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可持续发展浪潮席卷全世界的今天,90年代兴起的生态工业园将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它通过一个区域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达到减少废物,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研究,正确地运用相关理论指导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至关重要,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有: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系统工程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快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生态学成因,总结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概念提出30年来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生态整合的内涵、方法和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科学基础、系统方法和整合技术,指出新时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正从组分到关系、从物质到信息、从结构到功能、从学苑到社会转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正从测量向测序、寻优向寻适的方向演化.提出社会小康、生态中和、科学大智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雪春  沈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752-8753,8762
首先对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复杂性分析,然后结合系统控制与数学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演化的多因素综合模型,并用系统科学分析问题,为人类摆脱资源、环境、社会困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单一性向系统性转变,从而使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探讨,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介绍了对绿地系统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景观生态理论的基础上,以呼和浩特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概括了其绿地现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利用景观生态的基本原理,对该区域的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最终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草原管理的生态学理论与概念模式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期CLEMENTS的演替学说被引入草原科学,标志着草原科学理论的一大进步。在此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演替学说为代表的平衡生态学理论对全世界草原科学研究和草原资源管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平衡生态学和稳态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批评。一方面,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发现植被动态表现出非线性特征,而这与传统演替理论和稳态管理观点不一致。另一方面,在世界其他地区开展的研究发现,在美国建立起来的草原科学理论和管理模式,在亚洲、非洲等环境随机干扰比较频繁的生态系统并不适用,因而呼吁研究新的框架模型,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实际的草原植被动态,更有效地为草原管理提供科技支撑。在此背景下,非平衡生态学应运而生。特别是在东非草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生态系统是非平衡的但又是可持续的(持续非平衡模型)的观点。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干(冷)季关键资源相对比例对家畜数量和草原植被的潜在影响。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状态与过渡模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替代性概念框架,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被应用于草原管理实践,取代了盛行多年的草原基况评价。而非平衡理论则逐渐被后出现的恢复力理论所替代,因为研究发现过去认为的“非平衡态”,被解释为“多平衡态”似乎更为合理。生态恢复力在涉及多稳态生态系统管理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草原生态学理论的进步,也伴随着草原资源管理模式的平行发展,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是人类的角色从自然资源的利用者转变成了自然资源的管理者。20世纪草原管理的主要模式被概括为稳态管理,其目标是获得牧草和家畜产品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恢复力理论代表了当代生态学最新、最重要的进展,其应用进一步扩展到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社会生态系统,并促进了适应性管理等概念和方法的发展。目前,上述几种管理模式在草原生态学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原生态学理论和管理模式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整合,从而形成更完善的框架模型,能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兼具复杂性、适应性和社会性的草原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李锐  何彤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13-6115
通过对生态安全格局理论、案例的梳理研究,从"构建"的角度,讨论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复合生态理论、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四大基础理论,其他理论基础要根据研究领域而定,例如生态城市规划中涉及的"城市规划原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涉及的"生物保护学"等。最后,对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科学中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发表的一个新型理论,并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很多权威学者的广泛重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灰色系统理论迅速发展,并已跨出了原来的控制领域,渗透到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很多领域,如农业、经济、气象、生态、水利、生物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中,由于描述系统特征的很多参数难以得到,或只是部分清楚部分模糊,这样的问题用常规的方法不便于描述系统的本质。灰色系统理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陷,从而引起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他们纷纷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可  相似文献   

8.
生态位是生态学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该文系统总结了生态位概念的演变历史,生态位概念已从生境生态位、功能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发展到时间生态位;试图将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加以综述,阐述了生态位理论在动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合理利用生态位理论,使其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工具.最后就生态位理论在生态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程中玲  徐刚  孔圆圆  刘成  杨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830-3831,3833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结合人地系统理论,分析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协调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行政生态学关注研究对象的环境影响,行政生态理论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具有里格斯描述的过渡社会的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特征。本文运用行政生态理论解读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以经济、社会、沟通网络、符号系统、政治构架五种行政生态要素的分析作参考,提出改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加拿大的农业科技及其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介绍了加拿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组织,其总的研究发展方向由加拿大政府掌握.把科技政策、研究发展方向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自上而下提出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2.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发展与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论述世界家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特点及其对农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应当处理好专与博关系、两络与教师关系、外在知识系统性与内在思维创造性关系,指出了在学校管理中,应当逐步克服传统弊端,哿横向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朱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558-3559,3561
对秦汉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流进行考证,在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研究了当时中印的交通状况与农业科技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从发病猪的肺脏分离到1株细菌,经形态学检查、生化实验、卫星生长现象、溶血试验、动物实验证明该分离菌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用该分离菌研制出自家灭活苗,预防效果良好,用康复猪制备自家血清同时配合敏感抗菌素使用,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有俊 《农业与技术》2003,23(4):176-179
煤矿事故时有发生.分析认为发生事故的本质原因是工作人员缺乏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发展、掌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人员的科学技术素质。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能保障人身安全,战胜灾害(包括煤矿灾害).  相似文献   

17.
18.
19.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不断推动之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网络文化的兴起,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而各高校要对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认知,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本文针对当前网络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