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简讯     
千年桐树干高大,一般高15米,胸径30—50厘米,在宜宾地区各县,海拔400—700米地区均有分布,据调查: (一)、千年桐根系发达,主根明显,不易受低温晚霜危害,大小年差别小,抗毒性较强。在气田附近的三年桐受硫化氢、二氧化硫的毒害大量死亡,而千年桐生长正常。  相似文献   

2.
千年桐苗木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千年桐1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对其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和苗高、地径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等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反映1年生千年桐的苗高、地径生长规律;日平均气温是影响苗高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气象因子与地径生长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油桐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的根部真菌病害,严重危害油桐主栽品种三年桐,极大地限制了其规模化栽培。而同属的千年桐具有抗枯萎病能力,其根部防御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抗枯萎病防治和抗性育种提供思路。【方法】利用乙酸乙酯萃取法获得三年桐和千年桐根部提取物;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检测病原菌侵染后三年桐和千年桐根部代谢物成分;利用Illumina HiSeqTM2000、检测病原菌侵染过程中三年桐和千年桐根部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和通路变化,并利用实时定量PCR试验验证基因表达规律;利用R软件包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与三年桐相比,千年桐根部提取物对油桐枯萎病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病原菌侵染后千年桐根部产生的芒柄花苷、橙皮苷等异黄酮和黄烷酮化合物是三年桐的1 000倍以上;3)病原菌侵染后千年桐根部负责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上游关键通路“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显著富集;4)苯丙烷类生物合成途径中有4个中心基因,包括4-香豆酸CoA连接酶、β-D-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物酶N1,通过实时定量PCR试验验证在病原菌侵染早期上调表达,且与其他1 625基因具有极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千年桐(Vernicia montana)容器育苗最佳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不同基质配方对千年桐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对千年桐容器苗地径、苗高、地上鲜重、整株干重、地上干重存在极显著影响,对整株鲜重存在显著影响;试验设计的9 种基质中,泥炭100% 加上定量钙镁磷及复合肥、泥炭66%+ 黄心土34% 加上定量钙镁磷及复合肥这两种基质配方的千年桐容器苗地径、苗高、生物量生长最佳,千年桐容器育苗的最佳基质配方为泥炭66%+ 黄心土34% 加上定量钙镁磷及复合肥。  相似文献   

5.
千年桐通过嫁接,可提早开花结实,并能保持优良性状,是迅速繁育良种的重要手段。来嫁接的千年桐植株,一般栽后5—7年才结果;而经嫁接的千年桐植株,栽后第二年即普遍开花结果。近年来,我们对千年桐嫁接技术作了探索。据试验,以“下”形半环带皮套芽接和“工”形板状带皮芽接效果最好,愈合快,成活率高,生长迅速,节省接穗。切接法虽成活率较高,但接穗太费,  相似文献   

6.
千年桐炭疽病是我区千年桐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最高发病率可达96.6%,感病指数为63,导致整片桐林一片红褐色焦枯状,它的发生与蔓延,严重地影响着千年桐的生长和结实。为此,我们于1979—1980年对该病害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武夷山市郊的泡桐混交林里连续 4年进行该试验 ,结果表明 ,配比施肥能明显促进泡桐幼树生长 ,桐竹混交林幼树定植当年胸径和树高净增长量分别达 3.6cm和1.4m ,第 2年分别可达 4 .7cm和1.6m ;桐栗混交林幼树胸径和树高净增长量分别为 5 .2cm和 1.0m。最佳施肥方案N、P、K元素的比例约为 10 0N :2 5P :2 5K  相似文献   

8.
千年桐播种密度、播种时间与苗木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千年桐大田播种育苗试验,分析不同播种密度、不同播种时间、浸种处理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千年桐实生苗培育以4月15日播种、播种密度36株.m-2、温水浸种处理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千年桐(Alecvlites montana(Loul)Wils)属大戟科油桐属皱桐系.它与三年桐一样,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所产桐油也相似,但其寿命比三年桐长得多.此树原生长在我国云南南部海拔1000—1800米的山地的常绿阔叶次生林中.具有树势高大、雌株结实丛生性状高、抗病力强等优良特性.通过引种栽植,作为基因保存与育种利用材料,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年桐、千年桐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枯萎病是油桐毁灭性病害。中国广泛种植的油桐有三年桐和千年桐,三年桐易感枯萎病,千年桐抗枯萎病。为探讨三年桐与千年桐在枯萎病应答过程中的差异,在对油桐枯萎病灾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讨三年桐、千年桐接种枯萎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接种试验显示千年桐在接种尖孢镰刀菌后SOD、POD、CAT较三年桐均呈现较高活性,在接种后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升高并维持高活性,MDA含量变化不明显;三年桐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先降低再升高,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千年桐作为抗病种,其抗病性可能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SOD、POD、CAT活性有关,并且和病原菌感染后酶活上升有关;三年桐为易感病种,接种后SOD、POD、CAT活性有变化,但仍不能抵御病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