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农民收入结构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雪松  刘颖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10-213
农民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密切相关。为理清二者之间的变动规律,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历程,并根据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变动关系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对各省区发展不平衡分析基础上,利用近10年统计数据对农民收入结构演变趋势进行了模拟,为处于追赶地位的后发省份提供借鉴。最后,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应巩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力拓展工资性收入以及不断增加转移性投入。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收入和消费的阶段性变化,客观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本文以福建省为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与消费阶段性变化的分析,探讨农村改革、市场建设、消费环境、货币收入等因素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收入和消费的阶段性变化,客观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现以福建省为例,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与消费阶段性变化的分析,探讨农村改革、市场建设、消费环境、货币收入等因素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对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因素的数量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江静  王青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488-491
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利用计量模型,从影响农民收入的六个因素: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非农产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人均农业年财政支出额、农产品价格、每一乡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高等教育程度来分析各自对陕西农民收入的影响力度,并提出了促进陕西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从农民收入构成和变化趋势以及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是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因此,城镇化建设对农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作用,应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来加快城镇化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占纪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0):307-312
为了解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利用福建省1978-2009年的经济数据,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对其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对农业现代化在短期有正向影响,长期影响迅速变大,而城镇化发展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的原因,但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在短期有正向影响,长期影响更大;农业现代化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不是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但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发展作用逐期增大;农民收入增长既不是城镇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也不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农民收入增长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相对较小,但逐期增大,农民收入增长对城镇化发展作用也逐期增大。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商品粮大省,其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为了进一步验证黑龙江粮食贡献和农民收入之间是否协调。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分为1.68,位列全国第3位;黑龙江省农民收益得分为-0.92,位列全国26位,二者得分差距为-2.6,居全国之最。根据研究得出,黑龙江的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协调性极差,其协调性要远低于主销区和其他主产区水平。  相似文献   

8.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本文通过剖析镇江市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及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增收效应;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帮扶力度,提高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水平等六个方面的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农民收入影响因素以找寻切实有效的农民增收途径十分必要。本文以新疆为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新疆农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较高比重,且其收入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同时,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等对家庭经营收入有较高影响程度,应当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并加大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只有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加以有效落实才能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本文通过系统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农民收入的变动历程及其来源构成,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广东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判断未来广东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及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民收入增速经历了"快速增长—明显下滑—恢复—低迷—持续较快...  相似文献   

11.
以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吉单631’和‘吉单558’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吉林省的产量表现,分析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吉单品种的适宜氮肥用量和群体质量的相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吉单558’和‘吉单631’均在氮肥用量为200 kg/hm2时干物质累积量达到最值。‘吉单558’和‘吉单631’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均表现一致。在乳熟期‘吉单558’和‘吉单631’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值、干物质累积量均与产量显著相关。根据方程模拟,‘吉单558’施氮量为225 kg/hm2,产量最佳,氮肥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7.4和49.2 kg/kg,‘吉单631’施氮量为237 kg/hm2,产量最佳,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9.1和54.7 kg/kg。吉林省东部、中部、西部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2、7.3和8.3 kg/kg,偏生产力分别为63.9、55.9和58.1 kg/kg。根据方程模拟,推荐上述品种在吉林省东部氮肥用量为250 kg/hm2左右,中部推荐氮肥用量为213 kg/hm2左右,西部推荐氮肥用量为228 kg/hm~2左右,实际生产中可适当减少肥料用量,从而达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club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income across 81 NUTS‐III regions in Turkey over the 1987–2017 period using the procedure suggested by Phillips and Sul. Based on a nonlinear factor model that allows for transitional heterogeneity, our econometric approach enables us to test the presence of convergence clusters and to examine their transitional behavior. We obtain strong evidence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or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but convergence clubs across Turkish regions: five clubs in the first period covering 1987–2001 and six clubs in the second period covering 2004–2017.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lubs suggests a clear separ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of Turkey for both periods. While geography may be destiny, results from an ordered logit model reveal that initial income per capita, human capital, and total credi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convergence clubs in Turkey.  相似文献   

13.
农田蒸散量模型构建及蒸散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利用1981~2002年间18个代表站点常规气象资料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建立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蒸散量的模拟模型,计算了自然条件下的农田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田蒸散量年内呈单峰形变化,峰值出现在玉米抽雄开花期。农田蒸散量区域分布中间高四周低,趋势与自然降水分布不一致。农田蒸散量年际间呈波动性变化,多水年农田蒸散量明显高于正常年,90年代辽宁中部、辽东、辽南、辽北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辽西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农民林业纯收入影响因子的计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钦  黄种发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137-140
为了研究影响农民林业纯收入的主要因子,以便为提高农民林业纯收入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利用2001-2007年福建省统计数据,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进行计量研究,发现2001-2007年,福建省农民林业纯收入主要受原木平均价格的影响,模型整体拟合优度为0.924,显著性水平达到0.000,影响极其显著。“两金”(育林基金和更改基金)、原木平均税费、原木平均销售费用、原木平均单位产品销售成本和原木平均其他成本等5个变量在逐步回归过程中都被剔除。  相似文献   

15.
少雨干旱是吉林省中西部玉米栽培的主要气象灾害。为了弄清当地玉米生长季水分条件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提升当地玉米生长季干旱监测、评估和防御能力,采用农田水分盈亏缺率揭示域内各县市玉米不同生长季农田水分状况,用相关系数和回归方法分析代表县市玉米生长前期、中期、后期水分盈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水分盈亏率地域和年、季变化明显,多数县市常年缺水,西部县市水分严重亏缺,东部水分也不足。西部多数年份玉米生长前、中、后期分别缺水50%、15%和35%左右,东部县市前、后期缺水为30%和10%左右,中期水分有余。水分盈亏率年变化很不稳定,各县市水分盈亏率在较大程度上存在时段上的同步性和区域上的一致性,无明显年代变化趋势。玉米产量与水分盈亏呈正比,生长季水分盈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玉米产量丰欠。全生长季水分亏缺30%以上会产生玉米干旱灾害,亏缺50%以上导致减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收入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脉,寻求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研究的目标。本研究采用数量经济和事实调查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农民收入结构和数量的现状,构建合理的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民收入来源途径增多,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以二、三产业为主要增收手段的变迁,政府财政补贴也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纯收入比例。因此导致正处于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收入来源途径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力求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农民增收探索更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的要素投入及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情况,以山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1978—2011年的农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要素投入这项变量中包含5个方面,即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化肥量用量、机械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同时将比较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3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3省分别处于中国东中西地区,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导致以上要素投入及制度实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东部地区的土地要素可促进粮食生产,而对中部地区无显著作用。劳动力的投入可促进中西地区粮食生产,但对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无显著影响。化肥的投入对东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均有促进作用。机械动力要素投入可促进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而对东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灌溉面积对3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无显著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政策对3个地区的粮食生产均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东中西部粮食生产资源禀赋不同,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促进粮食生产应考虑区域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春玉米生产潜力及其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计算吉林省春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运用敏感系数法计算并分析了生产潜力对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春玉米光合生产潜力和光温生产潜力在吉林省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中部的气候生产潜力最大,为17 266kg/hm 2,西部和东部分别为10 787、16 983kg/hm 2;西部、中部和东部生产潜力气温影响率分别为20.1%、19.5%和30.9%;生产潜力降水影响率分别为50.9%、17.6%和3.2%;西部和中部的气温敏感系数均值分别为1.77和1.99,西部最大为3.63;西部的降水敏感系数均值最大,为1.6,东部则形成了低值区。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广东省茶园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壤养分管理策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粤东、粤西和粤北3个主要茶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系统评价这3个茶区土壤肥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09年起,经过10年的养分管理,粤东茶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2.87 mg/kg和123.00 mg/kg;粤西茶区土壤pH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粤北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46 mg/kg显著增加至26.27 mg/kg。广东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粤西茶区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粤东和粤北茶区;仅有粤东茶区pH 4.5以上;粤北和粤东茶区Fe、Mn、Cu、Zn和Mg的含量均高于粤西茶区,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粤东茶区土壤养分管理趋向合理,可适当注重氮磷肥的配施。粤北茶区土壤养分管理尚可,但是部分有机肥的种类需要调整为偏碱性的肥料并需配施适量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壤酸化加剧的情况,同时需要加强磷钾肥的施用。粤西茶区土壤肥力较差,并且土壤酸化加剧,应适当增施优质有机肥并需配...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格局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区域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持续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综合运用SPSS、GeoDa和ARCGIS 9.3软件,利用甘肃省1995—2011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对县域农民收入的时空变动特征、总体和局部空间格局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初步探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农民收入水平空间自相关特性明显,收入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呈现出“哑铃”形的空间格局,即农民高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河西地区,低收入地区集中分布在陇中、陇东、陇南地区。地理区位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失衡及社会条件的差异是农民收入水平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