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6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红梧山现代枸杞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区以2年生的"宁杞7号"(Lycium barbarumL.)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探讨蚯蚓发酵液不同施用量(150、300、450 kg·hm~(-2))对枸杞植株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F_v/F_m、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蚯蚓发酵液新稍生长速率提高23.73%~52.41%,叶面积增加5.28%~42.03%,叶绿素含量增加可达88.88%,净光合速率提高9.83%以上、F_v/F_m提高18.49%;促进多糖、甜菜碱、黄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峰值分别达到7.54%、0.22%、16.71 mg·g~(-1)、16.11 mg·g~(-1);产量、百粒重增幅分别为9.41%~34.07%、19.48%~28.12%。各指标随蚯蚓发酵液施用量增加基本呈先增后降趋势,峰值出现在300 kg·hm~(-2)处理。说明蚯蚓发酵液施用量300 kg·hm~(-2)效果最佳,能促进枸杞营养生长,改善药品品质,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生长良好的5a生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56株·hm~(-2)和1667株·hm~(-2)两种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配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不同林分密度巨桉单株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树叶树干大枝或小枝果实树皮;2从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在树干的分配来看,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P、K、Mg和Ca变化趋势相同,基本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增加,有机C在556株·hm~(-2)样地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1667株·hm~(-2)样地则是逐渐减小,N在556株·hm~(-2)样地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1667株·hm~(-2)样地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3从两种密度巨桉生物量的分配看,生物量分配为树干树皮或大枝小枝叶果实;4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均表现一致规律,均为Ca最多,分别为601.78 kg·hm~(-2)和1204.43kg·hm~(-2),其次为N、K、Mg和P积累最低。  相似文献   

3.
库布齐沙漠中段典型人工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库布齐沙漠中段沙柳、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小叶杨等4种典型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标准木(丛)法和直接收获法对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计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整体、地上部分)两项指标排序一致:小叶杨(49 236.00kg·hm~(-2)、39 156.04kg·hm~(-2))柠条锦鸡儿(26 225.70kg·hm~(-2)、18 473.20kg·hm~(-2))沙柳(24 589.50kg·hm~(-2)、16 822.60kg·hm~(-2))中间锦鸡儿(15 513.80kg·hm~(-2)、10 927.78kg·hm~(-2));地下部分生物量指标为:小叶杨(10 079.96kg·hm~(-2))沙柳(7 766.90kg·hm~(-2))柠条锦鸡儿(7 752.50kg·hm~(-2))中间锦鸡儿(4 585.97kg·hm~(-2));林分净生产力(全部、地上部分)两项指标排序一致:沙柳(4 141.21kg·hm~(-2)·a-1、3 364.52kg·hm~(-2)·a-1)中间锦鸡儿(2 491.29kg·hm~(-2)·a-1、2 185.56kg·hm~(-2)·a-1)柠条锦鸡儿(2 105.74kg·hm~(-2)·a-1、1 847.32kg·hm~(-2)·a-1)小叶杨(1 758.43kg·hm~(-2)·a-1、1398.43kg·hm~(-2)·a-1);地下部分净生产力:沙柳(776.69kg·hm~(-2)·a-1)小叶杨(360.00kg·hm~(-2)·a-1)中间锦鸡儿(305.73kg·hm~(-2)·a-1)柠条锦鸡儿(258.42kg·hm~(-2)·a-1)。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量对黄连早期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完全试验设计施肥方案,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黄连早期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磷钾肥施肥量对黄连早期高生长影响不大,但可促使新叶片提前20多天萌出,并对黄连叶片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当施肥量小于22.5 kg·0.066 hm~(-2)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叶数量成上升趋势,当施肥量为22.5 kg·0.067 hm~(-2)时,新生叶片达最大为7.52片,当施肥量大于22.5 kg·0.067 hm~(-2)时,新生叶片开始减少。对黄连地下部分的影响为当施肥量小于15 kg·0.067 hm~(-2)时,根茎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变长,由1.26 cm长至1.44 cm,施肥15 kg·0.067 hm~(-2)时达最长为1.44 cm,较对照组(1.26 cm)高出14.29%;当施肥量大于15 kg·0.067 hm~(-2)时,根茎长反而变短,当施肥量大于22.5 kg·0.067 hm~(-2)时,根茎长度较对照组短;施肥对根茎的重量有显著影响,尤其当施肥量为22.5 kg·0.067 hm~(-2)时,根茎的重量达最大为1.5 g,较对照组(0.82 g)高出172.92%,黄连产量达最大。  相似文献   

5.
高节竹地上器官氮、磷、钾含量及积累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8月,对浙江省桐庐县人工种植的1~5 a的高节竹纯林采用全收获法测定不同年龄段的高节竹地上部生物量,并测定高节竹的叶、枝、秆的氮、磷、钾含量。结果表明,高节竹地上部分器官中氮、磷、钾含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叶枝秆,叶、枝、秆中氮平均含量为20.48、7.48、3.62 g·kg~(-1),磷平均含量为0.87、0.63、0.48 g·kg~(-1),钾平均含量为13.02、6.00、4.85 g·kg~(-1)。高节竹地上部各器官氮、磷、钾积累总量为294.90 kg·hm~(-2),大小顺序为:秆(142.16 kg·hm~(-2))叶(93.51 kg·hm~(-2))枝(59.23 kg·hm~(-2));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大小为:氮(141.97 kg·hm~(-2))钾(140.06kg·hm~(-2))磷(12.88 kg·hm~(-2))。氮素在叶、秆中分配率均为39.2%,磷、钾在秆中的分配率则分别为60.1%、56.2%。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青冈栎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规律,为青冈栎人工林经营管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随机设置5个面积为400 m~2(20 m×20 m)的标准地进行生物量调查,并在每个标准地内各选取6株不同径级的平均木伐倒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1)青冈栎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范围分别在0.15~0.45 m、0.09~0.56 cm和0.000 4~0.01 m~3之间。(2)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连年生长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2 a、15 a和40 a,高峰值分别为0.45 m、0.56 cm和0.010 0 m~3·a~(-1)。(3)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相交于50 a,林分达到数量成熟,可以确定为主伐年龄。(4)50年生青冈栎人工林单株总生物量高达936.22 kg·株~(-1),各组分生物量排布从大到小依次为:树干(426.95 kg)大枝(201.44 kg)根蔸(134.19 kg)树皮(41.23 kg)小枝(36.83 kg)叶(35.02 kg)粗根(32.40 kg)枯枝(15.71 kg)中根(9.69 kg)细根(2.76 kg)。(5)青冈栎人工林乔木层的总生物量为595.11 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8.33%,其中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分别为481.32 t·hm~(-2)和113.80 t·hm~(-2),占乔木层比重为80.88%和19.12%。(6)50年生青冈栎林分的总生产力为18.57 t·hm~(-2)a~(-1),3个植被层生产力大小为:乔木层(15.91 t·hm~(-2)a~(-1))灌木层(1.85 t·hm~(-2)a~(-1))草本层(0.82 t·hm~(-2)a~(-1));分别占总生产力的85.65%、9.94%、4.41%。青冈栎人工林主伐年龄为50 a。合理调整密度、科学间伐和改善林下环境是促进青冈栎人工林健康生长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2016年,通过样地调查与解析木分析,对莲都林场1979年引种的日本扁柏Chamaecyparis obtusa、日本花柏C.pisifera和日本香柏Thuja standishii的生长特征及其地上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柏树胸径速生期在10~15年生期间,树高速生期在5~10年生时,单株材积年生长自30年生后趋于平稳;日本扁柏、日本花柏和日本香柏单株地上生物量分别为89.56 kg,62.57 kg和68.78 kg,其林分地上生物量分别为159.86 t·hm~(-2),138.91t·hm~(-2)和212.74 t·hm~(-2)。  相似文献   

8.
以黑果枸杞‘黑杞1号’和宁夏枸杞‘宁杞7号’的1年生幼苗为试材,用NaCl和Na_2CO_3溶液进行处理,研究盐胁迫条件下,枸杞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枸杞在NaCl和Na_2CO_3胁迫下,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不同盐不同品种间幼苗生长、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存在差异。生长特性方面,盐胁迫主要影响株高和基径;在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盐胁迫主要影响的参数有P_n、G_s、C_i、T_r、Ф_(PSⅡ)、F_o、F_m、F_v/F_m、C_(qP)、C_(qN)、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其中,P_n、G_s、C_i、F_o、C_(qP)、Ф_(PSⅡ)和总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T_r、F_m、F_v/F_m、C_(qN)、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NaCl胁迫后,‘黑杞1号’和‘宁杞7号’幼苗的生长量、光合速率分别在1.3 mol·L~(-1)和1.2 mol·L~(-1)时达到最高值,在1.5 mol·L~(-1)时,达到耐盐极限值;Na_2CO_3胁迫后,‘黑杞1号’和‘宁杞7号’幼苗的生长量、光合速率在0.1 mol·L~(-1)时达到最高值,分别在0.4 mol·L~(-1)和0.5 mol·L~(-1)达到耐盐极限值。所以,‘黑杞1号’耐盐能力强于‘宁杞7号’,且Na_2CO_3对枸杞幼苗影响显著大于NaCl。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杏林地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台地和26°坡地杏林地连续3年的降雨、冠层截留、地表径流、土壤水分和生物量的定位观测结果,研究分析陕北黄土区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补给、土壤水分补给与生物量、土壤水分消耗与生物量的关系.提出台地土壤水分可承载的杏树生物量为3 728 kg·hm~(-2),坡地为2 423 kg·hm~(-2),台地杏林地适宜的果实产量为4 714 kg·hm~(-2),坡地杏林地适宜的产量为3 064 kg·hm~(-2).建议综合应用水保工程、修剪、保墒、花果控制、生长激素等措施,平衡利用雨水资源,实现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防治落叶松球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治落叶松球蚜对红皮云杉的危害,利用2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以有效成分600 g·hm~(-2)、750 g·hm~(-2)、900 g·hm~(-2)、1 200 g·hm~(-2)剂量地下实施,其防治效果比较明显,在61. 11%~94. 44%,红皮云杉苗木生长安全。建议使用吡虫啉有效成分600 g·hm~(-2)用于生产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滴灌施肥下的毛白杨提供合理的氮(N)肥管理建议。【方法】以毛白杨(无性系B301)速生纸浆林(林龄3~5年)为研究对象,于2010—2012年研究施N量和施N频率对毛白杨生物量积累和N吸收的影响。试验设置为施N量115(N_(115)),230(N_(230))和345(N_(345))kg·hm~(-2)a~(-1)和施N频率[每年分4次施入(F4)和2次施入(F2)]所组成的6个滴灌施肥处理和1个只灌溉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试验期间,对林木生长、生物量积累、N吸收量和土壤养分进行测定。【结果】自然条件下,3~5年生毛白杨林地土壤的表观矿化N量为23~42 kg·hm~(-2)a~(-1),CK林分N吸收量约为60 kg·hm~(-2)a~(-1),土壤供N量难以满足高产林分的N吸收量。滴灌施肥能明显促进毛白杨生长,其中,以施N量为115 kg·hm~(-2)a~(-1)、生长季内分4次施入处理(N_(115)F_4)最具生长优势,其2011和2012年林分总生物量分别达到33.9和45.5 t·hm~(-2),较CK分别显著提高42%和49%(P0.05)。不同施N量水平对总生物量影响显著,2011年,N115处理总生物量显著大于N_(230)和N_(345)处理(P0.05);2012年,N_(115)显著大于N_(345)处理(P0.05),略大于N230处理(P0.05)。施N频率对生物量未产生明显影响,但较高的施N频率(F_4)能提高林木年均N吸收量(P0.05)。用二次回归方程拟合林分总生物量与施N量之间的关系,方程拟合效果较好(P0.01,R2=0.482),由方程计算出最佳施N量为192 kg·hm~(-2)a~(-1),其90%置信区间为148~236 kg·hm~(-2)a~(-1)。【结论】滴灌施肥下,毛白杨人工林常规施N量(N345)并没有带来产量的增益效应,采用滴灌施肥技术能够比常规施肥技术减少肥料用量。施肥频率虽对产量没有影响,但采用较高的施N频率可提高林分的N吸收量,减少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3~5年生毛白杨人工林进行滴灌施N肥时,建议施N量为192 kg·hm~(-2)a~(-1),每年分4次施入土壤。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30年生的红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法、树干解析法分析其生长过程、生物量及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红椿在桂北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30年生平均胸径(去皮)、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达到31.4 cm、25.2 m、0.3997 m3,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均以前8 a最快,树高平均生长量在0.8~1.6 m·a-1范围,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在1.367 cm左右;材积生长在26 a时达到最大生长速率,随后持续下降;拟合出最优回归模型,红椿人工林树高、胸径与林龄的最优回归模型为苏马克模型,R2值分别为0.9890、0.9929,材积的最优模型是坎派兹方程,拟合相关系数高达0.9846;30年生红椿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390.28 t·hm~(-2),其中生物量大小为:乔木层(380.62 t·hm~(-2))灌木层(5.42t·hm~(-2))凋落物层(3.02 t·hm~(-2))草本层(1.22 t·hm~(-2)),分别占97.52%、1.38%、0.77%、0.31%,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21.605 t·hm~(-2)·a-1,不同器官净生产力大小次序为:树叶树干树根树枝树皮。  相似文献   

13.
以广西国有高峰林场48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单株生物量为81.61~576.12 kg;总生物量为281.79 t/hm~2,其中乔木层、林下层分别为268.71和13.08 t/hm~2,占比分别为95.36%和4.64%;乔木层生产力为7.77 t·hm~(-2)·a~(-1),占林分总生产力(7.89 t·hm~(-2)·a~(-1))的98.48%。  相似文献   

14.
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初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造林密度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规律,为米老排人工林定向培育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浮市造林后6年生米老排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7、2 500株·hm~(-2))林分平均树高、优势木高、胸径、保留率和枝下高等生长指标进行连续4年调查。[结果]表明: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米老排林分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保留率、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显著减小,而枝下高、林分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显著增加。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造林密度对林分高生长的影响比较小。造林后第6年,密度1 667株·hm~(-2)林分的平均树高最大(11.4 m),优势木高以密度1 111株·hm~(-2)林分的最大(13.3m),树高连年生长量以密度625株·hm~(-2)林分的最大(1.5 m·a~(-1));密度625株·hm~(-2)林分的平均胸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和材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14.3 cm、2.5 cm·a~(-1)、0.097 3 m~3和0.038 2 m~3·a~(-1),比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分别增加27.7%、81.0%、49.0%和82.4%;密度2 500株·hm~(-2)林分的枝下高、蓄积量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均最大,分别为6.0 m、149.4 m~3·hm~(-2)和44.8 m~3·hm~(-2)·a~(-1),分别是密度625株·hm~(-2)林分的2.61、2.52、1.95倍。[结论]分析了造林密度对米老排初期生长的影响,对米老排人工林的培育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亚热带人工米槠林分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以同年度、相似立地条件下的人促米槠林和杉木林为对照,从林分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和空间格局、净生产量、叶净同化率等方面,对17年生人工米槠林的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存密度875株·hm~(-2)的人工米槠林,平均胸径25.7 cm,平均树高14.5 m,单株立木材积0.3534 m3·株-1,林分立木材积309.225m3·hm~(-2),平均木生物量148.06 kg·株-1,年净生长量8.71 kg·株-1·a-1,叶对树干净同化率达115.55 g·m-2·a-1,树冠生长发育较完整,单木生长量、生物量均高于人促米槠林和杉木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以培育优质大径材为目的的人工米槠林现存密度875株·hm~(-2)是适宜的,有利于培育大径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光照对黑果枸杞果实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情况,从而为光诱导果实内有效活性成分的深层机理的进一步揭示和珍惜资源特异种质的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以柴达木盆地自然光照下人工种植的黑果枸杞为对照,在黑果枸杞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遮光处理,采集各个发育阶段遮光处理后的果实,对其果实内的花青素、枸杞多糖和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黑果枸杞果实相比,遮光条件下生长的黑果枸杞果实在其表型上有一定差异,果实内花青素和枸杞多糖的含量均显著降低;特别是在果实完全变为紫色并开始膨大时期,黑果枸杞果实内的花青素含量由5.02 mg·g-1降至0.50 mg·g-1,枸杞多糖含量由25.42 mg·g-1降至2.39 mg·g-1,但多酚含量差异并不显著。文中分析认为,光照可能是影响黑果枸杞果实内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一个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施肥对覆土栽培高节竹phyllostachys prominens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设置了4个施肥处理,对不同处理后竹笋的产量、外观形态、营养物质、呈味物质、氨基酸含量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中(4 800kg·hm~(-2))、高(7 200 kg·hm~(-2))施肥量条件下,覆土栽培高节竹笋外观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在中量施肥条件下,促进了高节竹笋可溶性糖的合成,抑制了木质素、单宁、总酸的积累,在高量施肥(7200kg·hm~(-2))条件下,高节竹笋的木质素、单宁、总酸含量升高,可溶性糖的积累受到抑制,竹笋的口感和营养品质下降;高节竹笋的氨基酸含量在低量施肥(2400kg·hm~(-2))处理下最高,苦味氨基酸占比显著低于对照(P0.05)。以上结果表明,中量施肥可以显著提高覆土栽培高节竹笋的产量和品质,而过量施肥则会导致高节竹笋品质下降,因此,综合经济成本、产量和营养品质指标,覆土栽培条件下高节竹林的适宜施肥量为4 800 kg·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外源激素提高杜仲短周期矮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杜仲胶产量的效果,筛选出合适的外源激素种类及其田间施用质量浓度,为杜仲胶资源林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以1年生栽植密度为66 666株·hm~(-2)的杜仲短周期密植矮林为对象,采用芸苔素内酯和赤霉素2种外源激素,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比较杜仲叶和皮内杜仲胶含量的变化,苗木生长特性以及叶、皮、茎秆等地上部分生物量指标,分析施用外源激素对杜仲胶产量产生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1)赤霉素显著促进苗高生长,但对其它指标的增效作用不明显。(2)经质量浓度为1 mg·L~(-1)和5 mg·L~(-1)的芸苔素内酯处理后,杜仲叶片内杜仲胶含量达到了4.74%、5.01%,分别是对照的3.21和3.04倍;苗高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26%和16.09%;平均单株叶片数分别均比对照多8片;单株叶片质量分别是对照的2.21和2.25倍;单株树皮质量分别是对照的1.97和2.05倍;叶片生物量为2 993.54和3 089.83 kg·hm~(-2),树皮生物量为576.87和543.78 kg·hm~(-2),茎杆生物量为2 060.71和1 935.24 kg·hm~(-2),分别是对照的2.16和2.23倍、2.00和1.89倍、2.07和1.94倍。按平均含胶量计算,单位面积杜仲胶产量分别达到了167.28和182.90 kg·hm~(-2),分别为对照的4.58和5.01倍。(3)芸苔素内酯通过提高叶片胶含量、苗高生长量、单株叶片数、单株叶、皮、杆干质量等综合效应,在第一个采伐期即表现出极显著提高高密度杜仲矮林生物量和杜仲胶产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茯苓袋料栽培应用于马尾松幼林地套种,以期达到茯苓丰产和马尾松幼林生长加快的双重效果。结果表明:在马尾松2年生和3年生幼林中套种茯苓,单个菌袋平均鲜茯苓产量高于旱地种植产量,在种植密度11 250袋·hm~(-2)情况下,鲜茯苓产量达到33 694 kg·hm~(-2);套种茯苓的3年生马尾松幼林,植株高、地径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15.9%和60.8%。  相似文献   

20.
以黄檗3 a生幼树为材料,对不同栽植密度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栽植当年和翌年秋季的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为92%和91%。不同株距树高、地径生长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树高、地径生长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株距0.5 m1 m0.3 m1.5 m;而不同行距对树高、地径生长量均无影响。采用一元生物量模型计算生物量,总生物量最大的种植密度为33 300株·hm~(-2)(株行距0.3 m×1.0 m),可产生干物质3 930.06 kg·hm~(-2);最小的为3 300株·hm~(-2)(株行距1.5 m×2.0 m),干物质仅为344.08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