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梭条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病仅在我市少数镇部分田块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病面积逐年增加,发病程度不断加重,一般田块减产20%~30%,重病田块减产50%以上,严重田块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我市的小麦产量,给农民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于2004~2006年通过生产实践和多点试验示范,初步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小麦梭条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是通过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80年代初,该病在我市少数镇部分田块零星发生,近年来,发病面积逐年增加,发病程度不断加重,一般病田减产20%~30%,重病田块70%~80%麦株发病,有时甚至绝收。该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的抗(耐)病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是由传毒昆虫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仅个别乡镇零星发生,为害较轻.2001、2002年,该病在我市暴发流行,发病面积分别达2.67、2.95万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85%左右,局部地区病情严重,重病田减产7~8%,少数田块失收.目前本地尚无防治病毒病的有效药剂,筛选出抗病品种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乃是当务之急.为此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4.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通过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为介体传播的病毒病,自90年代以来,该病在我市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据调查,全市发生面积约850hm^2,占小麦种植面积5%左右,一般田块减产20%~30%,重病田减产达50%以上。为此,笔者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小麦纹枯病近几年在我市有逐年加重趋势,1998年全市发生面积60多万亩,重病田块病茎率100%,平均减产10%~15%,严重的达30%以上,成为影响我市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病,又叫小麦黄花叶病,该病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只是零星发生,一般减产10%-50%,严重减产可达60%~80%,甚至绝收,一度消失,2003年在新蔡县又再次发现,近几年不断扩大蔓延,新病区不断扩展,为害日趋严重,而且仍有继续扩展蔓延趋势,成为豫南小麦主产区新的严重问题。据初步统计:  相似文献   

7.
小麦黄花叶病(又名梭条斑花叶病),是新蔡县早春麦田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毒病害,自2003年以来,每年3月都有发生,有逐年加重趋势.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达50%以上,甚至造成死苗绝收. 一、发生概况 小麦黄花叶病,该病在麦田一般呈点片发生,严重者全田发病.我县每年发生面积5~10万亩.该病一般2月下旬开始表现症状,3月上中旬是发生盛期.2009年发生33.2万亩,病田率5.78%,平均病茎率27.18,最高达65%.发生早,局部高感品种、早播、群体大、基肥不足、长势较弱田块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8.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检疫病害,一旦发生,蔓延较快,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通常仅需3年时间,轻者减产1~2成,重者减产一半以上,甚至绝产颗粒无收,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障碍.1996年以来,小麦全蚀病开始在我市扩散蔓延,严重地影响了我市小麦产量,通过我们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一整套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措施,及时有效地控制住该病在我市的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9.
水稻条纹叶枯病自上世纪90年代末在我县迅速发生以来,发生程度逐年加重:2003年全县80万亩水稻几乎每亩稻田都有该病害不同程度发生;2004年条纹叶枯病大暴发,一般田块减产10%~30%,沿湖重发地区病穴率超过95%,病株率85%以上,减产超过80%,部分田块绝收。该病现已成为我县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0.
我省北部地区,花生轻斑驳病毒病发生普遍,发病率高。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生较少,有时和轻斑驳病毒混合侵染花生。据我们在徐州和连云港两市五个县的数次调查,花生轻斑驳病毒病的发病田块为100%,花生生长中后期的发病率多数田块达70~100%。该病在1979~1986年期间,属于严重和中度流行的年份,分别为5次和1次。由于此病发生普遍,缺乏无病田块比较产量,所以因病而造成的产量损失不易发觉。试验证明,产量损失的多少与植株发病迟早有关,苗期发病减产20%以上,生长中期发病减产10~20%。1976年我省北部花生大减产,病毒病的严重流行就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该病的防治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发现的小麦土传病毒中,以小麦梭条花叶病(WSSM)分布较广,危害较重。小麦梭条花叶病主要危害麦苗,系统性侵染,是春季小麦田发病较早的一种新发生的低温性病毒病害。 (一)分布和危害:小麦梭条花叶病约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局部地区零星发生,其后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江苏、安徽、河南、浙江、陕西、四川等9个省  相似文献   

12.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由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又名土传花叶病毒病,小麦是它的唯一寄主.土壤真菌禾谷多粘菌是传播媒介. 一、发病规律 该病在我区一般2月初5℃左右始病,7~10℃盛发(2月底至3月初),15℃以上逐渐隐症.梭条花叶病毒的侵染循环是:病田土污染水源,水源引起再侵染.发病条件充分是该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秋种时期温度偏高,而春季气温持续5~15℃的时间又长可导致该病流行.  相似文献   

13.
小麦丛矮病是一种靠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轻病田一般减产1~2成,重病田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郑州市郊区1983年发病面积达3000亩,集中发生在北部棉区棉行套种小麦历史较久(10年)的小  相似文献   

14.
<正> 小麦叶枯病过去在河南省是局部零星发生的次要病害。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条件变化和生产上一些不合适的栽培措施(如播量过大、偏施氮肥等),以及感病矮秆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使小麦叶枯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面积已超过700万亩,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5%左右,重病田减产60%以上,已成为影响我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县再次暴发成灾.以1999年为例,全县仅连作晚稻发病面积就达795万亩,平均丛病率2002%,其中重发田块丛病率高达40%~80%,损失粮食05万t.近年来我们对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小麦梭条花叶病自然诱发品种抗性鉴定及其鉴定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本省小麦上的一种新病害——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病正逐步扩大蔓延危害,据统计,该病1988年在扬州市的发生面积已达13万亩以上.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地的当家品种均较感此病,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病区的进一步扩大。为使扬州及我省小麦生产稳步发展,我所多年来对该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展研究已有一定结果,1985~1986年对国内外880份材料进行品种抗性筛选,证明品种间在抗性上有明显差异。1987年以来在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的统一布署下,结合本所选育的新品系进行了品种田间和盆钵自然诱发抗性鉴定以及鉴定技术方面的探讨,现将这一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孟州市小麦纹枯病发生蔓延迅速,一般田块发病10%~30%,重病田块达50%以上,特别严重的田块达90%以上.随着栽培制度的变更.该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小麦根病的防治重点.因此,研究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一慎 《中国农资》1995,(5):16-17,15
<正> 一种新的小麦病毒病——土传花叶病,在安微霍邱县乡镇农村小麦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一般减产7~10%,重者减产20%~30%。其发病特点,湾区比岗上重;早播麦重于迟播小麦;单一偏施氮肥重于氮磷钾混用田块。我县发病最重的1987年~1989年3年受害较重,病株率达30%~42%,1993~1995年,三年又点片发生局部成灭。  相似文献   

19.
小麦全蚀病在我国大部分小麦生产区域均有发生.一般表现为小麦受害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发病田块减产10%~30%,重者减产50%左右,甚至颗粒无收.该病不仅危害重,而且蔓延快.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20.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为土传病毒病,由土壤中禾谷多粘菌传播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引起,危害小麦。江苏省主要在沿江、南部丘陵、里下河等地区发生。一般病田减产10%~50%,重者绝收。一、发生规律该病主要通过病土、病根残体和病田水自然传播,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