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大麦-双季稻三熟种植模式中大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影响,以通0306和蒙啤麦1号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大麦主要生育期,单株根系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茎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各处理间大麦单株根系和茎干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单株叶、穗干重均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量的比例大小顺序为无肥化肥秸秆还田习惯施肥,穗干重比例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无肥;茎干重比例以习惯施肥最高;叶干重比例在成熟期表现为化肥无肥习惯施肥秸秆还田。齐穗期,化肥、秸秆还田和习惯施肥处理大麦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处理;成熟期,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处理大麦单株叶面积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大麦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分别比无肥增产353.4~357.6、681.6~683.0和497.4~523.5 kg·hm-2。与化肥和习惯施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干物质总量大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大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群体根系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群体地上部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化肥无肥。地上部茎群体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叶群体干物重均以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穗群体干物重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秸秆还田+化肥和化肥水稻次之。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重的比例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茎的比例均以无肥水稻最高,叶和穗的比例均以秸秆还田+化肥水稻最大。早稻主要生育时期,各施肥模式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晚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间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无肥增产3108.2、3592.2、3409.4和1917.7、2797.5、2635.5 kg·hm-2。说明不同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化肥相比,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安丘市是全国姜蒜之乡,生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33万hm~2左右,是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生姜是耐肥作物,生长期长,需肥量大,是姜农的一项最大投入项。长期以来,农民朋友为追求高产量,高效益,习惯于大肥大水,施肥缺乏针对性,且重视化肥轻视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为验证锌、硼、铁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生姜上的应用效果,安排此试验。  相似文献   

4.
农民在玉米生产上片面追求高产,化肥施用量一再增加,并采用一次性施肥,使玉米苗期肥害越来越严重;施肥浅和犁底层浅也是造成肥害的原因;另外,单一施用化肥不施有机肥也是导致肥害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大蒜施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蒜的生长发育和需肥、吸肥特点,大蒜施肥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粗肥细施,化肥巧施”的施肥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大蒜施肥一般分基肥和追肥两种。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蒜的生长发育和需肥、吸肥特点,大蒜施肥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粗肥细施,化肥巧施"的施肥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大蒜施肥一般分基肥和追肥两种.  相似文献   

7.
要使小麦产量由中、低产水平提高到高产水平,必须根据小麦高产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推行以产定肥、全量配方施肥,做到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微肥四配套;同时,改进施肥方法,推广化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调整氮肥使用过程中基肥与追肥的比例,科学施肥,其中一项关键技术措施是追施小麦拔节肥.  相似文献   

8.
长期不同施肥类型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晚稻期间4种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区、化肥区、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和N2O的排放速率,并计算了其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习惯性施肥区和无肥区插秧15d达到最高峰,化肥区和秸秆还田区则推迟5 d到来;晒田期间稻田表现为甲烷的汇。无肥区和秸秆还田区N2O在整个测定期只有一个排放高峰,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排放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插秧后15和35d。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温室效应较大,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温室效应较大,其中综合温室效应以秸秆区最大,习惯性施肥区和化肥区次之,无肥区最低。  相似文献   

9.
根据大蒜的生长发育和需肥、吸肥特点,大蒜施肥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粗肥细施,化肥巧施"的施肥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大蒜施肥一般分基肥和追肥阿种.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双季稻田长期不同施肥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测定了晚稻期间4种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区、化肥区、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和N2O的排放速率,并计算了其综合温室效应。结果表明,晚稻生育期内CH4的排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习惯性施肥区和无肥区插秧15d达到最高峰,化肥区和秸秆还田区则推迟5 d到来;晒田期间稻田表现为甲烷的汇。无肥区和秸秆还田区N2O在整个测定期只有一个排放高峰,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排放有两个峰值,分别在插秧后15和35d。秸秆区和习惯性施肥区CH4温室效应较大,化肥区和习惯性施肥区N2O温室效应较大,其中综合温室效应以秸秆区最大,习惯性施肥区和化肥区次之,无肥区最低。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国家农业部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是把握好"精、调、改、替":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替代化肥。笔者结合上述要求,根据实践经验,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作出整理和总结,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的质量,寻求最优施肥模式,本研究基于室内盆栽试验,分析了不施肥、单施有机肥、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4种施肥模式对复配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模式下土壤中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施肥模式;单施化肥模式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最高,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模式下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最高;基于农户习惯的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模式下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和不施肥3种模式;从环境保护和提高土壤质量的角度看,应优先选择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肥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质量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家致富》2011,(18):25
根据大蒜的生长发育和需肥、吸肥特点,大蒜施肥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粗肥细施,化肥巧施"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大蒜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要。大蒜施肥一般分基肥和追肥两种。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6,(13):35-36
为了通过改变施肥品种(配方肥和有机肥化肥)和施肥方式,的实验,以观察配方肥、有机肥的施用较习惯施肥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状况,为全市化肥零增长工作推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安排了2016年祁门县水稻主产区进行水稻化肥施用零增长试验。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模式对茶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农业科学》2019,(8):54-58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6种施肥模式(不施肥、普通化肥、生物有机肥、茶树专用控释肥、生物有机肥+普通化肥、生物有机肥+控释肥)对中茶108茶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一次性施用茶树专用控释肥能够达到化肥1年4次施用的增产效果,而单独施用生物有机肥(以下简称有机肥)在2017年有减产现象。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好,与普通化肥相比,有机肥+普通化肥和有机肥+控释肥茶叶产量分别增加12.9%、13.8%。在经济效益方面,与化肥分次施用相比,施用控释肥、有机肥+普通化肥和有机肥+控释肥净收益分别显著提高5.6%、26.5%、36.3%。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有机肥+普通化肥和有机肥+控释肥能优化茶叶品质,提高茶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从施肥方便性、茶叶品质和农民纯收入方面综合考虑,有机肥+控释肥处理是最优推荐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6.
调查表明目铁力农场水稻施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化肥施用时期过于集中,重基肥,轻追肥;重面肥,轻深施;重三大肥,轻配方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从而造成化肥利用率低,对环境造成面源污染,消耗大量能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推广推荐施肥方式,测土配方施肥,前氮后移,插秧和侧深施肥一体完成,利用机械收割推广稻草还田实现N,P,K等养分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7.
侧深施肥搭配缓控释肥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肥效试验, 研究了侧深施肥+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同施肥量下, 侧深施肥技术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 化肥侧深施用的水稻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较化肥浅施高11.5%和10.2%, 缓控释肥侧深施用的水稻产量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较缓控释肥浅施高16.1%和14.0%。同等施肥方式下, 应用80%常规用量的缓控释肥替代化肥, 水稻产量未显著降低。侧深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措施, 缓控释肥具有减少肥料用量的作用, 实践生产中建议采用侧深施肥+缓控释肥的方式以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化肥投入。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2017,(3)
<正>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1.发展现状(1)肥药减量控害增效模式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要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施肥和不合理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化肥使用量。自2009年开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共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  相似文献   

19.
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对冷浸性田水稻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冷浸田上研究施用化肥与不施化肥以及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增施单一的中、微量元素和复合微量元素对冷浸田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经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全部施肥措施均能有效地提高水稻对养分的吸收和水稻产量水平。施肥比不施肥(CK)增产5.8%~40.7%。在100%化肥的基础上,增施锌和硫肥,水稻的产量增加5.3%~26.7%。增施锌肥,氮、磷、钾的利用率增加明显;但增施硫肥,效果不明显。综合产量和对养分利用率增施量微量元素的效应为:100%化肥+硫酸锌>100%化肥+氧化锌>100%化肥+硫磺>100%化肥>对照(不施肥)。  相似文献   

20.
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翻压紫云英后化肥减量施用条件下不同施肥方法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紫云英22500kg/hm2后,配施80%化肥,底肥:分蘖肥:穗肥=5:5:0,与习惯施肥方法相比,早稻和晚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氮分别平均增加5.6%和9.8%;而底肥:分蘖肥:穗肥=3:4:3更有利于提高有效K含量,分别平均增加8.9%和13.2%;配施60%化肥,按底肥:分蘖肥:穗肥=5:5:0施肥显著增加早稻收获后土壤中有效K含量,增幅为27.1%;肥料全部用作分蘖肥时降低晚稻或早稻收获后土壤有效N、K含量;配施60%~80%化肥,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施肥方法底肥:分蘖肥:穗肥=0:7:3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