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四川多粒多小穗小麦品种选育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有高产品种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了单穗重是四川小麦产量的限制因素,四川生态条件有利于小麦单穗重的形成,尤其是有利于小穗、小花的分化发育.因此,四川小麦育种应把提高单穗重作为一个主要目标.提高单出重主要靠增加穗粒数,而增加穗粒数又主要走增加小穗数的途径.并对育种上选育多小穗品种的可能性和四川多粒多小穗品种选育的主要成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来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阿夫、欧柔、亥恩·亥德和郑引l号等我国著名的矮源、大粒源、抗病源也是重要的多粒源。本文从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多粒育种宜在现有水平上增加3-4粒的穗粒指标及今后多粒种质鉴定、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穗分枝小麦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穗分枝小麦的超数小穗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穗粒数。穗分枝小麦主要有来源于六倍体的分枝型普通小麦和四倍体分枝型园锥小麦及六倍体衍生系。分枝型园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属质量-数量性状。呈隐性遗传。分枝型普通小麦的穗分枝性状则表现为部分显性。国内外已经利用穗分枝性状选育出了一些分枝型的普通小麦品种(系)。目前一些有苗头的超高产穗分枝小麦新品系正在培育之中。育种实践中,选育矮秆,抗病,大粒,优质且穗  相似文献   

4.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拓宽小麦育种基因资源,对94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体植株偏高,分蘖力强,成穗率适中,小穗密度中等,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低,生育期较长.在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等性状上供试材料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植株高度与多小穗关系密切,而千粒重更多受生育期的影响.不同地区来源的材料间农艺性状出现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6个主成分可提供91.02%的信息量,其中以小穗因子的贡献率最高(31.75%).本研究认为,多小穗数和多穗粒数是圆锥小麦地方品种最突出的优良性状,可做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5.
为给小麦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1997~1999年在河南省偃师市高产麦田研究了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多穗型和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群体动态变化、小穗和小花发育、籽粒灌浆过程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针对多穗型品种在高产奈件下分蘖成稳率高、穗粗重较低的特点,采取在拔节期追氮的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达到穗粒数增加、粒重提高的效果;大穗型品种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以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致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小麦穗粒数及多粒种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我国小麦品种穗粒数的分布、变化和近年多粒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进行了总结。我国小麦穗粒数平均为32.5粒,70%的品种在25-40粒之间。穗粒数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分布。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东低西高。不同时期穗粒水平不一样,80年代全国穗粒数平均为36.3粒,较50年代增加了约6粒,增长了19%。多粒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多粒源有国内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和小麦近缘种属材料等,其中国外品种比例较大。阿勃、  相似文献   

7.
选育小麦超大穗,是为小麦高产超高产育种提供中间材料。小麦超大穗材料具有长穗和多小穗的特点,它有利于提高单穗籽粒重量,发挥个体优势,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小麦超大穗材料的选育,是采用常规育种集团多元聚合杂交,以长穗、多小穗为主要目标,定向选择,定向杂交,系统选育。现已获得一批穗长20cm以上的超大穗材料,其中穗子最长的达到38cm。有个别超大穗品系,综合性状较好,丰产潜力大,大田生产上已开始试种。  相似文献   

8.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利用1986-2015年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长治区试点参试品种的试验资料,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对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8年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68.163kg·hm~(-2)或1.57%。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增加,穗粒数略有减少,株高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灌浆期延长,其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0.18%、0.26%、-0.03%、-0.26%、-0.12%、-0.05%、0.17%。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和变异情况及区域布局、气候条件和育种现状分析,选育抗旱节水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面临的挑战和最终目标。为了适应当前耕作制度、生产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选育应在加强品种抗旱节水性选择的基础上,通过适当降低株高增强抗倒性来进一步增加穗数,通过选育穗子较大、小穗数适中、结实性好的品种来提高穗粒数,通过选择灌浆期长且灌浆速率高的品种来提高品种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绵农2号是由四川省绵阳农业专科学校选育、1992年通过四川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它具有穗大、粒多(65~80粒/穗)、小穗数多(结实小穗数达20~25个/穗)、产量高(比绵阳11号增产10%~26%)等特点。该品种的选育方法也具有独创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多组合小群体确定目标组合;(2)在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目标组合;(3)在重点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株系;(4)进行阶梯式杂交。  相似文献   

10.
蚂蚱麦是小麦骨干亲本之一,对蚂蚱麦进行研究可为探讨小麦骨干亲本的遗传机制及对小麦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提高育种效率提供帮助。本研究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蚂蚱麦×碧玉麦杂交F2代185个单株的株高、有效分蘖、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有效分蘖受一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0.557,加性效应为6.916,主基因表现为负完全显性;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无主效基因存在。蚂蚱麦和碧玉麦在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方面差异显著,这表明二者是一对优异的杂交组合,有利于在后代中选择出优异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明确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可为盐城市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参加江苏省联合体区域试验的9个长江中下游小麦的12个农艺性状与产量数据进行分析.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千粒质量(0.517 1)、结实小穗(0.439 0)、穗粒数(0.389 6)、有效穗数(0.382 8)、全生育期(0.378 3)、旗叶宽(0.372 1)、株高(0.333 2)、穗长(0.331 3)、不孕小穗(0.318 5)、旗叶长(0.312 6)、基本苗(0.264 9)、高峰苗(0.264 6),千粒质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高峰苗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在江苏盐城地区小麦育种中,应加强对千粒质量、结实小穗、穗粒数等几个性状的选育力度.  相似文献   

12.
穗分枝小麦的超数小穗(supernumerary spikelet)可以有效地提高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穗粒数。穗分枝小麦主要有来源于六倍体的分枝型普通小麦和四倍体分枝型园锥小麦及六倍体衍生系.分枝型园锥小麦的穗分枝特性属质量—数量性状.呈隐性遗传。分枝型普通小麦的穗分枝性状则表现为部分显性。国内外已经利用穗分枝性状选育出了一些分枝型的普通小麦品种(系).目前一些有苗头的超高产穗分枝小麦新品系正在培育之中.育种实践中、选育矮秆、抗病、大粒、优质且穗分枝特性稳定的分枝型普通小麦品种辅以模式化栽培应作为小麦超高产育种及栽培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耐盐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8个耐盐小麦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盐胁迫下小麦能够顺利通过苗期,是小麦最基本的耐盐表现;个体分蘖力强,是提高耐盐小麦产量的基础。选育苗期耐盐力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多穗品种,同时兼顾大穗、多粒,可做为小麦耐盐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耐盐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8个耐盐水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盐胁迫下小麦能够顺利通过苗期,是小麦最基本的耐盐表现,个体分蘖力强,是提高耐盐小麦产量的基础,选育苗期耐盐力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多穗品种,同时兼得大穗,多粒,可做为小麦耐盐有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波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发掘可供普通小麦育种利用的优异基因资源,考察了来自21个国家的58份波兰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波兰小麦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穗粒数与穗粒重、株高与千粒重、穗长及小穗数与穗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均极显著,而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仅偏相关极显著.主成分分析将波兰小麦8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4.28%,以穗型因子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5.12 %.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67水平上可聚为四个大类,可区分为矮秆长穗少粒型、密穗多粒小粒型、粒多粒重型和高秆少穗少粒型等四种类型,同时注意到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施肥对产量的效应及其对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平均单产5141.6kg/hm2,若栽培技术得当,公顷产量可达5958.0kg;(2)施肥对该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无效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千粒重>容重.这表明增加有效小穗数,减少无效小穗数,增加穗粒数是施肥提高产量的关键;(3)从相关关系看,除千粒重和株高外,施肥与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效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播期对多小穗和寡小穗小麦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对13份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系)两年分期播种的生育期和6个农艺性状(株高、单株有效分蘖数、穗长、每穗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的推迟导致材料间出苗期差异变大,抽穗期差异缩小,但开花期和成熟期差异变化不大,各农艺性状值减小。经方差分析,各农艺性状在不同播期和品种(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单株有效分蘖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穗粒数次之,每穗小穗数最小。多小穗材料10-A和寡小穗材料BE89的穗长、每穗小穗数和穗粒数在播期间差异较小。经相关分析,播种至出苗和分蘖至抽穗天数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出苗至分蘖和开花至成熟天数与平均日照时间呈显著负相关,抽穗至开花天数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日最高温和日均温对多小穗和寡小穗材料的分蘖至抽穗天数有显著影响,平均日照时间在开花期、日最高温在成熟期分别对多小穗材料发育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小穗数特异性材料的每穗小穗数在不同播期下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紫外线辐射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人工增加紫外线辐射的方法,研究了紫外线强度(UV-B)增加对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及穗部性状的影响,并分析了UV-B增加条件下,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与穗部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UV—B增加则每穗粒数显著减少,主要是由于每穗小穗数和每小穗小花数减少,而结实率无显著变化,同时UV-B增加小麦穗颈节间大雄管束条数也显著减少.穗下第二节间与穗颈节间大维管束条数百分率显著下降.在UV-B增加条件下,每穗小穗数和每穗粒教与穗颈节的节间大维管束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我们认为UV-B增加导致小麦节间大维管束条数的减少是每穗粒数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不同旱稻品种产量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旱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旱稻育种与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10个参试旱稻品种(系)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旱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不同性状间差异较大,尤其在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等高产育种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旱稻主栽品种粒数因子较为重要,贡献率为40.428%,并以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的分量值较高,而产量的提高应进一步提高株高,同时提高有效穗。因此,在旱稻高产育种中,应适度增加材料的株高和选择多穗的材料,可增加选育材料的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