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年青时我就爱上了养蜂这一行,从一箱蜂养起,小打小闹直到1980年购置了几箱蜂,还订阅了《中国蜂业》杂志(原《中国养蜂》),也算得上是科学饲养。当时农业收入太低,每个劳动日才2角钱分红,哪有钱购买白糖,一般年景蜂群总是挨饿,越冬饲料也是用红薯淀粉熬制成糖稀来喂蜂,结果蜂满地爬,越爬越少,越养越穷,又赶上一场大水蜂群被冲得一干二净。后来随着农村政策开放,农民收入提高,我心血来潮重操旧业,蜂群很快发展到二三十箱,现将我的养蜂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切磋。  相似文献   

2.
美洲养蜂业发达,技术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每人能管理1,000群,甚至达到2,000群。而欧洲每人养100~300群蜂。澳大利亚每人饲养的蜂群数要高些。美洲每群蜂年单产从40~80磅不等。最好的养蜂地区平均单产为200、300或400磅。欧洲业余养蜂发达。一般每人饲养5,10或高达50群。单产10~40磅。欧洲每平方英里土地的蜂  相似文献   

3.
一、蜂群的强弱饲养强群能出高产,抗病害,这是养蜂员所共知的。但饲养十五框蜂脾以上或加有双继箱体的强群,就目前国内普遍饲养的蜂种来说,就很难维持这样的大群;而且这种大群在饲养管理和运输上会遇到不少困难。群强易产生分蜂热。有了分蜂热就会影响产量。一旦发生分蜂,产量减少,还会给养蜂员增添很多的麻烦。分蜂热的季节恰恰又是生产大忙时期,而要消除或减轻分蜂热,需化费较多的时间去加强蜂群的管理,这对目前一人多养的现实情况不相适宜。强群的运输困难更大,一不小心就会全  相似文献   

4.
养蜂不仅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我的经济依靠。我的蜂龄三十多年,从1箱蜂、2箱蜂到十来箱蜂时都觉得还顺利,没有碰到众蜂友谈到的幼虫病、盗蜂等情况。但是当我的蜂群发展到二三十箱的时候,蜂群的一些应激反应都显现出来了。  相似文献   

5.
施根吉 《蜜蜂杂志》2006,26(4):20-21
我从1972年开始饲养中蜂,只限养在7~10群,一半过箱用新法饲养,一半仍用老法木桶饲养。也就是养中蜂受了益,我才弃教养蜂直至现在。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养意蜂,但仍然扶持了多位亲友养中蜂,教他们的方法当然也是一半新法过箱饲养,一半老法桶养。多年来通过两种方法并用,我从中观察出不少问题,悟出了不少道理。1为什么新法饲养的群势都比老法饲养的群势小?每年秋繁结束,冬天蜂群定群时,箱养的中蜂群势普遍小于用木桶或箩筐饲养的中蜂群势。本人认为有如下原因:1)箱养中蜂因摇蜜、检查时经常开箱,扰乱了蜂群的正常秩序;2)箱养中蜂一般像意蜂那…  相似文献   

6.
饲养中蜂要练好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学会对中蜂的箱外观察。中蜂有三怕:怕干扰,怕巢虫,怕光照。过多的开箱检查对蜂群的生活是不利的;中蜂爱静,过分的干扰会引起工蜂骚乱,抢食贮蜜。长此下去,蜂群会愈养愈弱,甚至飞逃。如果我们善于运用箱外观察来代替开箱检查,那就事半功倍了,一名养蜂员管理四五十群是不困难的。箱外观察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正确了解蜂群内部的情况,其内容如下:a.工蜂出外采集情况;b.蜜汁、花粉的采集量;c.新蜂试飞情况;d.工蜂扇风情况;e.工蜂色泽和新老蜂比例;f.巢门处工蜂出入是否踊跃;g.蜂群有无拖子现象;h.箱外有没有死蜂;i.…  相似文献   

7.
在辽阳县双树子乡有一位姓李的养蜂员,他会修理自行车,大家都叫他李修车,他养蜂已经三年了,常年越冬蜂他不喂盐。距他处4公里有一位养蜂员告诉他:春天喂蜂必须加盐。于是他将100千克糖中加50千克水后又加进0.6千克精盐,熬煮后喂蜂。在立春前由于蜜蜂口渴大量外出,结果20箱蜂全部垮掉。(1991—04—22收稿)  相似文献   

8.
钟立成 《蜜蜂杂志》2002,(10):26-27
一、边远山区发展养蜂业任重而道远 新法养蜂即活框养蜂技术传入我国已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但我国不少边远山区 ,仍然处在原始养蜂方法的阶段。这种古老的养蜂方法 ,仅仅是给蜂群提供一个营造巢房的场所而已 ,在天气反常 ,蜂病流行的情况下 ,蜂群饿死病死不计其数。所以 ,大多数土法养蜂者只是零星养几箱 ,且群势都不强。今年 ,笔者到某地山区放蜂 ,那里的 2 0多户人家有二三家养了几箱蜂 ,近十来年 ,他们的蜂群年均产蜜量不超过 2 5kg。而笔者 12 5箱蜂进驻该地 ,仅在 6月份 ,就一举取得 2 0 0 0kg多的蜂蜜收成。在此以前 ,听说从未有…  相似文献   

9.
多数用活框饲养中蜂的蜂友都有一个同感,认为中蜂发展、增殖缓慢,蜂群数年年总是在10~20箱之间徘徊,久久不能上规模.有的蜂友弃中蜂改养意蜂,有的弃蜂改行.笔者饲养中蜂20多年,曾有过灰心丧气、弃蜂改行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安下心来养蜂.  相似文献   

10.
郭成志 《蜜蜂杂志》2007,27(1):28-28
多数用活框饲养中蜂的蜂友都有一个同感,认为中蜂发展、增殖缓慢,蜂群数年年总是在10~20箱之间徘徊,久久不能上规模.有的蜂友弃中蜂改养意蜂,有的弃蜂改行.笔者饲养中蜂20多年,曾有过灰心丧气、弃蜂改行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安下心来养蜂.  相似文献   

11.
饲养中蜂要练好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学会对中蜂的箱外观察.中蜂有三怕:怕干扰,怕巢虫,怕光照.过多的开箱检查对蜂群的生活是不利的;中蜂爱静,过分的干扰会引起工蜂骚乱,抢食贮蜜.长此下去,蜂群会愈养愈弱,甚至飞逃.如果我们善于运用箱外观察来代替开箱检查,那就事半功倍了,一名养蜂员管理四五十群是不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我场从1979年起饲养黑蜂50群,几年来深受蜂螨之害。受害蜂群抗病力降低,幼虫病、麻痺病等接踵发生,严重影响了蜂群的繁殖和产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养蜂员救蜂心切,盲目加大药量,蜂群反受其害,一次治死蜜蜂十几箱、几十箱的事常有发生。有的养蜂员在喂越冬饲料的同时治螨,造成蜜蜂中毒死亡。惨重的损失迫使我们决心治螨挽救蜂群,但由于饲养水平低,对科学治螨缺乏学习,在治螨中走了弯路。盲目、无计  相似文献   

13.
平箱采蜜群的“分区”管理适时饲养强群是每一位养蜂员的心愿,但心愿不一定都能实现,就以鲁北养蜂为例,乐陵市的刺槐一般年份是5月1日始花,3月5日放王(越冬笼王)春繁的蜂群(3~4脾蜂),到刺槐流蜜期仍有加不上继箱的蜂群。有两位蜂友为了获取刺槐蜜,就将两...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5 0年代养蜂技术就是抠王台、抓雄蜂和收捕分蜂团等 ,我与老伴就用这套“养蜂技术”养蜂不但没垮 ,4年之间蜂群从 4群发展到 4 6群 ,年年收入都不错 ,究其原因 ,一是自然条件好 ,蜜粉充足 ;二是蜂群没受到人为过多的干扰 ,蜂群是顺应自然发展的 ;三是病虫害少。随着蜂场的扩大和生产蜂王浆 ,但不知为什么 ,蜂越来越不好养。一次进城从书店买回〔苏〕戚尔宾纳著《养蜂学》 ,书中第一章就说 :“要掌握现代养蜂技术 ,必须对蜜蜂进行全面的研究。”作为一名养蜂员 ,只能研究怎样把蜂养好。但在实践中发现 ,我的蜂群在三个不同生活时期内…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帮助广大养蜂人员特别是初学养蜂者正确认识意蜂、了解意蜂、选择意蜂、养好意蜂并抓好意蜂早春蜂群的科学饲养管理,夺取湖南第一个油菜花期乃至全年赴全国各地养蜂生产大丰收与提高蜂产品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将自己多年在养蜂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怎样正确认识意蜂、选择意蜂和抓好意蜂早春蜂群的科学饲养管理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各位同仁,供大家参考与分享。1认识与了解意蜂意大利蜜蜂,简称意蜂,原产地意大利亚平宁半  相似文献   

16.
正我养蜂十余年,小转地饲养60箱蜜蜂,虽不能发家但也能维持生计。2014年饲喂越冬蜂时偶然想起加柠檬酸,结果损失惨重。2014年8月20日我把蜂群运回家后,依靠本地的玉米粉源和少量药材、杂草花粉秋繁,并储备越冬饲料。蜂王产卵积极,工蜂兴奋,蜂群情况良好。9月20日给蜂王戴产卵节制套。因越冬饲料糖不足需要补喂,我在糖浆中加入了0.1%柠檬酸,60箱蜂喂了300 kg白砂糖,砂糖均用开水化开。几天后发现巢门口有蜜蜂清理  相似文献   

17.
王长春 《中国蜂业》2003,54(4):18-18
我是个业余养蜂爱好者 ,养蜂 2 0余年 ,曾有过一次滥用药物的教训 :记得是 1983年开始养蜂 ,春天出窖群势很好 ,我用抗生素类药和磺胺类药来预防蜂病 ,由于用药过量 ,只见蜂群大片子不封盖 ,最后 10多箱蜂全部垮掉 ,不得不重新买蜂。这次教训后 ,我采取饲养强群 ,综合治理的办法。 2 0多年来 ,除治螨外没有饲喂任何药物。一、饲养强群 ,增强抗病力春季蜂群排泻后 ,立即合并弱群 ,群势在 3框足蜂以上 ;夏季繁殖期不能低于 5框足蜂 ;秋季流蜜期及准备越冬群不能低于 10框足蜂。只有饲养强群才能有强的防病、抗病能力。二、定期更换蜂箱春季排…  相似文献   

18.
<正>俗话说"穷养兔子富养蜂"。从我初学养蜂的时候就听说这句话,当时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以为人穷了养兔子,富了养蜂。后来才体会到,兔子饲料放多了不但糟蹋草料,而且更吃不饱;箱中有存蜜、存粉蜂群才会正常繁殖,如果刚够吃而没有存蜜,蜂群得不到正常发展。蜂友们在一块闲谈时,有位初学养蜂的问:什么时候就能养好蜂。一位年长者对他说:到你不稀罕蜜的时候就能养好蜂了。也有人说贪心的人和吝啬的人永远也养不好蜂。这都是些经验之谈。见蜜就摇,采取"三  相似文献   

19.
快速繁殖法     
我养蜂已经四十二个年头了。就以1986年为例:当年秋季有22箱共90框蜂,到了1987年春售出了20箱,自己仅剩被挑选剩下的2箱蜂共8框,到了秋季竟繁到18箱,有蜂172框,到了深秋下窖有119框足蜂。我的快速繁殖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正>在太原市胜利东街27号院住着一位酷爱蜜蜂的人,他就是晋安化工厂退休工人龚小年师傅,现年74岁。1975年9月,他因工烧伤成为一名残疾人,但他痴迷养蜂,说起他养蜂的经历,有不少故事可讲。20多年前,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养蜂,由于没有一点经验,只敢养几箱蜂。他饲养的蜂群不用说收获蜂蜜,有时连蜜蜂都保不住,不是患病就是飞逃走。但龚师傅并不灰心,他勤奋好学,不懂就问,特别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