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20年水稻褐飞虱在上海市金山区大面积爆发,并呈现出成虫迁入期早、灯下迁入量大、峰次多、田间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大、田块出现比例高等特点。分析认为,田间发生期提前、气候条件适宜、常用药剂抗性上升是造成2020年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重发的主要原因。为有效防治水稻褐飞虱,需采取提高病虫害测报预警水平、提升科学用药水平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2012年安庆市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生特点:(1)白背飞虱初见期正常偏早,迁入量大且集中;(2)褐飞虱初见期正常,迁入量偏低;(3)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发生量较大;(4)稻飞虱主害代田间卵量和虫量偏高。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个方面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省川南稻区每年均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发生和危害,一般年份表现为6月迁入,7~8月份造成危害.但是,近段时间白背飞虱已在泸州、宜宾、自贡、广安和达州等地大面积危害,其迁入时间早、灯下虫量大、危害面积广、田间危害重,为近20年来罕见. 一、稻飞虱的发生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成虫、若虫主要群聚在水稻下、中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危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刚发生时很容易使人疏忽,等到人们发现稻株萎黄时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要密切注意稻飞虱动向,尽量在其发生危害之初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而准确识别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则是进行有效防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稻飞虱在水稻上的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前期灰飞虱传毒,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成灾;后期灰飞虱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煤污”,褐飞虱则群集于水稻中下部刺吸植株,造成大面积“冒穿”,导致水稻防治次数多、用药量大、稻谷的品质和安全性难以保障。为降低水稻生产上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危害,2007年进行了印楝素、苦参碱、阿维菌素及其复配剂等生物农药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5.
1、发生情况,4月中旬以来,伴随着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开始大量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主要表现为:华南、西南灯下稻飞虱迁入量比常年明显偏多,褐飞虱迁入期偏早、数量偏大,华南、西南中南部、江南南部田间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上年;华南、江南南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迁入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地区已出现较高的卷叶为害。根据水稻生长情况、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形势较为严峻,5—7月,稻飞虱在华南、西南、江南中南部稻区将大发生,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和江南大部、西南中东部稻区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2010年苏州市吴中区水稻褐飞虱发生的特点,即迁入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二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三代外地褐飞虱回迁迟、回迁量偏多、自然发生量偏重,大面积水稻褐飞虱前中期发生轻、后期中等至偏重发生。其偏重发生的原因为三代羽化短翅成虫比例高、回迁量偏多。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兼治、专治及挑治对策,解决了褐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稻飞虱又叫■虫,分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三种,以褐飞虱危害为主,属于间歇性、大发生害虫,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来,给水稻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农民普遍反映:稻飞虱虫小难治。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生活隐蔽,大多数稻飞虱喜欢群集在稻株下部生活;二是害虫基数大,特别是晚稻,危害严重时,每亩虫量超过百万。用一般的药物防治,效果很差。   稻飞虱一年繁殖 4~ 5代,以 8~ 10月为危害高峰期。 8月中、下旬,第三代若虫大量孵化,这时,中、晚稻正值圆秆拔节期,虫量猛增,危害加重。 9月下旬第四代若虫大量孵化,这…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中稻褐飞虱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年我市中稻褐飞虱特大发生,造成全市水稻多处“冒穿”倒伏现象,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面对全市褐飞虱大发生的严峻形势,我市迅速组织防治工作,有力地遏制了褐飞虱的暴发势头,褐飞虱引起的“冒穿”得以控制,为夺取水稻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褐飞虱(Milaparvata lugens)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上海郊区尤以8月底9月初(单季晚稻孕穗至抽穗期)发生的四代若虫数量最多、危害最重,是水稻全生育期的主要危害代,也是防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05年,本地因受害虫迁入数量、气候条件、作物生育期及防治措施等因素综合影响,导致褐飞虱特大发生,数量之多、危害时间之长、防治之难,为20年来所少见。为认真总结褐飞虱发生及防治技术上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害虫的防治水平,本文就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的特点与原因、存在问题及其防治策略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持续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其具有远距迁飞性、群居性、爆发突发性的特点。褐飞虱分布广泛,东南亚国家中南半岛是我国的稻飞虱迁入的主要虫源地。通过从褐飞虱的迁飞规律和路径、影响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等方面,分析热带气旋对褐飞虱迁飞过程的影响,为防治其对水稻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经过11年的调查研究,得出了白背飞虱,褐飞虱两个种群在黔北一季中稻上的消长动态。两飞虱的迁入有同步突增的现象,发生量与和过入量关系密切;白背飞虱的主迁入时间比褐飞虱早,主要集中在5月底至6月中旬和7月上中旬,田间种群高峰出现2次或1交,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或)7月中下旬,且年度间没有差异;褐飞虱主迁入迟,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田间种群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至下旬。稻飞虱在中稻上的种群消长表现出7月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主要分为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水稻茎秆汁液危害水稻,造成"穿顶"、"枯秆"。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迁飞性、间隙性大发生的特点。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早中稻,褐飞虱主要危害中晚稻,灰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秧田,以华东的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安徽等危害最重。稻飞虱成虫具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型形态,短翅型成虫产卵多、易爆发。当田间稻株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短翅型成虫;反之,当植株衰老、营养条件恶化,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稻飞虱种群在上海市宝山区水稻生产区的动态变化规律,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根据宝山区2011—2019年稻飞虱灯下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9年来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的灯下始见日、终见日、发生期、高峰期、灯诱量等。结果表明,在宝山区水稻生产上,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常年混合发生。稻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在种类和年度间差异较大,白背飞虱年度灯下诱虫量明显比灰飞虱和褐飞虱多,成为近年宝山区稻飞虱相对优势种群;不同年度间年度灯下诱虫量最高值(2012年)是最低值(2018年)的137.84倍,且近年来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灰飞虱9年平均灯下始见日在5月17日,比白背飞虱早12 d,比褐飞虱早17 d;其平均发生期为119 d,比白背飞虱长5 d,比褐飞虱长13 d;三种飞虱的平均灯下终见日均在9月中下旬,差异不大。灰飞虱灯诱高峰期集中在6月上中旬,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7月上中旬和8月中旬,褐飞虱灯诱高峰期分别在8月中旬和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5.
肖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77-2379
[目的]明确褐飞虱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2007年秀山县水稻褐飞虱及其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并与1985~2006年的动态进行比较,研究褐飞虱的发生及危害规律。[结果]2007年褐飞虱总虫量的动态趋势与1985~2006年一致,水稻前期虫量偏小,7月下旬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达高峰。2007年成虫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始盛期提早,虫量激增期增幅较大,高峰期持续时间延长,后期虫量下降缓慢。2007年若虫总体变化趋势与1985~2006年基本一致,若虫数量7月20日进入始盛期,8月10日虫量最高。稻飞虱天敌的优势种群是蜘蛛,其次是黑肩绿肓蝽。[结论]秀山县褐飞虱危害盛期是8月上、中旬。  相似文献   

16.
经1990-1994连续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在水稻上种群数量各代没有明显的代别界限,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的联系。稻飞虱的发生程度取决于迁入量,迁入量越大,主害代虫量越大。褐飞虱可划分为三种气候发生型,即低温雨两重发型、偏湿多雨中发型和高温少雨轻发型。  相似文献   

17.
江淮稻区褐飞虱种群动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褐飞虱实验种群的观察数据和一此地区的田间种群生命资料,结合江淮稻区水稻栽培模式和褐飞虱的发生特点,组建了江淮稻区褐飞虱种数量动态的模拟模型,经检验,效益较好,对发生高峰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均符合标准,基本上能反映该地区褐飞虱的发生趋势,灵敏度分析显示,温度是影响褐飞虱种群数量动态的最关键因素,其次为初始迁入虫量,天敌和水稻生育期,提出用后验差方法评价预测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于对褐飞虱各种发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属于迁飞性害虫,危害清溪镇的稻飞虱种类主要有两种,即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危害为主,后期以褐飞虱危害为主。2012年,是重庆市稻飞虱发生的特大年份,清溪镇也不例外,其发生特点是时间早、面积广、数量多,对水稻生产构成了重大威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怎样才能在以后的水稻种植中降低由稻飞虱带来的损失,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农业成本的投入呢?本文就稻飞虱的特点及发生情况作出分析,提出综合防治应该采取的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金山区共种植单、后季稻30.6万亩.水稻褐飞虱继2005年大发生后,2006年是一个特大发生年,尤其是四代褐飞虱迁入量为历史罕见.但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技术部门和全区种粮农户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严密组织,精心安排,终于把褐飞虱危害控制在经济阀值以内,全区基本无“枯死点”出现,为2006年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是暴发性害虫,沈阳市有些地方3~5年就暴发一次,它是水稻上重要害虫之一。在中国水稻上发生的飞虱有3种,即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从发生严重程度看以褐飞虱为害最重,主要在南方,是近十几年来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发生严重的害虫,曾连续多次发生,造成猖獗为害。从发生范围看,白背飞虱分布较广,南北方稻区都有发生,我市对水稻为害主要是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