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高产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用 1 9个高产小麦品种 ,形成 1 0 9 1 9增广 NCII设计 ,对 1 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一节高比、二节高比符合加性效应模型 ,三节高比和退化小穗数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 ,株粒重、株穗数、单穗重、单株生物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小穗数、穗长、株高、穗颈长、穗下一节长、穗下二节长、穗下三节长、颈高比等 1 4个性状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 ,还存在其它效应。对三节高比和退化小穗数二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 :二性状雌、雄亲的遗传变异主要是加性效应 ,平均显性度为程度不同的部分显性 ;二性状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亲组中和雄亲组中 ,平均来说都不相等 ;二性状在雄亲组中显性等位基因占优势 ,在雌亲组中显、隐性等位基因频率大致相等 ,穗下三节高比的提高和退化小穗数的减少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且均为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试验以6个花生品种组配的15个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进行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主茎高和饱果数的遗传符合加性遗传模型;果枝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侧枝长、总分枝数、秕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米率和单株果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侧枝长和总分枝数表现为部分显性到完全显性,秕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的遗传表现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出米率的遗传表现为部分显性,单株果重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此外,还分析了各亲本中控制各性状遗传的显隐性基因比例。  相似文献   

3.
4.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冬小麦列杂交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株高、主穗长、穗粒数和单株粒重4个数量性状基因作用方式符合加性--显性效应遗传模型,显性程度除单株粒重为超显性遗传外,其余为部分显性;小穗数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同时还对供试亲本显隐性基因分布、性状选择适宜时期及共育种潜力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四川小麦品种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四川50年来推广面积60.7hm^2以上的40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探讨。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确实存在直实遗传差异,用8个主成分中代表92.2%变异的5个主成分计算了品种间遗传距离(GD),变异范围0.62-46.86,平均遗传距离14。根据遗传距离可将供试品种聚为5类,性状差异大的品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分析认为四川小麦品种间数量性状上的遗传差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6.
7.
运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方法对宁夏43个水稻品种的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秒娄生于在系及表型相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提高水稻育种效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辣椒主要性状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10.
小麦茎秆特性的遗传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 8个亲本 ,组配成 2 8个双列杂交组合 ,研究了普通小麦节间长和茎粗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 ,倒一节间长为加性—上位性模型遗传 ,倒二和基部第一、三节间长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遗传 ;基部第二节间长和所有茎粗性状为加性—显性模型遗传 ,显性程度分别为部分显性或部分到完全显性。最后 ,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和基因在亲本中的分布 ,讨论了杂交后代中茎秆特性的选择和亲本选配  相似文献   

11.
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配了8个小麦亲本的双列杂交,以面粉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8个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均表现为显著或不显著的负向优势,优势的变异范围较大,杂种F1与亲本的关系密切,且倾低亲,8个性状中只有3个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形成时间断裂时间和弱化度存在上位性,吸水率为无显性,面粉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为部分显性,沉淀值为完全显性,评价值为超显性,品质性状的高值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  相似文献   

12.
采用12对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日本沼虾太湖、鄱阳湖两个野生群体及其双列杂交的F1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所用引物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7.6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48个,大小在112~427 bp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693 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913 4。2个亲本及4个子代组合的两两遗传分化指数FST值在0.020 5~0.042 7之间,基因流(Nm)数值在5.607 5~11.957 0之间,表明日本沼虾组合间分化不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TP(太湖♀?鄱阳湖)组合与PT(鄱阳湖♀?太湖)组合,TT(太湖♀?太湖)组合与TH(太湖亲本)组合,PP(鄱阳湖亲本)组合与PY(鄱阳湖♀?鄱阳湖)组合分别先聚在一起,之后是TP,PT,TT,TH组合聚在一起,最后再与PP,PY组合聚合在一起。试验结果显示,杂交组合的观测杂合度有明显提高;杂交组合与其它组合分化不明显;杂交子代与母本的遗传结构更相似。本试验通过杂交来分析亲本及子代各个组合之间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变化情况,为日本沼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麦粒叶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叶比是衡量单位叶面积光合生产力的综合性状。5年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小麦粒叶比与单株产量和群体产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在品种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明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双列杂交F_1和F_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粒叶比符合简单的加显—显性模型,且为部分显性,其高值与隐性基因相联系,遗传方差中加性分量占主要优势,广义遗传力(>90%)和狭义遗传力(>80%)均较高,因此,在早代选择应是有效的。最后对粒叶比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50个大麦品种(系)为试材,用 kempthorne 部分双列杂交法分析各生育期性状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广义遗传力由大到小是成熟期、灌浆期、孕穗期、出苗期、抽穗期、单株产量。各品种(系)间的5个生育期和单株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5个太湖粳稻地方品种和2个现代粳稻品种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利用主位点组加性-显性模型,采用向前逐步回归方法,对水稻7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实粒数和穗长3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符合2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的遗传模型;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着粒密度等性状的变异符合3个主位点组 微位点组遗传模型控制。在决定水稻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中,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8×8不完全双列杂交法(NC )Ⅱ,对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8个中系与8个日系夏秋用家蚕品种及其相应的64个杂交组合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等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7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达到了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它们的遗传由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但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万蚕收茧量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茧层量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茧层率、茧层量与全茧量属于遗传力高的性状,它们可在早期世代进行定向选择,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则因其遗传力低,宜在前期选择的基础上在中后期进一步加大选择压;中系品种C5与日系品种日3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其组合日3×C5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也较高,是家蚕育种中理想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7.
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遗传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一个玉米6×6双列杂交系列中15个组合的7个主要经济性状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中千粒重、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和出籽率等籽粒产量有较大的正直接作用,并且以前两者最为重要这表明在玉米育种中,通过对这些性状的改良,并协调好千粒重与穗行数等的关系,可望进一步提高玉米杂交种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日本扁柏部分双列杂交试验的RAPD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APD作为一简易的DNA分子标记,在得以广泛应用的同时,存在着随机扩增的DNA条带并不遵行显性遗传模式,以及受PCR反应条件影响大等现象.以5个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优树无性系及其部分双列杂交的12组合(各含30个体)F1代为材料,探讨RAPD标记的子代遗传及分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优树无性系中供试的46个引物中,14个引物扩增了42条多态的片段,筛选了其中7个引物扩增得来的14条片段进行分析,在子代中均能找到其对应的片段,且这些片段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分离规律.说明RAPD可作为遗传标记在日本扁柏中用于遗传分析.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19.
花生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5个常用作亲本的国内外花生品种的7个性状进行了试验观察,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用主成份分析法选出8个综合性状好的品种,育种中可选做亲本。测定了反映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大小的遗传距离,用聚类分析法把25个品种按遗传距离大小分成7大类群。异类者视为“远缘”,在育种中以异类选配亲本,有利于发挥远缘杂交优势,可减少杂交育种工作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20.
大白菜产量与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大白菜不同生态型的 6个自交系 ,按P(P - 1)方案的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研究了大白菜产量和营养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 :除可溶性糖含量杂种优势表现不明显外 ,其它多数性状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群体平均优势。其中 ,直筒×叠抱类型的单株产量、VC 含量正向优势明显。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与干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有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通过选择干物质含量高的亲本 ,可以间接实现优质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