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F2代及亲本主要经济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5个在F1代表现高优势的陆地棉品种间杂种的F2代的优势表现,并对F2代及其亲本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2代杂种优势与F1代中亲和竞争优势有明显正相关;单株铃数对F2和亲本的皮棉产量贡献最大,衣指、铃重对F2代皮棉产量有较大正效应,而衣分对亲本支棉产量有较大正效应。因此,在选育F2代杂交种对,不仅依据F1代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还要考虑衣指和铃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棉花品种(系)为母本,高优品种(系)为父本,配制了9个杂交组合(F1),进行杂种优势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特早熟杂交棉果枝数和铃数要显著高于常规棉,产量优势为10%左右。产量构成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铃重对霜前皮棉产量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衣分和单株铃数。特早熟杂交棉选育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棉花的铃重,选择生长健壮、铃大和结铃性好的亲本配制组合,以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彩色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彩色棉与海岛棉种间杂交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 :以海岛棉为母本的组合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 ,单株铃数、单株皮棉最为明显 ,分别为 43.8% ,70 .2 %。性状相关分析表明 :产量三要素与皮棉产量遗传呈正相关 ,而三要素间单铃重与衣分 ,单株有效铃呈负相关。有效铃与衣分呈正相关 ,且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衣分的遗传力也较高。陆海杂交种在植株长势和纤维品质上有着较高的遗传力和较明显的优势表现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彩色杂交棉组合F1代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其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彩色棉F1代杂优组合产量与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小区株数>株铃数>衣分>铃重>果枝始节>果枝数>株高>生育期,为选育彩色棉优势组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6个陆地棉品种(系)为亲本,采用NCⅡ交配设计配制9个杂交组合,对杂交组合F1、F2的表型性状、产量性状以及纤维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组合F1和F2在单株果枝数和单株结铃数存在一定竞争优势,F2铃重和衣分存在竞争衰退现象,导致F2皮棉产量较F1明显降低。但有些强优势组合的杂种优势在F2中仍能很好延续,其中组合5的F2籽棉和皮棉产量较F1提高,说明组合5的F2在产量方面具有一定杂种优势,可以利用其F2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杂交棉皮棉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互关系,以2016年湖北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11个杂交棉品种为材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杂交棉皮棉产量的11个主要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衣分(ri=0.52)单株铃数(ri=0.49)铃重(ri=0.44)黄萎病抗性指数(ri=0.41)始果枝着生节位=霜前花率=比强度(ri=0.36)生育期(ri=0.32)枯萎病抗性指数(ri=0.31)马克隆值(ri=0.27)纤维长度(ri=0.26),说明对杂交棉皮棉产量影响最大因素为衣分,其次为单株铃数、铃重;影响较小的因素为纤维长度和马克隆值。在杂交棉组合的选育和高产栽培实践时,主攻方向为高衣分和结铃性强的品种,同时注重黄萎病抗性。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棉杂交种一、二代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6个农艺性状较好的常规陆地棉品系作母本,美国抗虫棉品种新棉33B作父本,配制6个组合.对各组合杂交种一、二代的霜前皮棉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以及抗虫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一个亲本为抗虫棉的组合,F1代霜前皮棉产量竞争优势显著.而F2有减产的趋势.F1与对照的抗虫性相当,有利于植株产量构成因素杂种优势的发挥,而Bt基因在F2中的分离,致使棉田平均抗虫性下降.棉铃虫活虫残留量大,顶尖被害率高,果枝减少,蕾铃脱落增加,日均开花量减少,单株成铃减少,不利于F2杂种优势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选择杂交棉新品种,通过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10个杂交组合从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方面与对照(赣棉杂1号)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材料在株高、始果枝着生节位、果枝数、单株成铃、衣分、霜前花率、产量等性状方面表现负向竞争优势,而在始果枝着生高度、单铃重、比强度、纤维长度、整齐度等方面表现正向竞争优势;根据育种目标综合评定,组合1和3为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9.
对利用核雄性不育系(两系)配制的10个组合进行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对皮棉产量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单株铃数,各个性状对皮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单株铃数(r=0.8372)果枝始节(r=0.7446)单铃重(r=0.7423)霜前花率(0.7179)衣分(0.7142)果枝数(0.6719)籽指(0.6487)株高(0.6434)生育期(0.6269)。通过对各材料的皮棉产量与对照优势分析表明,10个组合中的5个组合有对照优势,且纤维长度和比强度双达30以上的组合有5个,D、E、F组合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海岛棉亲本及F1的经济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F1在大多数经济性状上存在杂种优势.海岛棉亲本及F1均以单株铃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铃重次之,衣分居第三;单株无效铃对产量的贡献在亲本及F1间表现不一致;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有效铃数、铃重在海岛棉亲本和F1均表现正相关,而与衣分、单株无效铃数、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等的相关在亲本和F1表现不一致.不同世代间应选择不同选育策略,在考虑有效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生育期长短的同时,要兼顾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11.
运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了13个杂交棉品种中6个农艺性状对皮棉产量的影响。以及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性。结果表明:单株果枝数、铃重和铃数对皮棉产量有显著的负向直接贡献,株高、衣分和籽指对皮棉产量均表现为显著的正向贡献。衣分与皮棉产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12.
棕絮棉1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3个亲本配制的6个杂交组合。研究了棕絮棉的生育期、株高、果技数、总果节数、木技数、木技铃、总铃数、单铃重、衣分、亩籽棉、株皮棉、2.5%跨长、整齐度、比强度、伸长率、麦克隆值等18个性状的中索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并据此初步选育出产量、纤维品质较为优良的杂种棉一个。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综合性状较好的3个抗草甘膦棉花材料作特定亲本,与6个从黄河流域引进的非抗草甘膦的棉花品种组配25个杂交组合,对各参试组合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纤维品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了具有抗草甘膦棉花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在开花期、吐絮期、成铃进度、脱落率、果枝层数、第一果枝着生高度、单铃重、霜前籽棉产量及籽棉总产量等性状在大多数材料中表现为正向竞争优势,而第一果枝着生节位、生育期等性状在大多数材料中则表现为负向竞争优势,大多数组合的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优于对照,正向竞争优势明显。筛选出显著增产、综合性状优良的优势组合3个,早熟性状竞争优势明显的组合4个。  相似文献   

14.
对18个陆地常规非抗虫棉品种铃壳重与7个产量性状、6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铃壳重与全铃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铃子棉重、衣指、整齐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伸长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综合分值无显著相关。铃壳重较轻与光合产物较多的提供给棉子和纤维的生长发育、促进子棉产量的提高和纤维品质的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陆地棉品种问杂种F1代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皮棉产量、纤堆长度和霜前花率等3个目标性状进行了遗传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铃重与皮棉产量遗传相关最密切,对皮棉产量的直接遗传正效应也最大;纤堆长度与霜前花率遗传正相关最密切,而对纤维长度的直接遗传正效应最大的则是皮棉产量;霜前花率与单铃重遗传正相关最密切,对霜前花率直接遗传正效应最大的是衣指。通过研究提出高产、优质、早熟性的杂种F1代选育的主攻方向是以抗病性为前提.首抓铃重,次抓衣指。  相似文献   

16.
2009-2010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澧县、大通湖、省棉科所、南县、君山、安乡7个区试点。对包括湘杂棉8号在内的共11个杂交棉品种组合进行了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生态条件下年际间杂交棉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变异系数来看,铃数和麦克隆值变异系数较大,衣分和整齐度变异系数较小;从不同生态条件下年际间杂交棉产量性状、纤维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来看,皮棉产量与铃数、衣分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铃重呈负相关,纺纱均匀性指数与比强、纤维长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与麦克隆值呈极显著性负相关。,衣分值是产量性状中最稳定的,整齐度是纤维品质性状中最稳定的。  相似文献   

17.
以鲁棉532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4个种植密度(7.5万株/hm2、8.25万株/hm2、9万株/hm2、9.75万株/hm2)对直播短季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逐渐增高,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减少,铃重越轻;种植密度9万株/hm2时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是8.25万株/hm2。鲁西南棉区蒜后直播短季棉早中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在8.25万株/hm2与9万株/hm2之间为宜。旨在为鲁西南植棉区提高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和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科棉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t转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4:0.8能够有效增加单株成铃数.提高铃重.提高皮棉产量.获得的皮棉产量最高.这到1650.43kg/hm^2。随着氮磷钾配比的提高.当提高到1:0.8:1.6时。皮棉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8:1.6能够有效地促进纤维品质的改善.主要表现为:马克隆值有所优化.更加接近A级.成熟度和长度整齐度均有所提高。断裂比强度显著增加.短绒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常规棉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相互关系,以2013年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19个棉花品种为材料,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常规棉产量的12个主要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与常规棉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籽指(r=0.491)>铃期病指(r=0.430)>衣指(r=0.404)>单株铃数(r=0.396)>始果枝着生节位(r=0.394)>果枝数(r=0.390)>衣分(r=0.388)>霜前花率(r=0.382)>生育期(r=0.377)>单铃重(r=0.367)>株高(r=0.345)。说明在常规棉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时,要选择籽指较高、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时注重结铃性和早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