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蚕业生产一直是武胜县的支柱产业,其发种、产茧曾居全川第三名,人平产茧居全川第二名.“四边桑”在武胜更具优势和特色,培护管理好,树型规范化是全省的典范,良桑化程度及单株产叶量皆居全省榜首.历史最高的1990年,产茧超5000吨(10万担),茧款收入超5000万元.蚕业形势严峻的1994~1997年,年均发种15万余张,产茧2000余吨,茧款收人达2000  相似文献   

2.
<正> 四川地处西南,人口众多,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茧丝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四川蚕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素有“蚕丛古国”之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蚕丝业既是四川的一项传统产业,又是一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据统计,我省最高年份发种900万张,产茧380万担,蚕茧总量排在全国首位。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经  相似文献   

3.
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中,科学技术是推动蚕业发展的核心,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支撑和推动作用,还在于是否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看,蚕业生产技术路线选择应遵循资源状况和规划布局决定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既要针对蚕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又要考虑重庆市的农业人多地少、劳动力外出转移严重的现状。只有充分实现蚕业资源与合理地规划布局相结合,才能发挥蚕业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不断发展。1重庆蚕业发展的现状重庆蚕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994年就达到发种250万张,产茧5.1万t,蚕农茧款收入6.2亿元。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经过13年的发展,虽然启动了多项蚕业发展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但生产规模不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出现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7年发种仅89.8万张,产茧2.818万t,蚕农茧款收入4.1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落到了第九位。为了使重庆蚕业从徘徊中走出困境,总结重庆蚕...  相似文献   

4.
栽桑养蚕,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种养业,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在江苏,苏中、苏北的广大农民仍然沿袭着古老的行业,承载着富家立业之任,构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但蚕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存在着区域规模差异大、茧农收入差距大、提升空间难度大的“三大”现象,威胁蚕业生产安全、制约蚕业发展、影响蚕农增收的因素依然很多。其中以家蚕蚕病暴发、中毒不结茧、茧价猛跌尤甚,影响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作为苏北蚕业的工作者,历经潮起潮落,深知发展蚕业难、发展高效规模蚕业更难。要让古老的蚕业青春永驻,成为朝阳产业,成为蚕…  相似文献   

5.
杜英武 《蚕学通讯》2007,27(1):47-49
1重庆蚕业的现状重庆养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在发展农村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我市发种250万张,产茧51000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6.2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自从1995年受国际茧丝绸市场疲软和国内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蚕业生产逐渐萎缩。经过13年的发展,我市蚕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2006年发种87万张,产茧26000t,蚕农茧款收入4.6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一直落到了第…  相似文献   

6.
杜英武 《蚕学通讯》2007,27(1):47-49
1 重庆蚕业的现状 重庆养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在发展农村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我市发种250万张,产茧51 000 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6.2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南部县已经建立工商注册的蚕业合作社96家,具有收烘资格的蚕业合作社13家,带动全县发种15万张,产茧6000t,茧款收入2.2亿元,综合收入突破3亿元。南部县在先锋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兴盛蚕业合作社、中心蚕业合作社等带动下,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发展之路。他们的主要做法是:1重视宣传发动每年春季,先锋、中心、兴盛蚕业合作社同党政干部一道逐乡召开春蚕生产专题大会和蚕农  相似文献   

8.
柞茧多渠道经营促进柞蚕业稳步发展朱林森(河南省南召县蚕业局)柞蚕生产长期以来是我县的一项重要产业,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966年曾达到9.3万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产茧量也一直稳定在5.5万担以上,1989年产茧7.4万担。事实上历年柞茧产量都占全省的...  相似文献   

9.
蚕业生产是指围绕蚕、丝生产的相关产业的统称,包括栽桑、养蚕、制种、制丝及以蚕业为基础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我国是一个蚕业生产大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蚕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盒种产茧率、单位面积产茧量、出丝率等的显著提高,这一切都离不开蚕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10.
张正毅 《北方蚕业》2001,22(1):35-37
2000年以前,在1978~1999年石泉蚕业大发展的二十余年里,蚕业经营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归属林特部门;鲜茧收购、烘干由供销社、外贸、乡企、农口、个体经营;缫丝、织绸、印染等属于工业部门;丝绸出口、内外销由外贸部门经营。这种政府统管,多家分段经营的体制,是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的必然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石泉蚕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桑园面积、发种、产茧、茧值分别由1978年的466.7公顷、0.56万张、7.19万kg、48.72万元发展到1995年4666.7公顷、7.5万张、产茧100万kg、茧值2800万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建起了5400绪,年产生丝135t的石泉县缫丝厂,年生产蚕种15万张的石泉县蚕种厂,并建起了丝织厂,付产品加工厂,丝织壁毯厂。形成了生产、加工、经营完备的蚕业体系,为石泉蚕业大发展及壮大石泉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蚕业新体制的诞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一直沿用的旧体制难以适应蚕业发展需求。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相互制约的体制成为石泉蚕业发展的内障;蚕业系统各环节利润分配严重不合理是导致蚕业基础——蚕桑不稳的根本原因;蚕茧质量一直是牵制行业经济效益,制约石泉蚕业发展的潜在隐患。矛盾迭出、问题重重的蚕业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蚕业发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1.
1999年底,我区桑园累计达4800公顷,约4000多万株,其中,田埂桑占总数的87%,成片桑园占总数的13%,发种2.7万张,产茧70万公斤.由于桑园立地条件差,科管水平低,平均1/15公顷桑养蚕不到0.5张,产茧10多公斤,产值仅140元左右,蚕桑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严重挫伤了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提高田埂桑的产叶量,提高单位面积桑产值,对发展"两高一优"蚕业,迎接南蚕北移及我区蚕桑生产新高潮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王伦亚 《蚕学通讯》2005,25(2):58-60
蚕桑生产是我县实施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的优势项目,是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栽桑养蚕在我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曾为开县创造过辉煌业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目前,国际丝绸行情攀升,我县蚕桑生产形势很好,原料茧供不应求,蚕茧收购价格涨幅较大,2004年农民茧款收入366.43万元,年增长42.41%.面对机遇,如何把我县蚕桑生产盘活盘强壮大,重铸开县蚕业雄风,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是我们每一位从事蚕业和农村经济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四川蚕业概况四川蚕业源远流长,自古有“蚕丛开国”之说,据考证有四千多年历史。兴盛时期,产量最高年—1925年产茧达71万余担。川丝出口曾达二万多公担。价值1900多万银元。占当时四川外贸总位三分之一强。但历经战乱和经济摧残、压榨,蚕业日趋衰败。1949年全省仅产茧9.8万担,仅为历史上最高年产量14%。解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引和经济扶持下,四川蚕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发展。1974年产茧  相似文献   

14.
周安莲 《蚕学通讯》2002,22(2):57-58,61
四川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蚕区之一。通过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 ,结束了产茧量长期以来在 2 0~ 4 0万担间徘徊的局面 ,1 978年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产茧 1 0 4 .4万担 ) ,占全国第一位。 1 980年产茧1 84万担 ,远远超出日本的产茧量。 1 991年产茧量达 30 7万担 ,至 1 995年产茧量近 4 0 0万担 ,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创下了辉煌 ,为人民增收 ,国家创汇和四川经济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近几年来丝绸行业的几起几落 ,蚕业生产跌入低谷 ,到 1 999年 ,全省发种仅 2 90余万张 ,产茧1 4 0万担 ,比历史高峰…  相似文献   

15.
蚕业生产和蚕茧、丝绸加工业是重庆市农村和城镇传统的支柱产业,茧丝绸及丝绸成品出口又是我市出口的拳头商品.全市约有151万户农民栽桑养蚕,1994年茧款收入达到3.1亿元以上,在副业中仅次于生猪占第2位;蚕茧丝绸等出口创汇1.3亿美元,在单项出口商品中名列榜首,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l/6.我市蚕业与蚕丝业生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迅速,1949年产茧仅1.45万担,到1989年增长到50.8万担,增长35倍多.最高年产茧  相似文献   

16.
周学珍 《蚕学通讯》2003,23(4):58-60
1 我县蚕业现状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为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初步统计 ,自 1 983年组建县丝绸公司至今 ,全县累计养蚕 83.74万张 ,收茧1 6 2 7.89万kg ,蚕农收入茧款 1 3587.89万元。 1 995年是 2 0世纪蚕桑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 ,养蚕 7.6 6万张 ,产茧 1 4 5万kg ,农民茧款收入 1 336万元。但近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逐渐萎缩 ,2 0 0 2年发种 2 .3万张 ,产茧 6 0万kg ,蚕农茧款收入 6 0 0万元 ,分别是最高年景的 30 %、4 1 .3%、4 5% ,蚕业的发展步入困境。1 .1 产业模式落后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 ,说明…  相似文献   

17.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蚕茧及其制成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蜀缎苏绣杭绸闻名九洲欣誉世界,换回国家需要的外汇。解放以来四川的蚕业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制定了有利于蚕桑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使得我省产茧突飞猛进,从1986年起,全省每年新栽桑7—8亿株,蚕茧以9.1%的速度增长,1989年产茧252.6万担,1990年产茧268万担,形成了“世界丝绸在中国,中国丝绸原料在四川”的局面。但我省蚕业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两低一差”,单产低,  相似文献   

18.
黎军 《中国蚕业》2006,27(4):68-70
蚕业生产在垫江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基础,是蚕区农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和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在县内已建成的粮食、生猪、蚕桑、果品、蔬菜、药材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中,蚕桑所占份额和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垫江是蚕桑产业适宜区,国家商务部实质性启动“东桑西移”工程,重点在西部建设200个国家级的蚕桑基地。面对目前蚕桑产业困境和诸多的发展机遇,如何重振垫江蚕业辉煌是摆在垫江人士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1垫江蚕业历史回顾垫江县1964年育苗栽桑,1965年养蚕产茧,1966年设茧站,1968年建蚕种场,1974年蚕茧产量突破500t,1985年超过…  相似文献   

19.
具有2700余年悠久历史的安康蚕业,由于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到建国初,保留桑园面积仅733公顷,年产茧20.76万kg.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安康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到"九五”末 ,全区蚕业已形成农工贸、产供销、技科教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年蚕桑丝绸总产值达 5亿元以上,成为关乎全区经济全局的主导产业.面对21世纪和中国即将加入WTO新形势给安康蚕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总结安康蚕业发展历史,对加快安康蚕业持续、快速、高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1 建国五十年安康蚕业发展的回顾 1.1 发展概况 建国五十年来,安康蚕业总体上讲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1蚕品种是蚕丝业重要的物质基础优质高产的家蚕新品种是整个蚕丝业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手段,是实现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湖州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早在4700多年前,勤劳的湖州人民就已经开始栽桑养蚕。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州市蚕桑生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88年全市2.2万hm2桑园平均667m2桑产茧105kg,成为全国第1个667m2产茧超100kg的市。90年代初更是进入了蚕业生产的黄金时期。1992年全市饲养蚕种110.3万张,总产茧达40981t,平均667m2产茧125kg,蚕茧总产值达3703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2%,丝绸工业总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