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张东地区沙三段储层取心岩样,研究了储层岩石的速度敏感性、水敏性、酸敏性和碱敏性。研究结果表明,张东地区沙三段储层岩样速敏损害指数为0.271~0.288,速敏损害程度弱;岩样的水敏损害指数为0.757~0.767,水敏损害程度为强水敏;岩样的土酸酸敏损害指数为0.232~0.280,为中等偏强酸敏;岩样的碱敏损害指数为0.261~0.347,碱敏损害程度弱。储层敏感性评价为后期油田的合理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XJ23—1油田韩江组岩性、物性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对XJ23-1油田韩江组储层主要损害因素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和诊断,并按照标准SY/T53582002《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中所述方法评价了XJ23—1油田韩江组岩心的速度敏感性、水敏性、酸敏性、碱敏性和应力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段表现为非流速敏感性、中等偏强的水敏性、中等偏弱的盐酸敏感性、中等偏强的土酸敏感性、较弱碱敏感性、较弱的应力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丰502井储层岩心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该储层的水流速敏、水敏、酸敏、碱敏和应力敏。结果表明,速敏指数为0.50,临界流速0.75ml/min,表现为中等偏强速敏;水敏损害指数为0.002,储层无水敏;酸敏指数均为-33.3,注酸后岩心渗透率有所增加,储层对盐酸无酸敏性损害;碱敏指数为0,该油田储层不会因碱敏造成储层损害;储层属无应力敏地层。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了解南堡油田2号构造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南堡油田2号构造储层的潜在损害因素,主要表现为一定的速敏伤害、严重的水敏伤害、中等偏强-强酸敏、中等偏强-强碱敏、中等偏强-强盐敏、较强的应力敏感性及结垢伤害。对南堡油田现有几种入井液体系的储层进行了保护效果评价,结果表明,2%KCl、2%NH4C1、1.20g/cm^2普通压井液具有较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其渗透率恢复值大于80%;1.20g/cm。优质压井液、微泡修井液具有优良的储层保护效果,其渗透率恢复值大于95%;固化水储层保护效果较差。渗透率恢复值只有53.1%,通过加入3%破胶荆后,渗透率恢复值达93.7%,储层保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M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地下油水性质已发生改变,需进行储层伤害性评价和储层敏感性分析。通过分析储层物性、孔喉特征和黏土矿物成分,储层潜在的伤害为碱敏、分散/运移、酸敏、结垢、出砂;通过对取心井HD4-3井和HD4-4井进行储层敏感性试验评价,表明储层速敏类型主要为中等偏弱,水敏类型主要为中等偏弱,盐敏类型主要为中偏弱盐敏,其次为弱盐敏,酸敏类型为中等偏弱,碱敏类型为弱碱敏,为后期注入水水质评价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方法对EP23-1油田珠江组储层特性和储层敏感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珠江组属于中孔、中-特高渗储集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孔隙连通性普遍较好;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伊-蒙混层,同时见少量绿泥石;储层存在强速敏、中等偏弱水敏、无-中等偏弱酸敏、中等偏弱碱敏、弱应力敏感性,岩心临界流速为0.1mL/min,临界矿化度为34511.26-43139.08mg/l,临界pH值为12.3。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WZ12-2流二段储层岩心的敏感性条件,为油气田开发和储层保护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在对WZ12-2流二段储层岩心储层特性(储层岩石特征、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地层水性质、温度和压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对WZ12-2油田流二段储层岩心敏感性(水速敏感性、水敏感性、盐度敏感性、碱敏感性、应力敏感性)的室内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流二段储层存在中等偏弱水速敏,临界流速3.99ml/min;强水敏感性,临界矿化度4350~12229.5mg/L;强盐敏感性;中等偏弱酸敏;中等偏弱碱敏,临界pH值为7~8;强应力敏感性,临界应力为5.0MPa。  相似文献   

8.
T油田注水井注入困难,注水水质造成了储层损害,因此有必要进行注水试验分析。根据T油田储层和流体特征,分析了储层的敏感性,储层速敏、水敏和盐敏的损害程度均是中等偏弱。调查注水水质现状发现,注入水细菌和溶解氧含量高。通过注入水与地层水水质试验、注入水和地层水离子配伍性试验,发现注入水与地层水的化学性质差异较大,混配水结垢现象不十分明显,结垢量随混配样中地层水所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该研究以期为下一步注水水质标准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方法分析了LD21-2油田馆陶组储层特性,并对储层敏感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馆陶组属于高孔高渗储集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孔隙发育,连通性好;黏土矿物以伊/蒙混层为主,其次为高岭石、绿泥石和伊利石;储层存在强速敏、中等偏强水敏、中等偏强盐敏、弱酸敏、弱碱敏、中等偏弱应力敏,临界流速为0.25ml/min,临界矿化度为2500mg/L,临界pH值为7。钻采过程中入井流体应提高抑制性,生产过程中应控制合理的开采速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给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方案的设计提供详实准确的储层物性数据,通过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岩石薄片鉴定等方法对某低渗油田若干油井的储层岩心做了细致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低渗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连通性好,地质过程有利于油气的储存;方解石和白云石是主要的酸敏性矿物,同时由于黏土矿物的存在使得储层具有一定的水敏性;岩心渗透率极差,应力敏感性损害程度为中等偏弱,岩心的临界应力应在3.5MPa上下.据此可充分认为酸化压裂是对该油田储层改造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为酸化压裂液体系的选择和酸压工艺的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渭河及泾河高含沙洪水的特性、渭河下游及潼关高程的冲淤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出三门峡枢纽高水位运行、低泄洪能力及渭河高泥沙含量,是潼关高程抬升、渭河下游演变趋势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渭河下游水沙问题的对策是建设东庄水库工程、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降低渭河河口潼关高程,并辅之以区域综合治理等。  相似文献   

12.
宝浪油田属于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碎屑岩油藏,储层整体物性差,三工河组部分储层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出现当含水饱和度大于60%后,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水相渗透率降低的异常现象。为了解释这种异常现象,通过室内评价试验以及储层矿物组成分析,认为相对渗透率曲线异常现象是由于储层岩屑和水敏性矿物含量高,水敏现象严重,从而导致相对渗透率曲线异常。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港西油田产油气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等的研究,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储层损害的潜在地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砂岩主要为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孔喉类型为中孔中喉-中孔细喉型组合类型。填隙物中的石英、黄铁矿、碳酸盐矿物和粘土矿物是造成储层损害的主要敏感性矿物,潜在的损害主要为酸化过程中的新生沉淀物与脱落微粒、固体微体迁移和与地层水不配伍的流体造成的地层损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青海尕斯油田、跃进2号油田矿物组成和流体性质及油藏条件等进行分析,表明这两个油田管线极易产生硫酸钡锶垢.采用离子发射光谱(ICP-AES)和X-射线衍射方法(XRD)分析垢组成及面分布图获得垢矿物成分和细微形貌,表明尕斯E13、跃进2号油田管线垢样主要成分为硫酸钡和硫酸锶垢,并且它们是伴生的(约占60%),其余成分为碳酸钙和碳酸亚铁.  相似文献   

15.
大港北部油田回注污水结垢性与配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港北部油田注水水源为北部各污水站处理后水。通过对北大港、南大港和板桥3个区块的8种水样进行了研究,应用Stiff&Davis公式,根据CaCO2饱和指数和稳定指数预测得出北大港唐南回注水有一定的结垢倾向。配伍性试验结果表明,8种对应水样按不同体积比例混合,恒温密闭168h,均不产生沉淀;北大港及板桥的地层水和回注水经过滤处理后清澈透明,羊三木回注水经过滤处理后仍然浑浊,水的浊度大。  相似文献   

16.
乌南油田N12主要为一套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的沙泥沉积,储层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利用储层的测井物性解释资料,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研究区N12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总体储层非均质性强。层内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以正韵律和反韵律为主,夹层多。各沉积微相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沙坝-席状沙、坝核、坝缘、沙滩。层间渗透率差别大,Ⅰ、Ⅱ油组非均质性最强,单层层数越多,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变化受沉积相控制,渗透率平面变化较大,砂体相变较快,连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从解决山东天然气市场突发事件应急和季节用气调峰而建设小型地下储气库的需求出发,确定了胜利油气区地下储气库库址的优选标准,优选出气库目标区—胜利油区胜坨一区Es1气顶油藏。针对目标区,从气藏圈闭、构造变化、盖层特征、储层物性、气体性质、储量规模、采气能力、采出程度和地面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规划设计了储气库的运行参数,部署了气库井位,为现场实施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11个苹果野生砧木品种低温处理抗性指标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苹果野生砧木品种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为耐寒性砧木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野生砧木品种为试验材料,在-10~-45℃设置7个低温梯度处理,对枝条萌芽率,电导率、脯氨酸、丙二醛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围矮4号和Sdw1萌芽率迅速下降,11个野生砧木品种的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下降呈“S”形增加,计算得半致死温度(LT50)介于-22.32~-38.58℃。丙二醛含量呈双峰变化趋势,Sdw1、串铃海棠、围矮4号丙二醛含量较高,围矮2号、Spy227、特大果山定子丙二醛含量低且稳定。围矮4号、Sdw1、串铃海棠Pro累积较早,围矮2号和特大果山定子脯氨酸含量最大。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11个野生砧木抗寒性强弱顺序为围矮2号>特大果山定子>Spy227>八棱海棠>围矮3号>克勒沟林场大果山定子>围矮1号>五峰山4号>串铃海棠>围矮4号>Sdw1,与根据LT50所得抗寒性排序相近。  相似文献   

19.
红岗油田萨尔图油藏改变液流方向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岗采油厂萨尔图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在井网演变历史分析、精细油藏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北区反十三点井网平面矛盾突出的特点,开展了改变液流方向试验(一是抽稀井网试验;二是"十"字号井转注试验),从剩余油研究、水驱规律多角度出发,实现了井网调整试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小了层间矛盾,为提高水驱效率提供了依据,并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姚小英  蒲金涌  乔艳君  刘晓强  胡小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36-19637,19721
渭河是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及甘肃东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重要河流。为了探索近39年渭河上游主要气候变化特征,运用1971~2009年渭河上游流域11个气象站的资料,对气候因子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降水呈下降趋势。温度以0.3℃/10a趋势上升,冬、春季增温趋势为0.4℃/10a,夏、秋季增温趋势不明显。潜在蒸散近年呈逐年上升趋势。降水减少、温度升高、潜在蒸散加强将不利于上游流域内及下游生态系统健康运行,加剧水资源的短缺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