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是2020年后广西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向之一。相对贫困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相对贫困治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脱贫攻坚的机制建设分别为广西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战略指引、制度保障。脱贫攻坚期间,广西在精准识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效,形成了符合广西实际的贫困治理模式,为广西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和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随着贫困治理的持续推进和消除绝对贫困,农村相对贫困日益突出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后扶贫时代"农村相对贫困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涉及农村相对贫困的标准、成因、类型与分布,农村相对贫困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策略。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对深化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研究,推进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绝对贫困消除之后,中国进入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相对贫困治理的基础和前提是识别出相对贫困人口。而相较于绝对贫困治理,相对贫困治理不仅要解决收入之“贫”,还要缓解发展之“困”。所以,单维收入标准难以应对复杂的相对贫困人口识别工作。为此,通过对农村相对贫困识别的测度标准及潜在风险的分析,提出农村相对贫困识别多维测度标准的实践策略,以此来提高相对贫困识别的瞄准度。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贫困治理存在着要素、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耦合关系,高等农业教育推动农村贫困治理进程,农村贫困治理也促进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当前,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贫困治理耦合存在一定障碍,主要表现为教育供给与贫困治理需求不匹配、教育体系与贫困治理结构不平衡、师资队伍与贫困治理任务不适应、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机制不健全等。对此,应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匹配贫困治理需求,以优化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平衡贫困治理结构,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适应贫困治理任务,以多元主体培育构建贫困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贫困现象在全球都普遍存在,我们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过去农村贫困现象尤其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各界和政府的奋斗努力,我国农村贫困治理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绩。但是新时期下,扶贫工作依旧有许多艰巨的工作需要完成,如不能夯实基础将会严重的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持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农村扶贫战略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的话,势必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治理体系,加快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为此,文章以"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展开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比较匮乏的社会往往是一种"碎片化"的社会,农村地区社会资本的匮乏是制约农村发展和造成农村贫困的关键性因素。社会资本在帮助贫困农民获得经济资本、实现信息的共享、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村自主民主治理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功效。由此,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实践应从提高贫困者的社会地位,构建贫困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制度建设以及增加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存量等方面入手,以社会资本为理论视角重构农村反贫困治理模式,构建农村反贫困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建国70余年,我国贫困治理经历了救济式治理、体制改革驱动治理、开发式扶贫治理、扶贫攻坚治理和精准扶贫治理五个阶段,实现了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积累了坚持中央统筹、层层推进治理战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等经验。至此,我国完成了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任务,贫困类型将由绝对贫困转型为相对贫困,贫困治理将面临贫困标准调整和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建设、特殊人群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等问题。为此,需要加快推动调整相对贫困标准、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关注特殊群体、注重区域协作发展、统筹城乡治理、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将贫困治理主动与乡村振兴衔接等地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9.
常态化减贫机制的形成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贫困治理方面历经了不同阶段,并有着不同的阶段化特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精准扶贫攻坚阶段,2020年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后,并不表明贫困治理工作完全结束,仍有一些后续问题需要解决,可称之为"后扶贫时代"。在这一阶段,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减贫机制,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主导,结合动态监测机制、资源筹措与有效帮扶机制,共同促进我国常态化减贫机制的形成,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来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贫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观。近年来,虽然衡山县反贫困工作开展势头非常良好,但是农村贫困家庭仍是一个不小的群体。地理环境因素、社会金融因素、疾病以及劳动素质不高是引发贫困的主要因素。对于衡山县农村贫困的现状,政府必须改进当地的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良性发展为治理贫困的根本方法。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保障农民进行生产和完善自身发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最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及劳动技能培训体系,杜绝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创新、协调、可持续、绿色、共享"等全新发展理念,其中共享这一发展思想为我国农村贫困工作提出了具备可行性与指导性的方针,通过有效回顾中国贫困治理的历程,对发展阶段进行反思,进而有效得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界定治理对象、厘清治理思路是开展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基本前提。【方法】基于文献分析,整理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对象与基本思路。【结果】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的概念已由绝对性向相对性、标签化向概念化、多维度向特殊维度转变,而治理思路也逐渐从特惠型转向普惠型、阶段化转向常规化、重扶持转向重预防。【结论】基于治理对象的多维需求保障不充分、日常生计风险不确定、社会结构障碍不适应等具体表征,探索性地提出兼顾收入相对贫困与能力相对贫困双层标准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方法,并引入"服务型"农村治理思路,以福利性服务高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福利问题,以基础性服务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和群体性的发展能力受限问题,以防范性服务系统化解临时性风险冲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贫困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贫困治理的相关文献和查找统计年鉴发现,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探索过程,要以不同的评定标准衡量不同时期的贫困问题。实现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如期脱贫,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贫困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贫困治理格局,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社区和贫困农户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治理农村贫困问题,应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面对当前贫困人口诸多难题,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治理现阶段阻碍农村发展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的水资源管理水平还很低下,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减少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农业水管理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有用的策略与方法。通过系列确实可行的水治理和管理措施来增加农业生产,规范人与水资源的关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19-220
贫困问题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利用文献资料法和统计法,从经济地理的角度,基于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对拉萨市达孜区的贫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目前贫困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为高原农村贫困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了决胜阶段,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人口存在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复杂的致贫原因、自身能力的不足、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都给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的治理带来了阻碍和挑战,妥善解决以上问题既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前提条件。因此,拓宽贫困治理理念,完善贫困识别机制,创新增收模式,弥补自身能力不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就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村老年贫困治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三种农村贫困治理模式的剖析,探索农村贫困治理有效运行的机理。农村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必须坚持内源性发展,遵行"资源输入—资源承接—资源内生"的路径,借助外援资源催生内生资源,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已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村扶贫从绝对贫困过渡到相对贫困阶段。绝对贫困阶段注重物质帮 扶,相对忽视精神贫困治理。农村居民受传统农业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存续文化认知等层面的乡土性,返贫风险防范 意识淡薄,在农村转型发展中缺乏强劲韧性,极易进入“贫困陷阱”循环。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探究文化韧性、个体 行为和相对贫困状态三者关系,得出结论:文化韧性正向影响个体行为;个体行为负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文化韧性负 向影响相对贫困状态;个体行为在文化韧性和相对贫困状态之间起中介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合理规划文化设施,增加 资源供给;基层干部加强自我建设,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农民准确定位自身,主动提高技能。  相似文献   

19.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贵州则因贫困人口总 量大、比重高成为扶贫重点省份。伴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益于中央和发达地区的帮扶政策,在全省各族 人民的努力下,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农村贫困治理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历史性地解决贵州 延续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总结分析贵州农村贫困治理的历程及取得成就,为推进乡村振兴和相对贫困治理提 供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自1986年我国将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至今已经有30余年,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吹响了扶贫攻坚的战斗号;2017年,实现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8个贫困县摘帽,扶贫工作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治理成果。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其次,农村人口多且情况复杂,贫困程度有深有浅,贫困原因各有不同,因而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十分复杂。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对贫困地区情况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入,是国家与扶贫对象联系最直接关键的角色。要想消除贫困人口,首先要瞄准,但落实到具体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瞄准机制不精确、基层干部与扶贫对象的衔接不到位、扶贫考核机制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从理念、制度、瞄准机制、技术等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行为与效果,试提出相应措施,为工作扶贫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