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松嫩平原碱化草甸野大麦无性系构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野大麦无性系构件的数量决定于丛径的大小,无性系中营养蘖构件组分的数量占较大比重,为69.15%,是生殖蘖的2.24倍,但生殖蘖和营养蘖的生长与物质生产相差悬殊,平均生殖蘖重是平均营养蘖重的2.17倍,致使无性系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能量分配大体相等。无性系构件的生物量,以及营养蘖和生殖蘖构件组分的生物量与丛径和总蘖数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平均单蘖重、平均的生殖蘖重均随着无性系构件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下降;无性系的芽数随着丛径和总蘖数的增大而有规律地增加;抽穗率在大小不等的无性系间具有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单位面积和独立分蘖丛的调查与测定,分析了亚热带中山人工草地鸭茅种群及其分蘖丛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开花至乳熟期,种子田鸭茅种群的分蘖丛密度已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但分蘖密度尚未达到环境容纳量。引种栽培试验地的鸭茅种群丛蘖数、丛生殖蘖数、丛营养蘖数与丛径之间,及其生产量与丛径和丛蘖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丛蘖数的增加,死亡蘖数呈Logistic曲线增长,死亡率呈直线增长。抽穗率随着丛径和丛蘖数的增加均呈直线下降。  相似文献   

3.
扁穗牛鞭草人工种群构件及生物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测定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人工割草地不同生长时期种群构件数量与分布、生物量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生育期内种群分蘖数呈现双“S”形变化,在再生初期与开花期二级分蘖数量大于一级分蘖,决定产量的一级分蘖在株高50cm时,数量达最大值3640蘖/cm,到孕穗期(株高约80cm)降为2840蘖/cm;单蘖与叶片数均呈双“S”形变化;单蘖叶面积呈“厂”形变化,而叶面积呈现出典型的双“S”形变化;单蘖和叶片生物量分别呈“n”和双“S”形变化;茎的数量与分蘖数变化一致,单蘖和茎生物量并非同步呈双“S”形变化;地上生物量在生育期内呈“S”形变化;牧草质量呈“直线”形下降。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羊草和野大麦叶种群的趋同生长格局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羊草和野大麦均为根茎型禾草,具有较强的营养繁殖力和相似的营养繁殖特性,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生长季末期,羊草和野大麦的无性系均由不同形成和生长时间的分蘖株组成,构成种群生活史中营养生长格局的连续统。根据植物种群的构件理论,采用大样本取样方法,对羊草和野大麦营养分蘖株进行了叶种群统计的生长分析。结果表明,羊草和野大麦营养分蘖株的叶种群均呈相同的幂函数变化规律,蕴涵着趋同的叶种群形成与生长过程,趋同的叶种群生物量生长格局;趋同的生长调节和物质分配策略;以及趋同的叶片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5.
白羊草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米佳  董宽虎 《草地学报》2007,15(1):55-59
在天然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L.)Keng)种群籽实成熟期间,采集生殖分蘖株,按10个高度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白羊草种群生殖分蘖株的株高与花序长度、籽粒千粒重、营养生物量、生殖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殖生长比率、结实率、花序分配和种子分配呈显著负相关;生殖分蘖株数量特征的规律性变化,表现出特定生境条件下个体生长与生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通过单位面积取样的方法,对新疆伊犁草甸和干旱两种生境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自然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的年龄结构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无芒雀麦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潜力。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在两种生境中均以最低的两个龄级占优势。种群生殖分蘖株有3个龄级,营养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均有4个龄级;根茎分蘖节最多繁殖4个世代,最多可存活5个生长季。种群的分蘖株数量、芽数量和根茎长度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冬性苗数量为草甸生境<干旱生境。营养分蘖株和冬性苗数量为1龄>2龄>3龄>4龄,芽数量为0龄>1龄>2龄>3龄。两种生境下,无芒雀麦种群分蘖株、根茎、冬性苗和芽等构件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燕麦品种、施尿素量、行距和播量在青海果洛州达日县进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燕麦株高的影响均极显著,燕麦生长期间各处理生长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拔节盛期和孕穗盛期,最快生长期出现在7月14日至23日拔节盛期.获得最高产草量的最适行距、施尿素量和播种量分别为13.2 cm、250 kg/hm和250 kg/hm.燕麦在试验地区生殖生长期不足,单蘖穗重占单蘖重的比例较低,而单蘖茎重则成为单蘖重的主要结构成分.与单蘖重关系最显著的是单蘖茎重,其次为单蘖叶重和秆径,而单蘖穗重与之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青南牧区不同处理下燕麦生产性能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不同燕麦品种、施尿素量、行距和播量在青海果洛州达日县进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燕麦株高的影响均极显著,燕麦生长期间各处理生长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拔节盛期和孕穗盛期,最快生长期出现在7月14日至23日拔节盛期。获得最高产草量的最适行距、施尿素量和播种量分别为13.2 cm、250kg/hm2和250 kg/hm2。燕麦在试验地区生殖生长期不足,单蘖穗重占单蘖重的比例较低,而单蘖茎重则成为单蘖重的主要结构成分。与单蘖重关系最显著的是单蘖茎重,其次为单蘖叶重和秆径,而单蘖穗重与之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青南牧区不同处理下燕麦生产牲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燕麦品种、施尿素量、行距和播量在青海果洛州达日县进行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对燕麦株高的影响均极显著,燕麦生长期间各处理生长速率的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拔节盛期和孕穗盛期,最快生长期出现在7月14日至23日拔节盛期。获得最高产草量的最适行距、施尿素量和播种量分别为13、2cm、250kg/hm^2和250kg/hm^2。燕麦在试验地区生殖生长期不足,单蘖穗重占单蘖重的比例较低,而单蘖茎重则成为单蘖重的主要结构成分。与单蘖重关系最显著的是单蘖茎重,其次为单蘖叶重和秆径,而单蘖穗重与之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伊犁河谷不同生境假苇拂子茅种群构件组成及其年龄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假苇拂子茅是根茎禾草,属典型的无性系植物。通过生长季末期单位面积取样的方法,对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不同生境的假苇拂子茅种群构件的组成及其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样地的假苇拂子茅种群仅有样地H3是由生殖和营养分蘖株组成,其他3个样地均由营养分蘖株组成。4个样地的分蘖株均由3个龄级组成,均呈增长型年龄结构;4个样地的根茎均为2个龄级,其中又以2龄根茎占绝对优势。在生长季末期,4个样地的假苇拂子茅潜在种群均由冬性分蘖苗、根茎顶芽和各龄分蘖节向上生长的芽组成,分蘖节芽占优势地位,各龄级芽又以1龄级的占显著优势,均属于增长型年龄结构。牲畜啃食和淹水扰动对分蘖株物质生产和根茎的物质储存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宋月媛  杨允菲 《草业学报》2019,28(7):168-174
以分蘖丛为单位,在生长季末期,采取大样本(n=30)随机取样的测定方法,定量分析了松嫩平原人工林缘草地的羽茅无性系构件结构及其数量特征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丛生型无性系植物生长策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积累。结果表明,在分株总数[(34.0±11.05)分株]中营养株占优势(83.3%)并显著高于生殖株(16.7%);在分株总生物量[(21.51±10.28)g]中生殖株占优势(66.9%)并显著高于营养株(33.1%)。羽茅无性系构件数量性状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生殖株分蘖节芽数达76.4%,最小为丛径27.6%;单株生产力生殖株是营养株的9.6倍,单株营养繁殖力营养株显著高于生殖株。羽茅无性系构件组分数量及其生物量均随着丛径的增加呈极显著的(P<0.01)幂函数异速生长,具有内、外部空间兼顾的补充和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白羊草种群繁殖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董宽虎  米佳 《草地学报》2006,14(3):210-213
于抽穗-开花期测定分析白羊草(Bothrioch loaischaemum)株丛的繁殖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丛茎枝数、丛地上生物量和丛生殖枝数分别随丛径呈指数函数增加,丛生殖枝重随丛径呈幂函数增加,丛地上生物量与丛茎枝数,以及丛生殖枝重与丛生殖枝数之间均呈线性增加,生殖枝数和营养枝数比值随株丛高度和丛径均呈二次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3.
火烧对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火烧和未烧样地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种群的有性生殖数量特征。结果表明:火烧极显著地增加了生殖枝密度,极显著地降低了花序种子数,但对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种子产量是未烧的1.85倍;火烧并未影响种子质量(千粒重)而是增加了种子数量(粒数)并提高其生育力;火烧未改变有性生殖数量性状(花序种子数,花序长,生殖生长比率,花序种子重和生殖分配)与生殖枝高度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黄土高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无性系构件结构组成和生长的影响,可为阐明无性系构件组成和资源分配提供一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选取不同封育年限区(10和20年)和放牧地(对照)作为试验样地,采用整个无性系完整挖掘的方法进行大针茅无性系构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放牧相比,封育10年显著增加了大针茅无性系丛径、生殖枝高度和花序高度(P < 0.05),而封育20年则显著提高了大针茅无性系丛径、总枝数、生殖枝数、营养枝数、分蘖芽数、生殖枝高度、花序高度、地上总生物量、营养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P < 0.05)。封育降低了大针茅生殖枝数、生殖枝高度、花序高度、地上总生物量、生殖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的变异系数。2)随封育年限增加,营养枝生物量比例明显提高,生殖枝生物量比例下降,但花序生物量比例基本不变。3)封育措施显著提高了营养株单株生物量(P < 0.05),但生殖株单株生物量和全体分枝单株生物量与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P > 0.05)。4)大针茅丛径与地上总生物量、生殖枝数、生殖枝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与总枝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而地上总生物量与生殖枝数、营养枝数、总枝数、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分蘖芽数、生殖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分蘖芽数与营养枝数、总枝数、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地上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综上所述,短期封育提高了大针茅的生殖分配,使大针茅迅速成为群落优势种,而长期封育使大针茅更依靠无性繁殖进行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结缕草种子成熟期有性生殖株的测定,分析了辽东半岛不同生境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株的种子数量(每花序种子数)和质量(千粒质量)以及生长量(株高)和生殖生长量(花序长,生殖生长比率)的数量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生态条件较差生境的结缕草种群,其有性生殖株的株高、花序长、每花序种子数及千粒质量均最低,而生殖生长比率最高,说明不同生境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株的生殖生长、生育力、其种子生存与竞争力主要受到环境的限制,但有性生殖株个体自身具有生殖生长调节策略,生态条件较差的生境结缕草种群有性生殖株将更多的生长量用于生殖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不同放牧强度下高寒草甸矮嵩草无性系分株构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放牧强度分别为0、2、4、8(藏羊只/hm2)的矮嵩草无性系各构件数量和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加重每分株生殖分蘖数、分蘖地上生物量、营养和生殖地上生物量呈下降的趋势,而营养生物量占分蘖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呈上升趋势。在不放牧的情况下,矮嵩草无性系分株总数小,其各构件地上生物量和生殖分蘖数高(P<0.001);每分株分蘖数、营养分蘖数及杆叶比低(P<0.001)。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中山地区苇状羊茅无性系的生长与生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以分蘖丛为单位的调查与测定,定量分析了亚热带1800m中山立地条件下苇状羊茅无性系的生长与生产特征。结果表明,4处生的分蘖丛径可达24cm,单丛可达209个蘖,至开花期每从生物量可高达44.4g。分蘖丛诸数量性状之间无均具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三种裸燕麦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辉 《草地学报》2016,24(5):1032-1040
为探讨高寒地区裸燕麦(Avena nuda)品种最佳播期,以‘青引3号’、‘白燕2号’和‘坝燕3号’3个裸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青海省湟中县(海拔2670 m)通过分期播种,对3个裸燕麦品种产量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3个裸燕麦品种全生育期缩短,总分蘖数、大蘖数、有效分蘖数减少;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期逐渐上升,生殖生长期则相对下降;各阶段光合势呈降低的趋势;各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速率均表现为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且三叶期-抽穗期高于抽穗期-成熟期;3个裸燕麦品种随着播期的延迟,穗数、千粒重和种子产量下降,不孕小穗数和瘪粒数增加。对3个裸燕麦品种综合评价表明,该地区饲草生产利用应首选‘白燕2号’莜麦,种子生产利用应首选‘青引3号’莜麦,播期以4月上旬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