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再生稻产量性状特征及其与收获前的发苗力、根系活力间的关系。[方法]以18个近年通过审定的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再生稻高产栽培条件下,分析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研究其与发苗力和根系活力的关系。[结果]高有效穗数(X1)和高结实率(X4)是高产再生稻组合的重要特征;头季稻收割后第5日再生芽出鞘数是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子;头季稻收割后第5日再生芽出鞘数和再生稻发苗力与再生稻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和0.76**,但发苗力决定有效穗数;头季稻成熟期单茎伤流量与再生稻着粒数、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0*和0.48*,与平均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3**。[结论]提高再生稻发苗力和提高头季稻成熟期根系活力将是试验所在生态区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期喷施赤霉素对再生稻芽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赤霉素在头季稻齐穗后、头季稻收割后各个不同时期喷施和在再生稻始穗期不同时段喷施,研究其促芽促苗及增产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赤霉素都有一定的促芽促苗效果和增产效果。以头季稻齐穗后30 d喷施、头季稻割后5 d喷施和再生苗抽穗10%~50%时喷施的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因素综合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再生稻产量水平的最优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L_9(3~4)正交设计原理,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留桩高度、不同促芽肥施用量3个因素对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及年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头季、再生季还是年产量,品种、留桩高度和促芽肥施用量三因素的最优组合为两优616、留桩高度为10cm、促芽肥为140kg·hm-2,可获得高产;对再生稻年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品种对产量起最主要的作用;对头季稻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最主要的影响是品种;在再生季,对有效穗和穗粒数的影响程度顺序为品种留桩高度促芽肥,而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程度为品种促芽肥留桩高度。综合来看,在本试验范围内,品种两优616、留桩高度10cm、促芽肥140kg·hm-2的组合有利于再生稻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头季稻收割前施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材料,进行了头季稻收割前不同时期施用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头季稻收割前8~12 d施促芽肥(尿素,225 kg/ha)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收割前12 d施用促芽肥出苗最快,生育期长(69 d),有效穗数300.9万穗/ha、每穗总粒数84.13粒、每穗实粒数71.83粒、结实率85.38%和产量5208.89 kg/ha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一季中晚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8年5~10月以黄华占为试材,在博罗县麻陂镇乾兴农场进行了一季中晚稻-再生稻的不同施氮水平(再生稻每667m2促芽肥设纯N 0、5、7、和9 kg)与留桩高度(离地面20、30、40 cm)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再生稻促芽肥对头季稻(一季中晚稻)和再生稻的穗粒结构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留桩高度40 cm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原因是其较高节位(第3、4节)的穗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泸优明占作机收再生稻产量与构成因子间的关联,对其产量与构成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头季稻产量构成主要因子与产量之间均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穗粒数对产量影响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再生季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之间也均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头季稻和再生季在栽培措施上要确保足够有效穗,适度增穗粒,提高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传统的水稻双季种植为早季直播 + 晚季再生新型种植模式,通过应用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 2 项关键技术,拟解决再生稻穗数少、穗形小导致产量低的问题,实现产量与生产效益的提高。【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一次性施肥对水稻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早季直播稻一次性施肥与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对两季水稻产量、再生稻发育以及整体效益的影响。【结果】一次性施肥的水稻分蘖早、分蘖数略高于分次施肥,增加了水稻成穗数,且有利于培育水稻庞大根系。一次性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比等养分的分次施肥处理依次增产 3.7%、8.7% 和 31.3%,说明一次性施肥方式增产显著。一次性施用 600、750 kg/hm2 控释肥处理并结合喷施两种促根促蘖液肥,水稻穗数、穗粒数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促穗增加穗粒数的效果,且促根促蘖液肥Ⅰ效果较好。3 种施肥量结合配施促根促蘖液肥处理的年效益均显著高于双季稻常规种植,其中,750、900 kg/hm2 控释肥处理结合促根促蘖液肥年效益分别提高6 859、8 291 元 /hm2。【结论】一次性施肥技术具有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促根促蘖液肥Ⅰ可有效增加水稻分蘖,双季稻早季直播稻采用一次性施肥技术、再生稻喷施促根促蘖液肥效益比常规种植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天优3301再生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天优3301再生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及其调控途径,2007、2008年在福建省尤溪县设置分期播栽试验,调查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天优3301从头季播种至再生季抽穗的积温为4000℃;早播早栽田头季显著延长营养生长期,结实期与光温高值期重合,再生季在安全齐穗期前抽穗,有利于建成多穗大穗、高结实率的群体;早播早栽田决定产量的主要构成因素是穗数和每穗粒数,二者对产量提升的贡献率合占95%以上,其中头季以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最高,再生季以穗数对增产的贡献率最高;迟栽迟播田头季结实期寡照,再生季花期和结实期遇冷害频繁,最终结实率低限制了高产。天优3301作再生稻栽培,宜早播早栽、适当密植;头季高产须在形成足额穗数基础上,主攻大穗;再生季高产的关键是促进腋芽萌发,形成比头季多70%~100%的穗数。  相似文献   

9.
轻简栽培再生稻的产量形成及关键筛选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析再生稻产量与植株性状间的关系,为适宜轻简栽培再生稻品种的选育和筛选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再生稻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以5个重穗型强再生力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轻简栽培方式,设置3个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考查农艺及穗部性状,测定并计算SPAD值衰减指数、再生芽出鞘率、热能利用率和日产量。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再生稻产量构成与形成特点,解析性状指标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进而确定再生力关键因子。【结果】轻简栽培方式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受千粒质量、结实率和颖花量间接作用的累加效应,对产量贡献最大,因而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株高、结实率、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63,0.54,0.65,说明筛选和选育再生力强、植株高度适宜、生产量大的高结实重穗型杂交稻品种是保障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前提。SPAD值衰减指数与再生稻产量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82,其偏相关系数也达极显著水平,可作为衡量再生稻品种产量高低的关键指标。1周、2周再生芽出鞘率与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和0.83,决定系数均达68%以上,是决定再生力的关键因子。日产量和热能利用率由两季总产间接计算而来,与再生稻产量间相关性极显著,可作为再生稻品种筛选的关键指标。所建产量模拟模型对再生稻产量的预测精度均达85%以上。【结论】轻简栽培方式下再生稻的增产因素是有效穗数,促进腋芽的萌发成苗是再生稻高产增产的关键。不同时期鉴定再生力的关键筛选指标分别为前期头季稻的SPAD值衰减指数、中期再生稻的再生芽出鞘率,以及收获后期的日产量和热量利用率,所建产量模型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隆两优华占高产高效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2016年在湖南永州对隆两优华占再生稻进行了喷施"九二○"、增施促芽肥、机收时稻田土壤水分含量、留桩高度对比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隆两优华占两季总产量最高,生育期适中,再生力强,抗逆性较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再生稻品种;蓄留再生稻在前季稻齐穗后约15 d和再生稻破口期喷施"九二○"可明显提高产量;在肥力上等的田块增施促芽肥尿素10~12.5 kg/667m~2,在肥力中等和差的田块增施促芽肥尿素15 kg/667m~2,可显著提高再生稻产量;头季稻机械收割蓄留的再生稻产量低于人工收割蓄留的;蓄留再生稻以头季稻始穗后约18 d排水晒田再机械收割最适宜;机械收割留桩高度以25~3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四川成都地区应用较多的超级稻品种和非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连续 3 年(2006~2008 年)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关系密切,对于不同的品种类型,4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在10.5~11.25 t/hm2的产量目标下,通过中小苗三角形条栽模式研究结果显示超级稻的产量与穗数、千粒重关系密切,同时,与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非超级稻品种的产量与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负相关关系,且与穗数、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为合理制订高产栽培措施、充分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实现水稻大面积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发展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提高稻田产出效益的一条重要途经。根据已报道资料,结合笔者20余年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包括:(1)头季稻中上部节的再生穗抽穗期比下部抽穗早、着生叶片数少、出叶速度快、生育期短、穗子小、成穗率和结实率较高。头季稻抽穗后光合物质主要供给穗部籽粒灌浆结实,分配给再生芽生长利用的光合物质极少,是齐穗后大量再生芽开始死亡的机理所在;改善头季稻抽穗期间植株行间的光照条件对再生芽生长的促进作用,必须在一定光合物质供给基础上才能显现。头季稻齐穗后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较大,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对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杂交组合间再生力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稻品种再生力可分为4级,头季稻及再生稻两季高产品种的库源特征:穗粒数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有效穗232.12-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3)促芽肥提高再生力的作用,是通过施氮延缓了头季稻生长后期绿叶衰老速度,提高母茎叶片全氮含量及其净光合速率,增加叶片当时的光合产物向头季稻穗部输入比例,减少先期贮藏于母茎鞘中光合产物向穗部输入量,相对地提高了母茎鞘干物重而增强再生力。促芽肥对再生稻的作用效果在品种间的表现不尽相同,头季稻穗粒数较多的大穗型品种要提早施用促芽肥并增加施用量,才能获得较高的再生稻产量。利用杂交中稻齐穗期剑叶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可预测再生稻促芽肥高效施用量;通过防治纹枯病保护头季稻基部叶片和适度烤田提高根系活力,是再生稻高产的重要保证;头季稻收获期的成熟度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以头季稻完熟期再生芽开始破鞘现青时收割头季稻为宜,留桩高度以保留倒2节并高出5-7 cm处割苗即可。(4)针对目前再生稻生产上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即再生稻开花期的低温危害、再生稻大面积产量不平衡和机械收获头季稻对再生稻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途经。(5)提出再生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生态与农艺措施对头季稻后期冠层性状与再生芽生长的多因素互作机制”、“头季稻收割后再生芽停滞于母茎鞘中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提高再生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和“适应机械插秧与机械收割的杂交水稻-再生稻配套技术”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各生育期非充分灌溉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设计13个水稻非充分灌溉处理,于2005~2008年在天长二峰试验站进行坑测试验。[结果]水稻分蘖期水分亏缺主要推迟生育进程,影响分蘖数,导致成穗数不足而减产;水稻拔节期水分亏缺主要抑制植株株高,影响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严重;抽穗期水分亏缺主要降低了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严重;乳熟期水分亏缺主要影响水稻千粒重,最终导致减产。[结论]揭示了水稻不同生长阶段水分亏缺的生理机制和减产机理,为水稻在受到一定的水分胁迫而实现节水的同时,也能取得最佳产量和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再生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明影响再生力的主作关键植株性状,为杂交水稻及其再生稻的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植株性状与再生力关系及主作和再生总体高产组合的穗粒结构。【结果】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4个性状是代表品种再生力的关键因子,增加有效穗是进一步提高再生稻产量的重要途径;穗粒数、叶颖花比、叶粒数比、叶粒重比、LAI衰减指数和SPAD值衰减指数分别与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仅有头季稻齐穗期至成熟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对活芽率、发苗力、再生稻有效穗和产量的偏相关均达显著以上水平;同一个组合同时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均分别达到最高产量的可能性小,两季总产同时满足理论产量达11.5 t?hm-2和产量潜力达14 t?hm-2的高产组合的主作群体主要特征最佳取值范围:穗粒数为160~190粒,叶粒重比0.0737~0.0827 cm2?mg-1、SPAD值衰减指数0.4029~0.5409、有效穗232.12万~249.40万/hm2、结实率81.54%~85.74%、千粒重28.58~30.07 g、单穗重4.13~4.43 g。【结论】再生稻进一步高产的主攻目标是增加有效穗,头季稻齐穗到成熟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可作为鉴定再生力的新指标,中等偏大穗品种是中稻-再生稻总体高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潘宗东  张金明  杨桂兰  宋一江  石细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14-12815,12819
[目的]研究12个优质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在黔东南冷凉山区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方法]12个品种分别为临籼22、凉籼3号、德双4号、香稻82、香米德优8号、临籼22、中籼2503、中香1号、鉴真2号、昌米016、鄂中5号、滇屯502(CK)。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每小区从第2行的第2株开始收取10个单株进行考种,考种项目包括株高、穗长、有效穗、总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产量。[结果]实粒数与实际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3 1,有效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与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55 4、0.548 9、0.355 2;而千粒重和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79 0、-0.555 8。对实际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的是有效穗,通径系数为1.470 1,其次是总粒数(0.643 3)、千粒重(0.627 4)、实粒数(0.492 6)、结实率(0.208 4)。[结论]黔东南冷凉山区在选择品种和推广中要以株高适中、大穗粒多、分蘖适中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供氮处理对杂交稻产量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供试的20个杂交稻品种产量性状及产量在低供氮处理下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有效穗数与实粒数、着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实粒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着粒数结实率。[结论]以有效穗数、实粒数为主攻对象可提高杂交稻的理论产量,为水稻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桂中双季稻区水稻氮肥施用效应,为当地水稻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了不同控释氮肥用量对该地区早稻生长性状、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施氮对桂中稻区早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能明显地改善水稻的产量结构,与不施氮(N0)相比,两年早稻施氮处理的株高与有效穗数分别平均提高16.07%与28.76%,与每穗总粒数与结实率分别平均提高12.54%与1.34%,产量平均提高41.26%,当氮肥施用量〉330kg/ha时,水稻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桂中稻区早稻施氮165~330kg/ha,既能确保水稻高产,又能保证肥料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是桂中地区早稻比较合理的施肥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杂交稻旱种最佳的栽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旱育秧覆膜移栽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从3月30日推后到4月20日,杂交稻旱种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从155 d缩短到148 d;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为:结实率>实粒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要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正效应顺序为: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成穗率,直接通径负效应顺序为:株高>穗粒数。杂交稻旱种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穗长来增加产量,同时要控制株高。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播期>施氮量>密度,旱育秧覆膜旱移栽杂交稻最优高产栽培组合为:3月30日播种、每公倾90万基本苗和施用纯N 90 kg作分蘖肥。  相似文献   

19.
李玉嵩  张根  陶诗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386-1387,1466
[目的]探究多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对栽培密度的反应差异性。[方法]以四川盆地10个宜栽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在4种栽植密度下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栽植密度对供试杂交稻单株有效穗数影响最为明显,与其每穗着粒数、实粒数和穗粒重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很小。[结论]不同基因型品种单株穗数及穗部经济性状对栽植密度的反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