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沙活动、土壤干旱和人为干扰是限制冀北沙荒地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因子。该研究以冀北沙荒地封禁区、未封禁区为研究对象,自然保护区为对照,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种子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施予干旱、良好水分、水渍3类水分条件处理和埋深0.5cm和2.0cm的2种沙埋处理,分别研究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多样性,并探讨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果表明:封禁区、未封禁区均为良好水分条件下物种数最多,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大,而自然保护区在任何水分条件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且物种数均明显高于封禁和未封禁区,说明水分是限制沙荒地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的主要因子,封禁对自然保护区种子库种子萌发影响较小。封禁区和未封禁区不同沙埋处理物种数及物种组成完全相同,自然保护区沙埋0.5cm处理的物种数明显高于沙埋2.0cm的处理,并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双子叶植物居多,偶有乔灌木出现;封禁区、未封禁区未出现灌木和乔木,说明沙埋对封禁区、未封禁区土壤种子库多样性影响较小,对自然保护区影响较大。封禁区、自然保护区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Sorensen相似性指数表现为:良好水分干旱水渍,未封禁区表现为良好水分条件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最小,表明水分条件对封禁区、自然保护区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影响较大,对未封禁区影响不大;无论何种沙埋处理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说明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受沙埋厚度影响较大。在土壤水分条件良好时封禁条件下物种多样性高于未封禁条件,说明土壤水分条件适宜时,封禁措施能提高地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封禁区、未封禁区、自然保护区无论何种处理,Sorensen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表明封禁措施对土壤种子库物种数量与地上植被关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张菲 《现代园艺》2021,(6):16-17
根据塞罕坝地区气候特点以及石质山地与沙荒地退化植被土壤的现状:即土壤贫瘠、冬季风大寒冷,在较系统造林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基质配方容器育苗以及使用防寒土越冬2种措施。结果表明:使用基质配比为6∶3∶1的草炭土、猪羊厮肥、黄土,造林后1年苗高增长9.14cm,苗木越冬使用防寒土后苗木成活率达到95%。这些措施的使用为该地区石质山地与沙荒地退化植被森林营建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以雅鲁藏布江中游半干旱河谷山地灌丛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围栏封育对灌丛草地植被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有效修复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山地植被退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围栏封育3年土壤有机质、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围栏外,土壤表层(0~10cm)养分含量增加显著(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与围栏外逐渐趋于一致,至30~40cm到达相同水平;围栏封育后灌丛草地群落高度和产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比围栏外增加了74%和101%,高度、产量增加主要是由禾本科和莎草科引起;围栏封育对群落组成和物种重要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增加,禾本科、莎草科等适口性好的物种重要值增加,杂草类不可食物种重要值相对下降;Rarefaction曲线法结果显示,围栏内物种多样性大于围栏外,与传统多样性指数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毛乌素沙地的实际状况,对实际中的毛乌素沙地进行试验研究,浅析封育植被恢复模式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并在试验中加以实现,对比试验区与非试验区在植被生态效益、土壤生态效益以及防风生态效益上的差异,为相关植被恢复模式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封山育林作业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林海 《现代园艺》2014,(16):169-169
封山(沙)育林(含育灌、育草)是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灌丛、采伐迹地以及荒山、荒地、沙荒,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使其成为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封育方式包括全封、半封和轮封。全封是指在封育期间,禁止采伐、砍柴、放牧、割草和其它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繁育的人为活动。半封是指在林木主要生长季节实施封禁,其它季节,在严格保护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前提下,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砍柴、割草等活动。轮封是根据封育区的具体情况,将封育区划片分段,轮流实行全封或半封。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研究状况和具体现状,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工林木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中微生物变化、土壤的理化特征变化、人工林对于营养物的耗损和人工林经营方式等6个方面探讨人工林地地力退化的机理,进而提出保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混交林、进行技术改进以及人工施肥,以进行人工林地地力恢复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北京市密云县西沟林场封山育林地区不同封育措施灌木林地土壤物理性状和土壤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在封造、封禁、封育3种封育措施的灌木林地中,土壤容重为:封造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蓄水量、有效涵蓄量、毛/饱和蓄水量的顺序为:封造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封育灌木林地土壤初始入渗速率是封禁灌木林地的1.45倍,是封造灌木林地的1.85倍.前30 min累积入渗量顺序为:封育灌木林地>封禁灌木林地>封造灌木林.从土壤物理性状和渗透性能来看,封育措施能更好的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提高灌木林土壤水源涵养和理水调洪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典型侧柏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以未过火林地为对照,对火烧迹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指数,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济源市小寨村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土壤的土粒密度增加,p H值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减少,全氮增加,有机质的C/N比值在15左右。(2)火烧迹地上的植被高于未过火林地,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更新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是火烧迹地上较高。(3)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差异,植被恢复也对土壤性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将为侧柏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养分动态关系及其演替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可为火干扰模拟的粗粒景观结构森林经营管理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以宁夏南部山区山杏林、沙棘林、山杏×沙棘混交林3种典型植被为试材,采用野外定位监测法,对3种植被0~100 cm不同深度土壤水分进行连续1年定位观测,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时间变化和垂直变化规律,以期了解宁南山区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状况及耗水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储水量在年内变化趋势整体呈“M”型,土壤储水量按照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山杏林(158.35 mm)>山杏×沙棘混交林(139.72 mm)>沙棘林(123.24 mm)。不同植被类型日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动态相似,其变化趋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9月山杏林、沙棘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是8月的1.56、1.41、1.49倍;3种植被类型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均在10月,最小值均在8月。在垂直方向上,3种植被土壤水分的变化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沙棘林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土壤含水量呈波形变化趋势;3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沙棘林各土层变异系数的均值最大,为39.36%。综上,山杏林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其次是山杏×沙棘林,为该区域植被...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分梯度对激发土壤种子库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分控制试验,对干旱、半干旱退化荒漠草原治理过程中,土壤种子库对不同日降雨量和不同年降雨量的响应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日降雨量对激发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和种子萌发总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植物种子对自身种子萌发所需水分不同。有的植物仅需很少水分即可萌发,有的植物需要很多的水分才可萌发,还有的植物种子可萌发范围较广;不同年降雨量对激发研究区内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差异不显著,而对激发土壤种子库内可萌发种子数则成波动式的变化。为治理退化荒漠草原、恢复地上植被,建议研究区采用交替施加不同梯度的水分来激发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1.
中度退化草地环境下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线虫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探明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线虫生态分布与群落组成,为揭示草地生态系统与草地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功能区土壤为材料,对其进行营养物质的检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普遍呈现碱性,与该地区土壤性质有关;由于商业区和住宅区植被覆盖率低,其营养元素N、P、K含量受到很大影响,含量最低。期望能帮助衡水市的不同功能区土壤状况得到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神府-东胜上湾煤矿塌陷区与未塌陷区植物分布情况的调查,利用重要值、生活型、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了未塌陷区与不同塌陷年限区域的植被组成特征,以期为该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进一步为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区共有植物64种,分属20科51属,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占优势,分别为17、10、10、4种;未塌陷区植物以多年生草本和半灌木占优势,塌陷区植被主要以多年生草本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沙生和旱生植物有所增加,并出现了超旱生植物;整个采煤塌陷区仍处于植被恢复初期,效果并不明显,甚至部分区域有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甘肃金塔不同立地条件红地球葡萄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金塔县5种戈壁沙荒地立地类型(砂石地、砂石滩地、轻盐碱地、沙壤地、沙荒地)栽培红地球葡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沙壤地效果最好,其次是砂石地,轻盐碱地最差。沙壤地和砂石地经过开沟施肥熟化土壤后栽植红地球葡萄品质佳、结果早、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在正常管理下,栽后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每667 m2产量1 055、962 kg,每667 m2产值5 908、5387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5.
赵索  吴凤芝 《中国蔬菜》2012,1(10):48-55
在温室中采用槽式栽培方法,以耐盐黄瓜品种津春5号和盐敏感黄瓜品种津优1号为试材,用浓度为525 mg•kg-1的NaCl处理土壤,研究NaCl胁迫对不同耐盐黄瓜品种生长状况及根区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盐敏感品种津优1号的单株产量和全株干质量均显著低于耐盐品种津春5号|随着黄瓜生长,盐敏感品种津优1号定植后50 d的叶面积和定植后40 d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耐盐品种津春5号|NaCl胁迫条件下,定植后30 d、40 d耐盐品种津春5号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较盐敏感品种津优1号受抑制程度轻,受盐害程度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以木兰林管局典型的华北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开林窗、封禁等改造措施,采用样方法进行野外调查,通过丰富度、生态优势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经营措施下的生物多样性及样地的物种组成。结果表明:开林窗面积中等及较小的样地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对照,而开林窗面积较大样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成降低趋势;封育区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对照区,而封育区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虽然呈上升趋势,但仍小于对照区;该实验区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为乌苏里苔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塞罕坝地区不同植被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别以白桦林、阔叶混交林、落叶松林、针阔混交林、云杉林、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7月采用陷阱法采集不同植被土壤动物并对其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种植被样地中共获得土壤动物8 351头,隶属5纲19目96科186种,优势类群为盲蛛目、弹尾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白桦林、落叶松林、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动物类群数均显著高于草甸和云杉林;落叶松林土壤动物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各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植被地表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且土壤动物个体数与林分内凋落物生物量、厚度、全氮、全磷、全碳含量及土壤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塞罕坝地区不同植被类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分布存在一定差异,地表环境因子是影响其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姜魁  金研铭 《北方园艺》2012,(5):154-157
对长春市朝阳区不同功能绿地下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基本理化状况及微生物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土壤微生物含量随有机质、含水量变化表现为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学校绿地居住区绿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含量变化表现为乔灌草灌草地;细菌变化较大,占有较大比例,而放线菌、真菌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对该地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围封林地、围封采伐地、未围封林地和耕地)下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耕地的pH在7.5~8.5之间,明显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在6.5~7.5之间)(P<0.05);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氮、磷、钾都明显高于3种林地(P<0.05);2种封育林地表层土壤(0~10 cm)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未封育林地(P<0.05),但深层土壤差异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耕地土壤养分,除速效磷外,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养分含量变化曲线呈"V"型;3种林地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拐点均在10~20 cm土层,养分含量变化曲线呈"L"型.由以上结果得出结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耕地因为人工施肥的原因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林地,但土壤有明显的盐碱化趋势;封育可明显提高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胡明 《北方园艺》2012,(20):152-155
以1982年全国土壤普查材料为背景值,对2010年关中灌区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做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水县土壤养分的变异趋势。结果表明:关中灌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比1982年土壤普查时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速效钾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当地农业用地土壤养分的提高与化肥投入量和秸秆还田等现代化农业耕作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