向逆冲断裂体系、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北东向走滑断裂体系,分析了各期断裂体系与生排烃史的配置关系及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其中中加里东期断裂体系控制油气运聚的基本格局;晚加里东期断裂体系控制构造圈闭的发育与分布;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断裂体系控制油气富集。指出该区油气主要富集于加里东末期-早海西期断裂及其交汇部位,在勘探开发中要注重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塔中奥陶系油气藏为礁滩型和层间岩溶储集体控制的碳酸盐岩缝洞型准层状凝析气藏,整体富气局部含油,储层非均质性强,相态特征复杂,气油比变化大。通过对塔中I号气田气油比变化特征,划分出基本稳定型、上升型、波动型和先升后降型4种气油比变化类型。分析了不同变化特征的主控因素,储集空间类型、驱动方式、相态变化及钻井轨迹是影响气油比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结合生产需要,提出了根据气油比变化在该气田的应用方法,如出水预警机制、钻井轨迹优化、提高采收率对策等。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马家沟组(Om)发育典型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其一、三、五段主要发育蒸发岩,二、四、六段多为碳酸盐岩,表生溶蚀作用影响了盐上马家沟组五段(Om_5)1~4亚段风化壳储层的形成与分布,成为靖边大气田主力产层。区内对于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储层岩溶效果定量评价较少,溶蚀模拟试验也多为温度、岩石成份、岩石结构、流体性质等单因素对白云岩溶蚀机理的定性模拟。因此,以基于地质条件下的溶蚀模拟试验为基础,定量评价岩溶作用对膏盐岩-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指出在常压、饱和CO_2水(3%~15%)、气温30℃的封闭体系下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组合溶蚀量与膏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含盐白云岩、含白云质膏岩、白云质膏岩、膏质白云岩、含膏白云岩溶蚀率依次降低,溶蚀前后孔隙度至少增加6%。含盐白云岩溶蚀率最高,达19.8%,含膏白云岩溶蚀率最低,仅为6.3%。据此提出含盐白云岩、含白云质膏岩等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是Om有利储集岩,经岩溶作用后孔隙度最高可提高6%~20%,从而较好地解释了Om_5含膏云坪相带存在规模优质储层的原因,并为阐明膏盐岩-碳酸盐岩共生体系岩溶储层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桑托斯盆地是南美地区典型的被动陆缘含盐盆地,是当今世界勘探热点地区之一。盆地主要经历了裂谷期、过渡期和裂后漂移期3个演化阶段,形成了裂谷期陆相、过渡期蒸发岩相和裂后期海相3套沉积层序。盐下巴雷姆阶-下阿普特阶湖相页岩和盐上赛诺曼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深海相页岩为盆地主力烃源岩,储层主要包括盐下裂谷期的湖相碳酸盐岩与盐上浊积砂岩,过渡期发育的阿普特阶蒸发岩为区域盖层,盐上层系的页岩、泥岩为局部盖层。从分析油气富集规律和成藏控制因素入手,总结了"盐下生盐下储"、"盐下生盐上储"、"盐上生盐上储"3种成藏组合,建立了盐下和盐上2种成藏模式,指出了盆地东部厚层盐岩区盐下古隆起带碳酸盐岩和盆地中西部盐岩过渡区浊积岩为主要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源、储盖组合、圈闭、保存条件以及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地质特征的研究表明,石炭系油气具有他源网毯式成藏的特征。为此,引入东部断陷盆地网毯油气成藏体系用于西部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的解剖。石炭系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发育有典型的3层结构:油源通道网层为油气成藏提供纵向输导网络;不整合复合体作为油气横向输导体,同时也为油气成藏提供有利的储集空间;油气聚集网层为他源油藏的形成提供垂向输导网络和聚集空间。总体而言,塔中地区石炭系油气具有毯式发散、网状汇聚的特征,石炭系油气成藏及其分布在平面上受不整合复合体分布范围的控制,主要位于断裂、火山岩和有效砂体的匹配区;纵向上受不整合面与有利储集相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不整合面附近地层遮挡、超覆区或分布于受泥岩围限并且具有有效输导体沟通的潮坪砂中。  相似文献   

6.
曹建文  梁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73-15276,15285
轮南古潜山在经历了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积间断后,于中石炭世又再度接受沉积。依据地震构造解释,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研究了轮古7井以东地区奥陶系可溶蚀地层及可溶蚀区域分布范围,依据印模法和残厚法,通过对研究区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对应关系的分析,以石炭系区域标志层——双峰灰岩底至奥陶系潜山面填平补齐沉积厚度,运用印模法和残厚法,恢复该区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从而进行古地貌识别。划分了岩溶高地、岩溶缓坡地和岩溶峰丛谷地等地貌单元,为下一步的储层预测工作提供目标备选区域。  相似文献   

7.
马艳平  陈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909-16912
宿州地区在地貌上为淮北平原的低山丘陵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作用普遍发育,岩溶地貌景观构成了基岩出露区的主要地貌形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依据岩溶的组合形态和个体形态特征,将皖北宿州地区岩溶地貌类型划分为宏观地貌景观和微观溶蚀形态两大类。宏观地貌景观有常态山、干谷和干沟、岩溶泉、溶洞等,微观溶蚀形态有溶坑、溶孔、溶痕、溶隙、石芽和溶沟等。该区岩溶地貌的分布、发育程度和规模受气候、岩石类型、构造、地形等因素的控制,可以作为北方岩溶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相对海平面的变化。由于碳酸盐岩沉积对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比较敏感,这使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层序界面对海平面变化有不同的响应特征。从沉积环境、元素地球化学、电镜及薄片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等方面研究了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以期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乌江流域岩溶宜林石质山地立地因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乌江流域碳酸盐岩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立地因子及土壤性质特征的综合调查,研究了岩溶宜林石质山地的主要立地因子与土壤特征的关系,结果直接影响碳酸盐岩区立地质量的主导因子为(1)大地貌,气候及海拔。是制约岩溶山地的水热条件、适宜树种及自然植被恢复方式的主导因子;(2)岩石组性质。影响立地的中小地貌形态,土壤性质及分布规律,水文地质特征;(3)地形坡度。影响土体分布状况和基岩裸露率及造林施工的困难程度;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地层为稳定的浅海环境沉积,地层发育齐全,沉积厚度大,是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的有利勘探区.通过薄片观察和岩心物性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储层特征与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储层地层岩性主要是灰岩和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的孔、洞、缝,主要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溶蚀孔洞、铸模孔等;物性分析显示储层物性较好;在纵向上储层主要发育层段为桌子山组和克里摩里组.  相似文献   

11.
广西发展稻田、桑田晚秋和宿根蔗地早春马铃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市场空间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发展稻田、桑田晚秋及宿根蔗地早春马铃薯的可行性,提出要科学配置已有资源,合理安排各地空闲稻田、桑田晚秋和冬种马铃薯以及宿根越冬甘蔗地早春马铃薯的种植与布局,形成一个符合广西实际的、合理的、不与其他粮食和经济作物争地的马铃薯种植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对四湖地区涝渍地与涝渍改良田对比发现,改良田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与多样性、均匀性指数都有上升的趋势;改良稻田昆虫个体总数则有下降的趋势,尤其是稻飞虱数量明显减少,而天敌数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王叶华 《北京农业》2011,(3):170-172
中低产田改造必须以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建设,通过分析云南省西双版景洪市的自然资源、耕地状况、经济和社会条件,依据云南省中低产田改造相关要求,探索出南方丘陵地区的山区、坝区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括介绍了有关花生田中杂草的发生种类、危害规律等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简短回顾了我市花生田化学除草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提出了目前花生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鄱阳湖区耕作制度调查与试验》,从1983年开始至1986年结束,1987年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本文发表的是综合报告的前言及主要结论和建议两部分。在前言中介绍了17个县市考察情况与5个3年复种轮作试验设计在3个地点的试验情况。在主要结论和建议中,通过调查提出了水田耕作制“一巩固、二改革、三发展、四良配套”及早地“四改”的结论。通过3年试验证明,多数复种轮作的经济产量、产能、产值、净产值、光合生产力、光能利用率、经济系数和能量产投比,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复种连作,并推出多种可供推广的新的复种方式,建议领导重税有关部门推广试验成果,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水平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平地和坡地条件下,采用4种施肥水平对鄂马铃薯4号品种进行栽培试验,考察不同施肥水平下对马铃薯淀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下,平地和坡地栽培马铃薯,其淀粉含量达到显著性差异,施低肥时淀粉的含量较高,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淀粉含量随之下降;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平地较坡地马铃薯淀粉含量的变化大,说明马铃薯淀粉除受施肥量影响外,还受地形、环境的影响,坡地存在水土流失,导致坡地比平地栽培马铃薯的淀粉含量低0.89%~3.86%.因此,合理栽培、适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及重视水土保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经磷缓液提取 ,乙醇沉淀 ,超滤去杂 ,然后经CM -纤维素柱层析 ,DEAE -SephadexA -5 0柱层析纯化了Dactylosporangiumaurantiacum菌脲酶 ,纯化倍数达 5 0 .0 1 ,活力回收率为 1 7.81 %。经SDS -PAGE垂直平板电泳测得其分子量为 42 0 0 0。经氨基酸组成分析 ,该酶含 2 71个氨基酸残基 ,该酶的紫外吸收峰为2 75nm。  相似文献   

18.
刘开  孙笑梅  王俊忠  闫军营  黄达  袁天佑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17-12319,12366
河南省中低产田面积较大,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4.8%。要保证河南省粮食的持续增产和安全供给,除了靠扩大面积外,根本出路在于改造中低产田,发展高标准粮田,提高粮食单产。干旱灌溉型和瘠薄培肥型是河南省中低产田的2个主要类型区,两者共占近60%。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干旱灌溉型和瘠薄培肥型的基本特征和改造措施,以期为河南省的中低产田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元阳县箐口流域的土壤调查,对其土壤进行分类。同时,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照WRB,箐口流域土壤类型主要是暗色土、疏松岩性土、水耕滞水人为土和水耕潜育人为土、低活性强酸土;箐口流域土壤为强酸和酸性土,有机碳含量较高,土壤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量10 cmol/kg,但缺乏交换性盐基离子,从而导致较低的盐基饱和度,土壤处于不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20.
辽东短时特大暴雨过程中2个MCC云团的特征和环境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连强  李慧琳  王浩  李倩  徐璐璐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80-13683
选取我国FY-2C卫星加密图像产品、T213数值模式分析产品以及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运用卫星形态学和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8月12~13日辽宁短时特大暴雨过程中2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云团的特征、差异及其在云图形态、天气系统和物理量3种环境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个MCC云团是直接影响系统;因传播方式明显不同,2个MCC在云图特征、天气现象和造成灾害3方面明显不同;MCC云团所处的云场中,各成员通过热力和动力相互作用,促使MCC影响辽宁;MCC的产生和发展与各纬带内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密切相关;MCC云团的物理量场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