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系藉由水土保持学之理论与分析,对于可能会影响坡地利用的因素加以探讨,并将地区之山坡地游憩区的游憩活动对山坡地水土保持可能造成之冲击作一深入之探讨,进而提出因应之对策,以作为日后划坡地游憩资源及坡地景观资源之参考,此乃本研究之目的是也。  相似文献   

2.
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行径之要冲,根据中央气象局统计,每年平均有3.5个台风侵台。台北市处于台北盆地内,地势低洼,每逢台风来袭或暴雨来临时便造成淹水或坡地灾害。本研究搜集台北地区之台北、竹子湖、鞍部等主要气象站,自1960至2008年间共计75起台风灾害降雨资料,针对台风特性与降雨重现期距频率分析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台风特性与测站地形因素对于总降雨量有一定程度影响;经分析重现期距与重大水文事件得知:受降雨延时长及瞬时暴雨而导致排水负荷不足为灾害发生之主因。  相似文献   

3.
边坡潜在崩塌之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极易发生坡地灾害,加上人为的开发扰动,每每使得灾情扩大。因此在从事坡地工作时,如何能迅速而有效地评估可能发生崩塌区位,尽早予以实施调查、治理、监测与管制是有其必要性。搜集汇整数种较可行之边坡崩塌评估方法,分别就环境地质、数字地形分析、土壤与植生等观点为基准,建立边坡潜在崩塌之定量评估机制,如此将有助于未来国土防灾规划,并可提供相关资讯尔后之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台湾山多平地少,山坡地农业自有其发展空间,但是山坡地农业之开发苟无水土保持处理之配合,则因坡地环境之特殊性,极易造成水土资源之流失,导致农业依存之土壤日趋贫瘠,国民赖以生存之水源日渐匮乏,至其极限农业将为之消失,国家经济为之衰退,是以山坡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保育具有唇齿相依之关系。农政单位在拟定农业政策时,已充分了解山坡地农业与保育政策配合之必要性,但因缺乏足够之诱因,致使水土资源保育工作未能充分落实,而水土保育工作亦非农政单位之专责工作,必须依赖整体之经济政策,财政动摇,社会认知及及教育宣导等政府各负责部门之配合,方能竟其功。因之当今在推动山坡地农业政策及执行水土保育工作之同时,亟须配合合理土地利用规划,农地重划,设置农业专业区,提为奖励补助,提升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之措施,以提高农民所得,激励农民从事水土事水土保持之意愿。并以管制农药肥料之手段,控制污染源之扩大,以补助设施农业[之方式,和物在山坡地之扩张,此外,工商业之回馈农业,使得农业能在充裕资金之支援下,导正其健全之发展,因之在农民有实质获利之诱因下,水土保持工作方得以落实,相对的,水土资源环境能获得维护下,方能维系山坡地农业之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台湾中部崩塌地植生工法之植生地为研究区,分为A、B、C、D、E及F六区,并应用景观生态理论探讨研究区植物景观生态系统之差异。景观结构为分析生态系统间之空间关系,此关系即是能量、物质与物种分布的大小、形状、数量及种类与元素间之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就景观异质性而言,区内植生景观初期皆呈现小异质性特性;在植生多样性与异质性方面,F区之植生优势度(1.36)最高,多样性低,但C区之植生优势度最低,多样性高(2.48),发现研究区之植生景观生态系统受单一性优势植物之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台湾因受板块挤压,以致岩石破碎、地质脆弱且坡度陡峻、表层岩层土砂堆积不易稳定,顺向崩积层及断层带等地质不佳因素,加以地震频仍,山崩、地滑、土石流等灾害不断。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12.6秒,以集集地区为震央,发生芮氏震度规模为7.3级之台湾百年大地震,天灾地裂,天摇地动,山河变貌,残垣断壁,死逾2000人,伤逾万人,房屋倾倒者近2万栋,造成严重灾害。虽然地质骤然大规模断层滑动无法预知,此即大自然存在之不确定,但可确定者为调查断层之确实位置及撤离断层,或为可能减少灾难之方法。灾害防治之基本原则为预防、避开、缓冲、替代、限制、监测、维护等,亦即防灾减灾之基本方法,注动其原则与方法,即可使灾害减轻至最少。  相似文献   

7.
台湾地质构造复杂且断层带多,终年不断之地震促使地层破裂,高温多雨导致风化容易,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路径上常遭台风侵袭……此诸因素使台湾潜藏崩坍之可能性。而位居台湾政经中心之台北市,更在经济发展、产业密集、人口稠密之条件下,对山坡地保护区造成极大之开发压力,属分地地形,其四周山坡地若遭当肖或过度开发利用,常致水患、崩灾,使市民之生命财产与公共设施安全饱受威胁。山坡地潜在崩地区之划定并予禁止不法开发乃成当  相似文献   

8.
台湾从事水土保持试验工作为时不久,到今年甫满40年,最早在1954年,针对茶,凤梨,甘蔗等少数当时之主要坡地作物进行水土保持方法适用性之试验,1963年开始面对气候特性与土壤冲蚀情形之严重性,以其试验初步结果为蓝本,全面性展开各种坡地作物做有系列之试验研究,四十年来获得之主要成果可归纳为下列四大类:(1)确立各种坡地作物之最佳水土保持方法;(2)山边沟型态之改良;(3)建立以禾本科草类为果树园之覆盖作物;(4)开发以禾本科草类稳定农场内各种设施之技术,如保护平台阶段,山边沟,道路及排水沟等之方法,而此些成果现在已签订为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加速推广给农民采用中,目前之试验项目主要为特殊问题水土保持方法之探讨;如槟榔园,陡坡地果树园之水土保持方法等,另外也积极发展适合于台湾自然条件下之PULSE,前者已得初步结果,后者已具备良好基本资料,预计不久,就可进入应用阶段。  相似文献   

9.
台湾泥岩集水区整体生态经营策略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台湾泥岩为全省山坡地灾害中最难整治的地区,素有台湾坡地之癌的恶地称谓,其特征为干旱时坚硬,热胀冷缩易呈片状剥落,潮湿时则泥演滑落,以致水土灾害频繁,而在裸露坡面,年平均冲刷深度更高达7.5cm,犹以东南坡向最严重,在生态方面,由于裸露面积迅速扩大,植被纯林化与栖地破坏,造成区域生态之失衡,生物歧异度遽减及微气候异常等,因此,汇整十几年来各方专家学者之经验与成果,拟就泥岩地区主要之冲蚀控制,水土保持工程与生态复育,监测方法加以配合,提出泥岩集水区整体生态经营与治理之相关问题对策。  相似文献   

10.
数值地形模型应用于集水区规划与整治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水区之地文及水文资讯为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所不可或缺,本研究系以数值地形模型,利用排水流向之观念,萃取集水之区棱线与水系。撰写程式萃取集水区之面积、周长、河川数量、集水区长度、集水区宽度、形状系数、水系密度、平均高程、平均坡度、集水区密集度、漫地流时间、渠道流时间、集流时间、降雨强度、洪峰流量等属性资料供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之参考。本系统亦提供动态查询规划区域内任何位置之集水区范围及其属性资料;并可利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口成长与经济的急速发展,坡地的开发供做农业生产利用也就更加盛行,坡地地形复杂,随坡向,坡度,群落状况,土壤水分含量及风等而形成不同之微气候特性,然坡地农场之规模不论其面积或海拔落差均常超出微气候之论述范畴,因此本文先从局地气候的角度谈山区地形对气候要素如气压,日射,日照,气温,地温,湿度,云雾,雨量及风等变化上之影响,尤其加强谈论气温随海拔高度所显现之垂直变化,因地势低洼所造成之冷气湖及因山坡气温分布所产生之植物季节差异等,尔后介绍坡地气候资源调查,霜危险度调查及坡地农场地表经植生覆盖,干草敷盖,人造资材敷盖及裸露等不同处理对其微气候影响等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12.
论应力侵蚀     
一般都将侵蚀视为外营力的作用过程。本文研究了新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场对侵蚀的作用。节理、河流展布方向,都受到新构造应力场的控制,而自然界比较广泛分布的残留地形,又是在应力场作用下选择侵蚀的结果。由于板块碰撞形成的新构造应力场活动强度,具有时间和空间变化,而侵蚀活动的强弱亦具有类似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13.
林业经营与水土资源保育之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森林地之地表径流端赖截留量,蒸发散量及土壤吸收渗透量这多寡而决定,有剩余量才会产生,根据文献报告指,截留量随降雨强度增而增加后,又随着减少,同时与树种,林相有关,针叶树比阔叶树截留量多,多层树冠之截留量亦多,蒸发散量亦是与树种,林相有关,郁蔽度大者蒸发散量少,因为郁蔽度大着通风不良,日照减少,温度降低,土壤吸收渗透量与树种,林相亦有关系,因为树种之根系型态不尽相同,枯枝落叶量多寡,郁蔽度大小皆会有影响,土壤孔隙率受根系多少而变化,有机质含量大则吸水能力强,增加水分渗透机会,植物种类引诱动物活动,也会增加土壤孔隙,导致土壤水吸收与渗透量增加,由于森林与水文循环关系密切,森林之林相,主要树种,树龄在水文循环过程中均扮演极重要之角色,所以森林内之施业,诸如伐木作业,开辟林植,造林,林相改良,林相变更,工程施工,开矿采石等活动对森林集水区水文会有明显变化,本省气候特殊,雨量集中,干湿分明,洪患与干旱灾害是本省最大隐忧,若能经由不同之林业经营方式来影响森林集水区水文变化,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解水量与保安固土,灾害降低至最小,将森林功效发挥至最大,规划水文站网,做好气象,水文观测工作,一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台湾红壤及森林土壤中之氧化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汇整近年来在台湾,应用高梯度磁场分离技术,配合一般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法,磁测分析,电子显微镜观察与电子衍射鉴定,以及铁-57穆期堡尔谱学分析等方法,研究红壤与森林土壤中,氧化铁的分布及其结构性质之成果回顾;关于氧化铁之分布情形,其研究结果显示:台湾红壤中普遍存在有赤铁矿与针铁矿等氧化铁矿物,而在化育自大屯山更新世纪安山岩母质与澎湖列岛更新世纪玄武岩母质的红壤中,以及兰屿绿岛海边之银白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特就百喜草地农地覆盖,土壤保育上之功能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目前可应用于台湾低海拔不同农地地区之覆盖草类约八种进行一系列之试验研究,测定其在野外及控制环境下之生理生态反应,比较各草种对主要环境因子之生理生态反应差异。  相似文献   

16.
TOPMODEL(Topography MODEL)为一半分布水文模式,是由英国兹里大学的Beven及Kirkby于1979年所发展,可以数学方式表示水文循环过程的模式,其概念简单、参数少、操作方便,近年来模式不断修正改进,更可与数值高程模型与地理资讯系统相配合,因此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而广泛使用。TOPMODEL的...  相似文献   

17.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当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El益突出,河流的生命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健康的河流,可以缓解旱涝灾害,涵养水分,调控洪水,净化环境,调节气候,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它是江河治理和国土整治的根本,对促进河流健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台湾东部地区防风定砂之植生工法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台湾东部地区提出防风定砂之植生工法,以改善台湾东海岸及河川内之风砂危害。台湾台东地区,近年来受到2001年6月的奇比7、月的尤特和9月的利奇马台风,几个强台风接连的肆虐,造成海岸地区及河川高滩地之自然植被流失,海岸及河床大面积裸露。易遭上游冲刷的泥浆粉砂覆盖,枯水干旱期间再加上东北风横吹,致使粉砂土扬起吹向市区,造成严重的风砂为患。为了减少农作物之损失、自然环境之破坏以及维护生活品质、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之安全,采取较不破坏环境景观之植生工法,针对东台湾之环境特性,设计适宜之防风定砂设施,以减低风害、盐害并达到营造河海岸之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集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之评估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集水区内不当之农业活动,加速集水区土壤流失及水库水质恶化。本研究利用数值地形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配合遥感探测(Remote Sensing,RS)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mation Systems,GIS)等技术,撰写增益订水区非点源污染评估系统,探讨集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之成效。利用泥砂递移率与植生缓冲带区位检视集水区内之农业非点源污染源,划定集水区环境敏感区位,针对敏感区回收造林,可有效控制集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  相似文献   

20.
张俊斌  陈意昌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74-277,280
将目前台湾地区所使用生态工程施作地点及应用材料等,进行调查汇整、研究及分析,并就符合多样性生物栖息环境之生态工程材料进行开发研究,包括现地调查,国内外资料搜集与资料分类整理,并将已汇整的材料表格化。材料组件分为生物材料与非生物材料,而工法组合材料则分为木材工法类、地工材料类、土石材料类、植生工程类、再生材料类。工法所用材料之评估,分别就其功能性、生态栖地特性、经济性、材料再生特性进行综合指数评估。并将材料整合评析,如种类、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生命周期及各阶段对环境之兼容性等,进而归纳出生态工程应用材料规划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