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环形泰勒虫感染宿主淋巴细胞可使其获得类似肿瘤细胞样的无限增殖能力,而细胞转化现象会伴随虫体的消失而终止,该寄生模式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环形泰勒虫和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理想模型。本研究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环形泰勒虫感染对宿主细胞能量代谢相关代谢物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揭示其转化机制奠定基础。以环形泰勒虫转化细胞为试验材料,设置布帕伐醌(buparvaquone,BW720c)药物处理组、DMSO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观察不同处理对环形泰勒虫感染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并在72 h时收集细胞样品,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处理组的细胞样品进行能量代谢相关代谢物检测,再运用能量数据库对检测到的代谢物变量进行化合物种类鉴别,使用最小判别二乘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筛选差异代谢物。通过对转化细胞的药物试验发现,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在24 h内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从36 h开始试验组的细胞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在72 h时两组间的活细胞数量相差最大。PLS-DA分析发现,代谢物变量可将药物处理组及DMSO对照组之间聚类区分,并筛选到21种组间差异的代谢物,药物处理组中有8个代谢物上调,13个代谢物下调。经富集分析发现这些代谢物主要是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代谢物,如谷氨酰胺、L-乳酸、苹果酸、丙酮酸、异柠檬酸等。同时用相应的试剂盒检测后发现,谷氨酰胺、L-乳酸及丙酮酸的含量在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变化趋势与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的结果一致。本试验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环形泰勒虫感染细胞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说明环形泰勒虫感染可显著影响感染细胞的能量代谢,为进步阐明环形泰勒虫转化细胞的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鸭感染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后肝脏miRNA表达谱的差异,试验以DEV-GZ株经腿部肌肉接种30日龄麻鸭,于感染后66、90和114 h采集鸭肝脏组织样本,提取组织总RNA,经质检合格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样品进行miRNA测序,筛选出DEV感染鸭肝脏组织的差异表达miRNA,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GO功能分类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随机选取部分差异表达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鸭感染DEV后66、90和114 h,肝脏组织差异表达miRNAs数量分别为227、225和231个。GO功能注释显示,感染鸭肝脏差异表达miRNA在生物过程分类中主要为细胞过程、单有机体过程和代谢过程类别;在细胞成分分类中主要是细胞、细胞部分和细胞器类别;在分子功能分类中主要是绑定分子功能和催化活性功能类别。KEGG通路富集显示,差异表达miRNA主要涉及PI3K-Akt、JAK-STAT、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系统、ECM-受体相互作用、MAPK、Wnt、Toll样受体、IL-17、脂质代谢、钙离子信号通路和cAMP等信号通路,其中感染66 h差异表达miRNA主要在生物系统及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感染90 h主要在内分泌系统及消化系统中发挥作用;感染114 h主要在全身生物、免疫和消化系统等中发挥作用。选取10个差异表达miRNA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表明DEV感染对鸭肝脏组织miRNA表达具有显著影响,为从宿主miRNA角度揭示DEV致病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日龄骡鸭肝脏生长代谢物的变化差异情况,试验通过代谢组学分析70和90日龄公骡鸭肝脏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70和90日龄骡鸭肝脏显著差异代谢物共44种,除包括氨基酸类(9种)、脂肪酸类(7种)、有机酸类(4种)、碳水化合物(9种)、维生素(4种)和核苷酸类(6种)等物质外,还有尿囊素、肾上腺素和D-鞘氨醇等显著差异代谢物。与70日龄骡鸭相比,90日龄骡鸭的肝脏差异代谢物表达上调的有6种,表达下调的差异代谢物有38种。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嘌呤代谢、癌症中的中枢碳代谢、环腺苷酸信号途径、脂肪细胞脂解的调控、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等代谢通路在70和90日龄骡鸭的肝脏代谢中起主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这些代谢物的变化差异和参与的代谢通路大部分对骡鸭的肝脏生长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维持肝脏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7%的麸皮替代基础日粮可以显著改善二花脸猪背最长肌红度值,提高其肉品质,但其潜在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理未知。旨在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别日粮纤维影响二花脸猪肉质性状的候选代谢物;并利用二花脸猪肌管细胞体外探究日粮纤维影响二花脸猪肉品质的潜在生理和分子调控机理。本试验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基础日粮组和7%麸皮替代基础日粮组二花脸猪血浆样品的差异代谢物,并与肉质表型数据进行联合分析,鉴别日粮纤维影响二花脸猪肉质性状的候选代谢物。然后利用候选代谢物处理体外分离培养的二花脸猪肌管细胞,研究其对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基础日粮组和7%麸皮替代基础日粮组之间共鉴定到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4个差异代谢产物在基础日粮组含量较高,5个差异代谢产物在7%麸皮替代基础日粮组含量较高。KEGG通路分析显示,二花脸猪的血浆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富集在黑色素生成途径、ABC转运体途径、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等代谢途径上。通过与前期研究获得的肉质表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浆差异代谢物十七烷酸与二花脸猪背最长肌24 h红度值(a24 h)呈显著正相关。体外细...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SCK)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奶牛产后肝脏脂代谢紊乱影响卵泡发育的机制。根据奶牛血清中葡萄糖、β-羟丁酸含量,将产后14~21 d奶牛分为SCK组和健康对照组,跟踪至产后45~60 d。SCK组中无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N组(无优势卵泡,n=6);健康对照组中有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C组(有优势卵泡,n=6),在产后45~60 d采集N组和C组奶牛肝脏组织样本,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奶牛肝脏代谢质谱,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奶牛肝脏中38种中长链脂肪酸含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N组和C组奶牛的肝脏中鉴定出3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包括氨基酸生物合成、cAMP信号通路、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N组奶牛肝脏中有30种脂肪酸含量升高。因此,本试验确定了SCK奶牛肝脏脂质代谢变化影响产后卵泡发育,肝脏差异代谢物主要通过胆碱能突触、组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等途径影响产后奶牛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高加索三叶草(Trifolium ambiguum Bieb.)对不同降温模式低温胁迫的代谢响应机制,本试验对其分别进行缓慢降温(Gradual cooling,GC)和骤然降温(Sudden cooling,SC)处理,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叶片代谢物,并比较2个处理组与常温对照组(CK)间的代谢物差异。结果表明:在高加索三叶草叶片中共检测出894种代谢物;与CK相比,在GC和SC处理组中分别筛选出124个和139个差异代谢物(Differential metabolites,DMs);2处理组的DMs均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紫铆因含量仅在GC组中显著增加(P < 0.05),酪氨酸和新橙皮苷含量仅在SC组中显著增加(P < 0.05);γ-氨基丁酸、亮氨酸、组氨酸、赖氨酸、柠檬酸、矢车菊素和木犀草素含量在2处理组均显著增加(P < 0.05)。这些代谢物含量的增加可能是高加索三叶草适应低温胁迫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揭示慢性酒糟中毒对山羊血液代谢物及其显著性代谢通路——乙醇中毒代谢通路的影响,筛选潜在性诊断生物标志物,为该病神经系统紊乱发生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资料。试验选取4月龄健康大足黑山羊与波尔山羊的杂交后代15只,随机分为3组,65%白酒糟组、75%白酒糟组、基础日粮对照组。每隔15 d,进行肝肾、钙磷及蛋白质代谢指标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判断山羊慢性酒糟中毒建模成功。采集血样,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差异代谢物分析并筛选差异代谢物代谢富集通路,研究差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代谢组学结果表明,慢性酒糟中毒引起山羊体内多巴胺(DA)和2-呋喃酰甘氨酸(2-FG)上调,前列腺素I2(PGI2)下调;突触小泡周期、多巴胺能突触、乙醇中毒、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鞘脂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乙醇中毒代谢途径变化显著,且影响因子>0.2;乙醇中毒代谢通路中,75%白酒糟组TH、DAT表达量显著降低(P&l...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饲养模式下滩羊血清代谢通路及差异代谢物的变化,本试验选取24头9月龄体重为(30.12±3.23)kg、体况相似的去势滩羊,随机分为舍饲组和放牧组,3个月后颈静脉血采血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放牧组和舍饲组中共筛选出23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43个差异代谢物上调,91个差异代谢物下调。通过富集分析得到49个代谢通路,根据富集程度及其与脂质相关性筛选出15个代谢通路,其主要参与机体核苷酸代谢、脂代谢、硒代谢和维生素代谢。综上,放牧饲养模式主要对滩羊的核苷酸代谢、脂代谢和维生素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对肉质起到调控作用,而舍饲饲养模式通过硒代谢来调控滩羊肉质。  相似文献   

9.
人工感染鸭疫里氏杆菌雏鸭的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人工感染7日龄雏鸭,对其进行了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学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鸭疫里氏杆菌24h后,感染鸭开始出现死亡,且在48h内全部死亡。剖检可见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病理组织学检查表明,在感染鸭的心、肝、脾、肺组织出现纤维素性炎症,脑和肾组织分别出现脑膜炎和坏死性肾炎等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急性热应激肉鸡血清物质代谢组学变化,鉴定出差异代谢物和差异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层次揭示肉鸡急性热应激的营养物质代谢途径变化的发生机制。试验选择20只35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按常规饲养标准温度饲养,热应激组于(32±1)℃下饲养,均持续12 h。翅下静脉采血2 m L,分离血清,经衍生化处理,运用GC-MS技术获得2组肉鸡血清代谢图谱,对试验收集的数据进行代谢物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鉴定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C-MS技术,在肉鸡血清中共检测到144种代谢物,筛选出30种差异代谢物[变量权重值(VIP)1,P0.05]。其中延胡索酸、羟丁酸、丙氨酸等14种代谢物含量上调[差异倍数(FC)1],草酸、苹果酸、二羟基丙酮等16种代谢物含量下调(FC1)。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机体三羧酸循环、半乳糖代谢、丙酸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发生显著改变(P0.05或P0.01)。由此可见,肉鸡发生急性热应激时血清代谢物和物质代谢途径发生显著改变。鉴定的30种差异代谢物和7种差异代谢通路可作为标志物用于揭示急性热应激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中药茜草对鸭肠炎病毒感染所致鸭免疫器官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将30日龄健康三穗麻鸭随机分成给药组(中药干预)、模型组(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经相应处理后于处理66、90和114 h时扑杀,采集相关组织和血清样本进行病原核酸PCR扩增、免疫器官指数测定、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了解不同性别杜陆猪不同组织的代谢差异及这些代谢差异对肉品质和风味产生的影响,为性别因素对猪肉品质和风味研究方面的影响提供基础代谢依据。试验选取16头(公母各半)8月龄、体重相近的杜陆猪,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公猪和母猪血液、肝脏、背最长肌组织代谢物进行非靶向代谢检测,并运用代谢组学分析技术进行代谢模式差异分析、差异代谢物筛选和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对杜陆猪血液、肝脏、背最长肌组织总体代谢模式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差异引起的血液和肝脏差异代谢物数量较多,背最长肌最少。公猪血液多数脂类差异代谢物浓度显著高于母猪(P<0.05),而肝脏则相反(P<0.05)。公猪血液和肝脏糖类差异代谢物浓度多数显著高于母猪(P<0.05),其中公猪血液2-十八烯酸单甘油酯、二十二酸、胆固酮、二氢胆固醇的含量均为母猪的1.5倍以上;公猪肝脏β-龙胆二糖的含量是母猪的29倍,L-犬尿氨酸的含量是母猪的11倍,L-酪氨酸的含量是母猪的3倍。杜陆公猪肝脏硫辛酸含量显著低于母猪(P<0.05),是母猪的50%。杜陆公猪、母猪血液和肝脏激素类、脂类、糖类、氨基酸类代谢通路均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杜陆猪血液、肝脏、背最长肌组织代谢物性别效应不同;杜陆猪血液和肝脏激素类、脂类、糖类、氨基酸类代谢通路均存在性别效应,但性别效应微弱。杜陆公猪血液、肝脏和背最长肌较高水平的脂类和糖类代谢物使其肉质和风味比母猪稍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7,(6):1050-1058
为研究不同周龄育成鸭对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的易感性,350只樱桃谷后备鸭随机分为14组,1~7组为试验组,分别于7,10,12,14,16,18和21周龄人工静脉接种TMUV-AHQY株病毒液1.265×105 ELD50/0.2mL,8~14组为对照组,于上述相应时间接种等体积的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BS)。攻毒后连续观察20d,每天采集咽喉和泄殖腔棉拭子,观察并记录发病情况。分别于攻毒后2,5,8,12,16和21d随机剖杀对照组和攻毒组鸭各4只,观察并记录感染鸭的症状和剖检变化。无菌采集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进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研究,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感染鸭的排毒规律和各组织中病毒载量。结果显示,7周龄组和21周龄组鸭感染TMUV后,部分鸭出现明显的症状,而其他周龄组鸭感染TMUV后症状不明显。剖检结果显示,7,18和21周龄组感染鸭呈现不同程度的脑膜充血、出血,心肌水肿、松软,肝、脾肿大、出血;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脑小胶质细胞增生、内脏器官组织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而14~16周龄感染鸭剖检变化和组织病变较轻微。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和21周龄组感染鸭组织中阳性细胞着色较深且分布广,而14和16周龄组感染鸭组织中阳性细胞较少;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7,10和21周龄组感染鸭肾脏、肝脏、脑和卵巢中检测到的病毒拷贝数较多,而14和16周龄组感染鸭上述器官中检测到的病毒拷贝数较少;7和21周龄感染组泄殖腔和咽喉拭子检测到较高的病毒拷贝数,而14和16周龄组感染鸭拭子中检测的病毒量较少。TMUV对樱桃谷育成鸭的致病性与感染周龄存在部分相关性,7~10周龄、18~21周龄育成鸭对TMUV较易感,而14~16周龄育成鸭对TMUV的抵抗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为挖掘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感染鸭的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本研究以DEV GZ株经腿部肌肉接种50d鸭后,于接种后66、90和114h采集鸭脾组织样本,提取总RNA,通过高通量RNA-seq技术测序,应用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DEV接种66h时鸭脾的差异表达基因有511个,参与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的为70个,其中上调基因46个,下调基因24个;90h时差异表达基因有485个,参与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的为64个,其中上调基因49个,下调基因15个;114h时差异表达基因有531个,参与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的为66个,其中上调基因35个,下调基因31个。GO数据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主要涉及细胞黏附、抗原加工和呈递、补体激活等免疫反应过程;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免疫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黏附分子、ECM受体互作、PPAR等信号通路;荧光定量PCR对7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相对表达量与RNA-Seq技术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阐明DEV感染机制和机体免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物分析技术平台,利用等剂量中兽药穿心莲内酯和广谱抗生素土霉素对3周龄仔鸡进行干预,分析药物干预对鸡的排泄物代谢变化,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探讨穿心莲内酯和土霉素对鸡肠道菌群代谢的干预机制。采用UPLC-Q-TOF-MS/MS检测各组黄羽鸡排泄物样本,通过MetaboAnalyst平台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与分析,运用QI软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组,土霉素与穿心莲内酯组分别存在12个和10个差异化合物,土霉素组涉及15条代谢通路,其中,2条最相关代谢通路分别为亚油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的通路;穿心莲内酯组涉及17条代谢通路,其中,5条最相关代谢通路分别为甘油磷脂的代谢、鞘磷脂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综上,土霉素和穿心莲内酯影响鸡代谢的作用机制十分相似,均可通过改变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途径对鸡正常代谢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土霉素组与对照组的分布规律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下奶牛血液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将24头2胎次、健康且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低精粗比日粮(精粗比为40:60)和高精粗比日粮(精粗比为60:40),于第45天晨饲前尾部采血取样,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40:60组与60:40组共49种差异代谢物,上调代谢物18种,下调代谢物31种,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有丙酮酸代谢、糖降解与糖异生、核黄素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硫胺素代谢等。由此可见,不同精粗比日粮会对奶牛的核苷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奶牛机体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本地鸭、鹅寄生蠕虫的感染状况,应用蠕虫学剖检法、漂浮法、尼龙网兜淘洗法对本区范围鸭、鹅的寄生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共剖检鸭87只、鹅82只,镜检粪便7915只份,其中鸭4206份、鹅370g;检获蠕虫共21种,寄生于鸭19种、鹅10种。  相似文献   

18.
放牧与舍饲环境下,因养分不同,会引起家畜相应生理机能和代谢机理变化。探究西藏彭波半细毛羊在两种环境下代谢通路的差异情况,为放牧条件下藏系绵羊合理补饲和全价舍饲养殖饲草配方提供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定放牧与舍饲环境下彭波半细毛羊血清中代谢物的沉积量与变异关系,与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发现24种代谢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放牧组血清沉积代谢物肌醇-1-磷酸盐、赖氨酸、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鸟氨酸-1,5-丙酰胺和鸟氨酸差异显著(P0.01);舍饲组血清沉积代谢物3-乙基苯酚、3-羟基丁酸、4-羟基脯氨酸和多聚谷胺酸差异显著(P0.01)。与24种显著代谢物关联的代谢通路有23种,两种模式存在8种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P0.05)。采用原始数据差异性、Holm-Bonferroni差异性、错误发现率(FDR)及通路拓扑等分析法,发现低蛋白饲料主要影响放牧组的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对精氨酸和鸟氨酸代谢通路也存在影响,即蛋白合成与机体信使传导受到阻滞。对舍饲组的丙酮酸代谢、糖酵解和糖质新生代谢通路产生影响,即能量饲料供应过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A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鸭后的病理变化情况。选取37日龄健康绿壳蛋鸭灌喂A型产气荚膜梭菌进行人工感染,观察不同时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感染72 h后病鸭开始出现腹泻症状,随着时间的增加,临床症状表现越来越明显。96 h后出现褐色粪便,剖检可见部分组织间有纤维素性渗出液。120 h后剖检可见部分组织有出血点。144 h后鸭出现死亡,剖检可见以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出血点及坏死最为严重,该时期的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主要为:十二指肠肠腔充满变性、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肠绒毛发生崩解脱落并有血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间杂大量淋巴细胞;回肠绒毛总体结构较为完整,部分肠绒毛发生断裂,并伴有充血现象;空肠肠腔充满变性、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肠绒毛发生崩解脱落,并有血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间隙较大、断裂、密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腹腔注射苦参碱前后昆明小鼠粪便和血浆代谢物的差异,并通过与此前16S rDNA测序结果联合分析探究苦参碱发挥药理作用的可能机理。将2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苦参碱处理组(MT)和生理盐水处理组(NC)。苦参碱处理组每天腹腔注射40 mg·kg-1的苦参碱,连续给药5 d,每天给药2次。生理盐水处理组按照同样方式和体积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给药第6天,分别收集各组小鼠的粪便和血浆,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并与苦参碱处理组肠道菌群的16S rDNA测序结果进行联合分析。苦参碱处理组的粪便及血浆中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物,粪便中共鉴定出97种,血浆中有44种。聚类分析显示,粪便中苦参碱组有35种代谢物上调,104种代谢物下调;血浆中苦参碱组有20种代谢物上调,35种代谢物下调。KEGG通路分析显示粪便及血浆差异代谢物被映射到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等代谢途径。与16S rDNA测序分析得到的显著差异菌种嗜酸乳杆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粪便及血浆代谢物与嗜酸乳杆菌存在相关性。苦参碱可调节昆明小鼠的体内代谢,在粪便和血浆中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及与菌群之间的互作可能是其发挥药理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