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选购种茧放养秋柞蚕相比,选购种卵有利于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通过察验茧扣、察看卵面和摇茧,能够判别种卵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2.
王忠文 《蚕学通讯》2003,23(1):18-18,39
在柞蚕制种时往往注重对母蛾的选择 ,对卵的选择重视不够 ,只对单蛾或双蛾制种进行卵的选择 ,而混合育则没法对种卵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特别是大批量生产 ,种卵的质量参差不齐 ,发育时间有早有晚 ,造成蚕体发育开差大 ,全龄经过延长。同时 ,由于大面积生产工作量大 ,农村又遇农忙季节 ,对弱小蚕的淘汰工作难以进行。为此 ,保证蚕种质量 ,提高良卵率 ,要求精制柞蚕卵 ,从源头开始 ,提高蚕种质量。柞蚕卵具有特殊的生理特性 ,无滞育期 ,受精卵产下后就开始发育 ,由于蚕卵内在体质的差别 ,使得良卵与不良卵发育到一定阶段后比重开差较大 ,因此 ,…  相似文献   

3.
柞蚕种卵不受精的成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华 《北方蚕业》2011,32(2):41-42
通过对柞蚕种卵不受精的多种原因分析,认为气候因素、蚕种质量因素、人为操作因素等是导致柞蚕卵不受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风城县的柞蚕生产,已从过去的分发种茧逐渐改为分发种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地集体制种室潜力,有计划的采取分期分批(2—3批)出蛾制种。现行春柞蚕卵保卵温度为5~8℃。但农村采用这一温度有困难。过去各地修建了一些半地下保种库,温度在0~2℃之间,能否用来保卵,需要进行研究。首先就要查清春柞蚕卵保护的最低限界温度,以提出春柞蚕卵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柞蚕种卵二次感染的危害极大,在实际生产中又经常发生,找准其发生的途径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从春秋期柞蚕种卵发生二次感染的2个阶段叙述了二次感染的途径,并分析了产生原因,提出了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从1964年开始应用自然放射源照射柞蚕卵,虽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但防护运输不便。1976年,改用吉林师大物理系制造的轻便中子发生器产生的纯中子照射柞蚕卵试验,结果证明:蚕卵经100/cm~2照射后,蚕儿体强、好养,处理小区比对照区平均增产30%,每斤蚕卵增丝五斤之多。 中子发生器产额10~8中子/秒,12分钟即可照射柞蚕卵500多市斤,大大地提高了照射效率。中子发生器在非照射时间无任何放射性,不需防护,安全、重量轻,便于运输,适于蚕区使用。  相似文献   

7.
对辽蚕582、9906、抗大三个品种的不同产卵时段的柞蚕主要性状进行分析,得出第一昼夜卵具有更优良的经济性状,更有利于柞蚕良种繁育。秋季卵期调查中,三个柞蚕品种第一昼夜卵平均不受精卵数和平均卵重均优于第二昼夜卵。秋季放养调查中,三个品种第一昼夜卵平均发病率和产茧重量均优于第二昼夜卵。结果显示第一昼夜卵其主要性状均好于第二昼夜卵,因此选留第一昼夜卵放养,在柞蚕繁育过程中可达到抗病、抗逆及高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 柞蚕化性变化的规律是比较复杂的,有些问题还在探索中。柞蚕化性因地区而异,如贵州、河南等省的柞蚕种属于一化性,而辽宁的柞蚕种属于二化性,如将上述不同地区的柞蚕种易地放养,其化性又随着地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根据柞蚕化性的地区变化,可以把北纬36度作为分界线,36度以南为一化性地区,以北为二化性地区。但是,这种划分并非绝对的,  相似文献   

9.
吕继业  刘隽彦 《蚕业科学》1995,21(4):261-262
柞蚕卵巢卵冷热处理成胚率吕继业,刘隽彦,郝志权,赵姝华(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蚕的人工单性生殖技术是对蚕的未受精卵进行特殊技术处理,使其激活,获得发育卵,进一步使之孵化为雌蚕或雄蚕。此项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生物人工...  相似文献   

10.
高清  马睿 《北方蚕业》2004,25(1):37-38
目前,蚕业生产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取得很大进展.蚕业生产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纺织、食品、医药、生物防治等领域,尤其雄蛾酒等系列产品的开发、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又给蚕业综合利用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 柞蚕卵没有滞育期,接触7.5℃以上的温度便开始发育。在22℃恒温中,经历11天左右,有效积温达到166℃时,便孵化出蚕。在河南柞蚕生产中,往往因技术处理不当,卵期经过时间非短即长,给生产带来一定损失。为此,我们进行了卵期经过时间对柞春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用50℃热汤在柞蚕微粒子病卵胚子发育到反转期或气管外形形成期,处理15~20_S.对孵化率无大影响,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有降低孵化率的趋势.用50℃热汤浴柞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3.
朱江  陈长乐 《蚕业科学》1990,16(3):158-16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离子交换纤维素柱层析和薄层扫描等方法鉴定、纯化了柞蚕卵黄磷蛋白,并考察了该蛋白质在卵形成和胚胎发育期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发育卵巢和成熟卵内存在着一种卵黄磷蛋白(Vtn),其前体是雌蛹血淋巴内的卵黄原蛋白(Vg),该蛋白质具有雌特异性.(2)Chino等的方法也适用于以柞蚕卵为材料纯化Vtn,初步纯化的Vtn亚单位分子量是200KDa.(3)后蛹期,发育卵巢中可溶性总蛋白和Vtn的相对百分含量都迅速上升,至卵粒成熟期达最大值.(4)胚胎发育前期,卵可溶性总蛋白和Vtn的相对百分含量基本维持原水平;胚胎发育后期,二者都急剧地减少;孵化时卵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和Vtn的相对含量分别降至刚产下时的50%和10%以下.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已有百年的历史,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害虫生物防治已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技术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生物防治病虫害,能收到除害增产、减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环境、节省能源和降低生产成本的明显效果,它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利用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前苏联、中国和美国.国外主要是利用麦蛾卵等小卵作繁蜂寄主卵,利用柞蚕卵作寄主卵繁殖赤眼蜂是我国首创.  相似文献   

15.
选 1 6个有代表性的柞蚕品种 ,春秋用不同饲料各经 8次重复调查产卵量、适卵量、卵与产卵饲料效率 ,并分析与茧重转化率的关系。发现 :春养 1 6个品种造卵效率为每克柞叶 6. 44粒 / g(每克柞叶造卵粒数 ) ,重量比为 5 . 5 1 % ,品种间最大开差为 5 2 . 2 5 % ;秋养平均造卵效率为 5 . 69粒 / g,卵叶比为 6.61 % ,分别比春养高 0 . 75粒 / g和 1 . 1 0 %。春养 1 6个品种产卵效率平均为 5 . 5 1粒 / g,卵叶比为 4. 47% ,品种间最大开差为 64. 68% ;秋养平均为 5 . 69粒 /克 ,卵叶比为 5 . 2 8% ,分别比春养高 0 . 5 4粒 /克和 0 .81 %。高饲料效率品种的产卵效率比总平均值春秋相对分别高 7.0 0 %和 9. 3 1 % ,说明产卵效率和茧重转化率、茧层生产率有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柞蚕卵面消毒的藥剂中,最常见的有苛性钠、福尔馬林、碳酸氫钠及漂白粉等几种藥品,有的(如苛性钠、福尔馬林等)已經証明了对預防柞蚕脓病的發生有一定效果,但能否預防柞蚕微粒子病?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試驗材料。日本柞蚕学家池田正五郎等(1940)对柞蚕卵面消毒使用了一种具有强烈腐蝕性的化学藥品——昇汞(HgCl_2)進行柞蚕卵面  相似文献   

17.
蚕卵保护是柞蚕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实践证明,蚕卵保护的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大过小,均对胚子生理有不良影响,并导致幼虫生活力的降低。关于这一方面的工作,已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春柞蚕卵对温湿度的适宜范围,以改善蚕卵保护的环境条件,保证柞蚕幼虫的正常发育,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目的。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春柞蚕卵期温湿度对胚子及幼虫发育关系的研究,兹将初步取得的成果加以整理,不当之处,谨希指正。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宜蚕柞林资源丰富,龙蚕1号品种卵粒大且品质好,十分适合繁殖赤眼蜂。本文概述了柞蚕在农田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利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防治农田害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和政策扶持、增强技术标准化与生产现代化、重视基础科研和团队建设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广的混合液卵面消毒技术,对柞蚕生产获得稳产高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不少蚕农因不重视或担心蚂蚁的咬食而对消毒蚕种不进行脱药或少脱药。试验证明:混合液中的两种药剂在消毒后不脱药对卵的孵化率均有影响,尤其以甲醛伴侣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柞蚕卵期管理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柞蚕卵期相关技术的分析研究,探讨了柞蚕卵孵化率低、孵化不齐及个别批次蚁蚕出现中毒死亡的原因,提出了加强柞蚕卵期管理,预防卵期责任事故发生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