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对热带玉米群体墨白964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夏九成  杨克诚  张怀渝 《作物学报》2004,30(10):980-989
用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改良MW964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混合选择后群体的播种至抽丝日数、播种至散粉日数和雌雄间隔(ASI)有显著的选择增益,株高、雄穗主轴长度、秃尖、穗粗、行粒数、穗重、单株产量和群体产量有显著的相关响应,且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的进行有所下降。C0、C1、C2和C3测交种群体  相似文献   

2.
3.
利用SSR分析玉米群体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6个玉米群体为材料,利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6个玉米群体中检测到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平均每SSR位点的变异等位基因数达到7.79。依据SSR标记的遗传距离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第Ⅰ类为黄综群、金皇后综合种,第Ⅱ类pob21,第Ⅲ类为豫综5号、BSSS,第Ⅳ类为辽旅综。  相似文献   

4.
5.
6.
为评价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1份非洲玉米种质合成基础群体AC0主要性状适应性改良效果,利用联合方差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群体间性状变异程度。结果表明,改良群体AC1和AC2的株高分别比AC0提高了8.60%和11.60%,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位分别比AC0提高了11.34%和16.18%,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改良群体AC1和AC2的穗长与AC0相比分别降低2.60%和提高1.57%,AC1与AC2间达到极显著水平;与AC0相比,AC1和AC2穗行数分别提高了2.44%和1.12%,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与AC0相比,AC1和AC2的秃尖长分别提高了0.75%和13.12%,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由以上可知,虽然控制双亲混合选择对热带种质产量性状早期改良进展较小,但随着改良的进行,群体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有所下降,但也有部分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小或有所增大,但控制双亲混合选择较好地保持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芦江  兰海  潘光堂  杨克诚 《作物学报》2014,40(11):1895-1904
利用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是玉米种质扩增与改良的有效方法,能为选育优良自交系提供基本素材,进而提高选育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效率。本研究以玉米窄基群体P4C0及其经过不同轮回选择方法改良的10个群体为材料,通过多点田间表型鉴定和配合力测定,研究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窄基群体的改良效果,利用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轮回选择方法都能有效改良群体的主要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以时间计算,控制双亲混合选择(MS)对群体P4C0主要性状及其GCA改良效果优于半同胞-S2:3(HS-S2:3)轮回选择,但在株高和穗位高的改良上,HS-S2:3选择效果较好。以轮次计算,开放改良对群体P4HSC1主要性状及其GCA的改良效果优于MS,但开放改良后,群体株高和穗位高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不同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影响不尽一致。P4C0经过5轮MS后,在群体改良的低代,群体遗传多样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持,而多代的改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P4C0经过1轮HS-S2:3选择后,遗传多样性比P4C0有较大幅度的下降。P4HSC1经过1轮开放改良后,遗传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增加。P4HSC1经过3轮MS改良后,群体遗传多样性呈增大的趋势,但每轮增加的幅度均较小。  相似文献   

8.
轮回选择要鉴定群体中的优良基因型,并用这些基因型相互交配以形成可以进一步选择的一个新的改良群体,此方法也是提高希望基因频率的一种有效方法。现在已采用轮回选择方法来提高玉米的霜霉病(DM)抗性水平;本文报道了轮回选择2~4代后在玉米中所取得的霜霉病抗性(DMR)进展。  相似文献   

9.
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法对两个玉米群体的改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彭泽斌  田志国  刘新芝 《作物学报》2004,30(12):1204-1209
对MZZ3(改良中综3号)、MZZS4(经4轮MS1改良的中综4号群体)完成了2轮改良半同胞(HS)相互轮回选择。结果表明,两群体以籽粒产量为主要选择目标,经两轮改良HS相互轮回选择,与各测验种间的测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都获得了逐轮提高。测交组合产量每轮增益(△G)在285 kg/hm²(5.5%)到688 kg/hm²(13.0%)之间  相似文献   

10.
玉米群体改良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作者针对我国玉米群体改良存在的问题.从玉米群体改良的目的、原始群体的组建、群体改良的方法、外来种质改良以及轮回选择与育种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地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若干单株混合提取DNA方法进行玉米群体SSR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金皇后玉米群体90个单株:DNA和6个自交系DNA为供试材料,利用15对SSR引物,比较了同一群体4种DNA样品处理(单株DNA样品、3个单株混合DNA样品、10个单株混合DNA样品、15个单株混合DNA样品)的SSR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利用单株DNA样品能获得等位基因数、基因频率、基因型杂合度等较全面的遗传信息,适宜进行单个或少量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但试验工作量大;利用混合DNA样品所能获得的遗传信息有所减少,比较4种DNA样品处理的检测结果发现,15个单株混合样品的检测结果误差较大,而采用3~10个单株DNA混合的样品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目和SSR带型的差异,由于试验工作量大大减少,可以应用于较多玉米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玉米“黄金”群体产量等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群体改良方法,充分挖掘地方优异种质的遗传潜力是玉米种质改良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黄金群5个轮次改良群体为材料,通过1年2点产量比较试验,分析了混合选择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黄金群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选择方法对群体产量改良是有效的,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黄金群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3.78%,其中,混合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4.27%,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2.07%;虽然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3%下降到12.80%,但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通过改良群体穗部性状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改良效果显著,分别提高14.71%和17.62%,说明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半姊妹轮回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新芝  彭泽斌 《作物学报》1994,20(6):670-676
用半姊妹轮回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2号三轮改良,结果表明:该法对群体产量和配合力均有显著的改良效果。经三轮选择后平均每周期获得量为7.4;一般配合力从C0的-10 081增长到C3的15.924。二者每周期的获得量与选择轮数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本研究第一轮的选择用遗传基础广泛的非亲缘综合种做测验种,二、三轮的选择用自交系  相似文献   

14.
玉米轮回选择基础群体的评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6个玉米群体完全双列杂交的得到的群体及群要璋杂交种在3个地区进行试验,采用Gardner和Eberhart的ANALYSISⅡ和Ⅲ对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许白群产量vj最高,hj最低,均达显著水平,gi中等;洛孟综产量vj和hj较高,gj最高,二南24群产量vj较高,hj较低,gj略高。这3个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应进行特殊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洛孟综可用于选育自交系,BSSS产量vj最小,hj最  相似文献   

15.
82份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关系的研究和遗传多样性评价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形态标记和SSR分子标记2种方法对82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用15个表型性状计算它们的欧式遗传距离,其平均遗传距离为50.57,变异范围为9.05~146.23,说明供试自交系遗传多样性丰富,以遗传距离38.06为界,将供试自交系分为6类,其聚类结果与其系谱来源的吻合程度较差;利用筛选出来的63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明显的SSR引物,在供试自交系中共检测出等位基因变异601个,每对引物检测到4~24个等位基因,平均为9.5个,每个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值)变幅为0.4546~0.9169,平均为0.7529,遗传相似系数为0.5441~0.9334,平均为0.6673,以遗传相似系数0.6735为界,将82份自交系分为七大类,属于五大常见类群的自交系占84.1%,其中Reid群占32.9%,PB群占23.2%,Lancaster群占13.4%,塘四平头群占7.3%,旅大红骨群占7.3%,其他2个类群分别占11.0%和4.9%,其聚类结果与其系谱来源的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  相似文献   

17.
借助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结合配合力分析的方法,对9个供试群体的育种潜势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群体合成的方式做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供试群体内均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经济性状变异程度普遍高于农艺性状,群体问主要性状及其配合力差异更为明显.群体06P7和06P8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好,较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多,且平均对照优势大,具有较大的改良利用潜力;对照群体GP-5虽主要产量性状均值较高,变异程度较大,且株高、穗位相对较矮,GCA负向效应较大,但主要产量性状GCA表现较差,需导入高配基因重组后,方可进一步改良利用;群体06P2和06P6主要产量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差,育种潜力不大.小群体06P1-06P8与大群体GP-5的比较结果表明,在一定亲本数量的基础上,合成群体水平的高低与其参与合成亲本的优劣以及重组次数的多少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