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佟屏亚 《种子世界》2005,(10):11-14
2005年6月,农业部宣布,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从科研到推广均取得长足进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从2001年的167万hm^2增加到2004年的367万hm^2,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占70%,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2个拥有转基因抗虫棉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的应用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王仁祥 《棉花学报》2003,15(3):180-184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转基因抗虫棉最常用的外源基因是Bt基因和CpTI基因。这两种基因已被分别或同时导入棉株中并获得了一批有发展前景的转基因棉花品种,其种植面积占棉花总面积的比例由1996年的0.35%上升到2000年的30%。目前在我国推广种植的抗虫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抗虫性的时空变化大、害虫抗性、抗虫范围狭窄、抗虫强度差及抗虫棉的安全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寻找和筛选广谱抗虫基因,采用特异启动子和诱导表达启动子,培育转多基因抗虫棉,加强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管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3.
蒋玉峰  胡新燕 《种子》1999,(5):71-72
转基因抗虫棉是指携带入工分离、构建、导人的外源目的基因并在体内表达且稳定遗传。自身合成一种或几种对某些害虫有毒杀作用物质的棉花。在抗虫基因方面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是Bt基因、我国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始于80年代初,经过3个五年计划特别是国家“863”计划的实施,基因工程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生产上有极大的使用价值,已经进入商品化释放阶段,但是转基因抗虫棉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必将影响抗虫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问题。为了使转基因抗虫棉这个高新技术产…  相似文献   

4.
《种子世界》2010,(11):55-55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薛亮在郑州农产品期货(棉花)高峰论坛上说,我国自主品牌的转基因抗虫棉已占全国抗虫棉市场的93%以上,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应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农药危害,保护了生态环境,成为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有利于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轻环境污染,是实现我围棉花可持续生产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前期生长发育较慢,后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突出,易脱肥早衰;二是转基因抗虫棉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抗虫性逐渐降低。为了提高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势,2000~2002年我们进行有机肥浅施试验,采取快速培肥0~10cm耕层肥力,改善浅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充分营造转基因抗虫棉前期根系生长的生态环境,以期达到转基因抗虫棉苗期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搭起丰产架子,促进前期生育进程,使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棉株健壮,抗虫性相应增强,减弱抗虫性下降速度,早熟不早衰。  相似文献   

6.
汪新业  汤杰  高翔  茹鲜 《种子科技》2003,21(3):156-157
概述了我国对转基因抗虫棉的研究、开发现状。认为要搞好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就要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支持和帮助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参与此项工作。建议大力加强源头创新,抢注抗虫棉功能基因;切实做好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评价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正>2008年至2010年,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全面推进,新培育36个抗虫棉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这是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的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8.
转基因抗虫棉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终于告一段落。日前,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科学》在显要位置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博士等科学家历经15年艰辛完成的研究论文“种植Bt棉花有效控制棉铃虫在中国多作物生态系统发生与为害”,得出了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改善农作物生态环境的结论,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承担的高科技项目“棉花工厂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日前通过专家鉴定。以该技术体系为支撑,已直接育成转基因棉花新品种8个,累计推广转基因抗虫棉3200多万亩,从而使我国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外源Bt基因对棉花产量性状及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本文在介绍转基因抗虫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外源Bt基因对棉花产量性状及抗虫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Bt抗虫棉当前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提高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和使用寿命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育苗移栽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发挥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的产量潜力,2001-2002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重点栽培生理实验室和江苏主要棉花产区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中棉所29、鲁棉研15在育苗移栽种植方式下,和不同的密度和氮钾肥料运筹下群体果节量、成铃特点、铃重和产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通过适当降低密度,保持在30 000~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存信 《种子》2002,(1):62-63
本文论述了由于棉花害虫为害严重必须进行防治,而化学防治失控必须开辟新途径,利用棉花自身抗虫性是最佳选择,转基因抗虫棉已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还分析总结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转基因抗虫棉育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效益,但是,大多数农民对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的特性认识不足,生产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技术,结果常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后期早衰、减产。了解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的症状表现、原因及防治技术,有助于在栽培过程中充分发挥转基因抗虫棉的高产高效特性。一、早衰症状表现长江流域转基因抗虫棉早衰现象一般在9月上中旬开始发生,症  相似文献   

14.
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有利于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减轻环境污染,是实现我国棉花可持续生产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推广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前期生长发育较慢,后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突出,易脱肥早衰;二是转基因抗虫棉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抗虫性逐渐降低.为了提高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势,2000~2002年我们进行有机肥浅施试验,采取快速培肥0~10cm耕层肥力,改善浅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充分营造转基因抗虫棉前期根系生长的生态环境,以期达到转基因抗虫棉苗期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搭起丰产架子,促进前期生育进程,使后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棉株健壮,抗虫性相应增强,减弱抗虫性下降速度,早熟不早衰.  相似文献   

15.
抗虫棉的若干性状和利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类转基因抗虫棉和4个不同类型的推广品种为材料,于2002~2003年,对各供试材料的经济性状、农艺性状、早熟性和抗红铃虫性等进行了全面鉴定。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4次;抗红铃虫鉴定试验在网室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抗虫棉尤其是抗虫杂交棉丰产稳产性好,在较一般棉田减少化学治虫70%左右条件下仍能获得高产,比非抗棉推广品种增产极显著。抗虫棉的纤维品质优良,抗虫性强,早熟性好,培育和推广抗虫棉品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河南周口市273户棉农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认知评价调查对采用转基因抗虫棉行为发生逆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不满意是采用逆转的主要原因,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抗虫性单一且下降、产量低等方面。科研育种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多抗、高产等品种特性育种。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等承担的高科技项目“棉花工厂化转基因技术体系”研究,目前通过专家鉴定。以该技术体系为支撑,已直接育成转基因棉花新品种8个,累计推广转基因抗虫棉3200多万亩。目前,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累计达到7000多万亩,平均每亩增收140-160元。  相似文献   

18.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推广7年来,累计种植面积1.27亿亩,减少农药使用量65万吨,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21亿元转基因作物离我们有多远?6月16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报告大厅里,记者“亲身体验”了一下转基因棉花的鉴别试验。原来,要鉴别某种作物是否是转基因的,可以用类似鉴别酸碱性的试纸条,将其插入一个盛有作物粉末液体的试管中,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试纸条即可鉴别出该作物是否是转基因作物。“我国新近研制成功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抗虫三系杂交棉———银棉2号,是我国第一个国审三系配套转基因抗虫棉。”我国转基因抗虫棉首席专家郭三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了解转基因抗虫棉的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对于稀土肥料的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应用ICP-MS测定了转基因棉花及其亲本苗期各个器官中稀土元素La、Ce和Pr的含量。结果显示稀土元素在转基因双价抗虫棉和常规棉对照中的分配规律一致:根系>叶片>茎部;每个器官中都是Ce>La>Pr。但是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相比,在稀土元素的吸收分配比例上却表现出较大差别:转基因抗虫棉根系中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棉亲本;地上部(叶片和茎部)表现相反,常规棉含量大于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棉稀土元素吸收分配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应当根据其特点制定稀土肥料使用办法。但是发生上述变化的机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抗虫棉新型专用调节剂的研究开发,主要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化控研究组首创的定向诱导、双向调节、三段调控理论。通过该理论筛选和开发出了可使棉花增产、改善品质和增加抗逆性的调节剂新产品——棉太金,创建了促进转基因抗虫棉丰产性和抗虫性协同表达的化控栽培技术体系,有效地保障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稳产高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