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维的诗歌看似恬淡,但在恬淡的背后仍有不能闲适之苦,只有通过细细品读才能走进王维的心灵世界;王维的诗歌用字妥贴传神,色彩映衬富于美感,意境动静结合,构筑了独特美丽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3.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已成为王维诗歌的定评,但成因却探究甚少,王维集诗人、画家于一身,在诗歌创作中大量采用了绘画的一些基本原理及表现手法。王维的诗是诗画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今人多知王维的诗名 ,其实他在画坛上的地位几乎超过了诗歌。他以画家的慧眼 ,观察自然景物 ,用画理创作诗歌 ,把人物丰富的感情外化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上。了解王维绘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对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 ,学习他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盛唐的诗人可谓是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特色,其中尤以王维的诗歌创作成就突出,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对王维艺术成就的分析,诗歌风格形成特点的剖析,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王维意象的特征。融禅悟于诗歌创作之中,使得山、水的形象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维被贬济州、为官济州至出济州回洛阳这一时期,为其创作生涯的转折期。济州前后,地理环境和交往圈子的变化对王维诗歌产生较大影响,京都风物变为山水田园景物,题材逐渐宽泛,隐逸思想萌生,加之自觉的艺术探索,孕育诗歌创作之变,山水诗风格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8.
口述科技史是近年来中国科技史研究中的新兴研究领域。结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两位农业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与研究的实践,对口述资料采集的前期准备、开展过程、资料整理进行总结,提出口述资料考辨利用的“多重史料互证”思路,进而初步阐释了口述农业科技史研究目的、内容和过程,以期推动农业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诗,给后人展现了逍遥自在、平和自然的另种境界,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创造了以禅入诗的最高境界,早年多接触北宗禅,而晚年更倾向于南宗禅。作为思想背景,儒、道的影响不可忽视,少年时代的王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渴望建功立业,但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报国之心转淡,渐生归隐之心,便更多地接受道教的思想,当道家思想也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时,尤其是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王维开始全心全意地转向佛教,以看破红尘寻求内心世界的平衡。在佛教的影响下,他的思想、思维形式和思辨形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王维开始退隐山林。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过程、标志与意义3个命题,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做一概述,并指出近代图书馆史研究存在重复论证与史论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佛罗伦萨史>奠定了马基雅维里在历史学上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史学思想及"历史与政治相结合"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促使史学研究和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全球史观的运 用。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标准、教材以及考试命题方向也 不断的融入全球史观的史学观念。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史观 观念,从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出发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前世界 发展的趋势,使之成为适应社会需要、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铃薯栽培史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地方志记载的分析表明:川、鄂、陕、甘交界的山区是马铃薯的最早输入地和栽培区,并以此为中心向周围传播形成西南马铃薯主产区;从马铃薯名称的演变可说明中国马铃薯栽培走向成熟的过程,及以晋北为中心的华北马铃薯主产区和东北马铃薯主产区的形成;论证了台湾和闽粤沿海不是中国马铃薯最早或较早输入地的观点;讨论了研究中国马铃薯栽培史存在的3个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兵 《农业网络信息》2011,(10):109-111
结合民国初期颁布的"壬戌学制",探究几部典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特色,归纳出民国初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特点,以期对今天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历史演变过程,概念及其其层次的划分进行概述,讨论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群系界限及生物多样性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简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数学史是数学教育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除了教材本身原因外,教师意识不够是主要原因.数学史是数学教育中应该挖掘的一座宝殿,它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发现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吸取数学知识的原汁.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通过对学生数学史认识水平的素养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新课标指导下运用数学史进行数学...  相似文献   

17.
虽然在学术界有许多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杂家"学无所主"、"调和"、"折衷"百家之学,杂家不成其为一个学派,甚至将其归属于黄老道家。但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先秦杂家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宗旨、理论方法和构筑思想体系的思维模式,先秦杂家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而且,先秦杂家和汉初诸子有着学术上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天然次生林火干扰史的重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证据综合分析法重建近20a火烧迹地火干扰历史。通过样地调查,对照分析样地内林木龄级结构(火前年龄峰及残存树的结构、火后年龄峰及更新状况)及乔、灌、草数量、盖度等植被特征。结合各样地树木火疤年轮、火疤木成疤时的树龄、粗木质残体状况、可燃物积累量、树木熏黑高度、熏黑木数量等现存死活物状况,得出包括火烧年份、火烧程度、火烧次数等在内的样地火干扰历史。  相似文献   

19.
从形成过程及教育特征来讨论韩国初期书院在教育史上的意义,从社会经济背景来看,韩国初期书院的出现,反映了在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变化的基础上,教育逐渐从一般的中央集权转变为分权的新形势;儒学工夫论是书院教育得以巩固的特有理念经间,退溪的心学道统论对初期书院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书院祭享空间与讲学空间关系反映了儒学知道体系中尊德性与道间学、道与学的关系,其祭礼礼仪有社会约束及符号意味;从家学和家庭教育的特征来看,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入了初期的书院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20.
西汉时期,驴子沿着丝绸之路从中亚进入陕西关中地区,后来传播到中国各地。东汉,驴子在华北平原基本普及。三国鼎立之际,驴子传入江南地区。南北朝时,驴子在江南地区基本普及。唐代,驴子传到了云贵地区。宋代,驴子进入东北地区。至清代,驴子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基本完成。驴子在中国的传播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是陕西—四川—云贵的西南路线;另一条是由中原向南方传播的路线。目前,中国驴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疆以及河西走廊。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人们在驴子良种鉴定、饲养繁育、疾病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技术经验,促进了驴子在各地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