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渭北旱原农业生态及自然气候条件,分析探讨了影响渭北旱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渭北旱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及措施;(1)合理利用水利资源,不断提高旱作农业栽培技术,走水,旱结合发展农业的道路;(2)提高基本农田生产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改变广种薄收,单一抓粮食生产的倾向。(3)坚决走因地制宜、农、林、牧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迅速提高农业综合经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多因子栽培试验及反馈验证结果表明,目前陕西渭北旱原甘蓝型油菜亩产150kg以上较优农艺措施方案为:肥力较高的陕西省西部播期8月30日-9月5日,密度每亩1.4-1.6万株,亩施纯N10.5-10.8kg,亩施纯P2O5,5.5kg,喷施100-150mg/kg的多效进行化控,肥力较低的陕西省东部,播期83  相似文献   

3.
永寿县位于关中平原与渭北旱原分界处,属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由于海拔较高(994.6米)年均温较低(10.9℃),年雨量偏少(571.4毫米),既有白菜型油菜,又栽培甘蓝型油菜,油菜病毒病的发生环境主要反映了北方冬油菜区中部和西部情况。 1980—1985年5年试验证明:当地旬均温在15.3℃——52.3℃范围内,播期愈早,发病愈重,播期与发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盛花期,角果期与苗期发病呈正相关关系;甘兰型  相似文献   

4.
根据渭北旱原合阳旱棚栽培试验的冬小麦根重结果,建立了根重与水肥的回归方程。通过回归方程的主因素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冬小麦根重的影响顺序为土壤含水量〉P〉N,并对渭北旱原不同水肥配比冬小麦根系效应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论陕西渭北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陕西省渭北旱地资源优势和劣势,提出渭北旱原农业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并用渭北旱原合阳县近年农业生产的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了这些潜力是可以实现的,指出渭北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实施方法;同时对渭北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策略上进行了论述,对消除这一地区的贫困,保证粮食供给,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分析渭北旱原农业综合开发的现状与成就,对渭北“九五”开发中提出的“2111”工程经济指标进行了论证,旨在提高旱地农业开发的成效,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渭北旱原春玉米高产农艺措施最佳组合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渭北旱原不同类型区布设的6因素、5水平、多重复和多试验点的田间试验,探讨了影响春玉米高产的农艺措施。试验表明,氮肥是影响产量的第一位因素,次为密度,磷肥、钾肥影响不稳定,单施有机肥增产作用小,建立了春玉米高产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春玉米高产的农艺组合方案,为发展渭北旱原的春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原农业资源深度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北旱原自然资源丰富,是仅次于关中平原的陕西主要的农业区,现已初步开发成为陕西优质粮食和果畜产品生产基地。21世纪初叶是渭北旱原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后状况,实现农业资源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渭北旱原资源开发历史和经验中可得出,该区域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先导,着力提高农业产业技术水平,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把增加重要农产品产量与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陕西渭北旱原经过1990-1995年连续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施水旱并举,合理利用天上,地下水资源;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广植林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加快渭北产业结构调整等,加速旱区农业的经济腾飞,使开发区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渭北旱原北部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渭北旱原北部县域林业发展特点,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社会经济效益和保障体系4个综合层面的47个指标.采用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及软系统归纳集成法等确定指标和分值,并以永寿县为例,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永寿县林业可持续发展处于转型期林业阶段,评价结果与永寿县林业发展现状基本相符.渭北旱原北部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研究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可为综合评价县域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根据渭北旱原实际,对Y,M安格斯坦计算某时段末土壤湿度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适用于本区域的土壤水分预报模型,经实际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下游地区油菜田杂草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油菜居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首,是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饲料来源。按照生物学特征和遗传亲缘关系,油菜分为三大类型:白菜型、芥菜型和甘蓝型。由于甘蓝型油菜含油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是目前的主要栽培类型。  相似文献   

13.
渭北旱塬区的农田蒸散状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渭北旱原区的农田土壤水分连续观测资料及实测蒸散资料,计算,分析季不同水分条件,不同作物的蒸散量变化、为建立适用于本区域内的节水农业体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渭北地区旱原农田旱灾承受力的综合评价,选取了16项参评指标,采用层次评判法对该地区23县(市)及该地我不同耕作制度的农田旱灾承受力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用聚类方法分析渭北旱原不同应试小麦生长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来自渭北旱原的28个应试小麦品种16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第Ⅱ类对这一地区干旱条件表现出较强地适宜性,这一结果可供抗旱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91-1994年3个年度田间定位试验结果,提出了渭北旱原东部地区旱作冬小麦水分产量潜势,潜势系数及其生长,需水规律等,为研究该地区制定粮食生产发展指标及其实现途径提供了定位试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旱地冬小麦全程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栽培技术,是夏闲期采用“微型聚水两元覆盖技术”,种麦时仍保持微型聚水两元覆盖形式不变,沟下,垄上均种小麦的一种新的旱地小麦栽培技术,它集地膜覆盖和残茬覆盖之所长,能将冬小麦整个生产年度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从而使小麦生长健壮,分蘖增多,根系发达,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增多,千粒重提高,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是渭北旱原进行旱地冬小麦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一条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肥条件下地膜小麦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8年~1999年在渭北旱原不同施肥条件下进行地膜小麦增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覆膜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1.9~3.9kg/(mm  相似文献   

19.
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于1995年~1997年对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红富士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秸秆覆盖方式最佳,在多雨年份,红富士苹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果园种植白三叶草方式最佳;并综合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产量的影响,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果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生长状况、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渭北旱地果园各种年型下“果树行间生草 树盘秸秆覆盖”的水分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渭北高原沟壑区主要立地类型水热变化及对刺槐生长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局部范围内,热量因子与刺槐生长没有明显一致性,热量因子不是划分渭北高原沟壑区立地类型的主导因子;水分与刺槐生长之间关系密切(r=0.8965),说明水分是影响刺槐生长的主要因素,地形和土壤则是划分渭北旱原立地类型的主要因子。主要立地类型刺槐生长结果表明:刺槐适生的立地类型为:沟底、原面、沟坡阳向的上部和下部、宽梁顶等黄土型和沟底石砾土型,其它类型不适宜刺槐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