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究NPK配施对天然羊草草原产草量,土壤理化性质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退化羊草草原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在内蒙古南缘羊草草原以“3414”方案进行NPK配施试验。结果表明:羊草地上生物量在N2P1K1(133.63 g/m2)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且增产235.66%。总地上生物量在N2P2K2、N2P1K1、N2P0K2和N2P3K2均较对照增加显著(P<0.05),且在N2P2K2、N2P1K1分别达到210.68、206.73 g/m2,各增产116.86%、112.80%。土壤电导率在N2P3K2达到最大值422.13 μs/cm,并较N0P0K0、N1P1K2和N1P2K1增加显著(P<0.05);全氮在N3P2K2(0.31 g/kg)和对照(0.23 g/kg)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全钾在N2P2K3、N1P1K2 分别为1.58、1.57 g/kg,较对照(1.45 g/kg) 增加显著(P<0.05);速效磷最大值出现在N3P2K2(11.79 mg/kg),而速效钾则出现在N2P3K2(358.83 mg/kg),并较各自最小值表现出显著性差异。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在N0P2K2较N2P2K0、N2P2K3和N3P2K2增加显著,而在N3P2K2较N0P2K2、N2P1K1降低显著。总的来看,该羊草草原N2P1K1 配施是提高产量,且不造成物种多样性下降的最佳选择,即施肥量为N56 kg/hm2、P2O5 89 kg/hm2、K2O 34 kg/hm2。  相似文献   

2.
土壤不同营养状况与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试验研究了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个处理中,土壤长期施用N,P,K等主要营养元素且配合比为1:1:1(N120.0kg/hm^2,P2O5 120.0kg/hm^2,K2O 120.0kg/hm^2)时产量最高为5433.0kg/hm^2,不施肥(ck)产量最低为1260.0kg/hm^2;蛋白质含量以单施N素(N120.0kg/hm^2)时最高达17.00%,N、P元素配合比为1:1(N60.0kg/hm^2,P20560.0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低为10.53%;蛋白质产量以N、P配合比为3:1(N180.0kg/hm^2,P20560.0kg/hm^2)时最高为696.0kg/hm^2,以单施P素蛋白质产量最低为156.0kg/hm^2。  相似文献   

3.
选用3种穗型水稻品种,设置3种钵苗机插密度,以毯苗机插为对照(CK),系统研究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穗部性状、冠层叶系配置、茎秆物理特性和抗倒伏的影响,旨在探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不同穗型品种适宜栽插规格及其增产特点;同时,阐明钵苗机插不同密度下水稻株型特征和抗倒伏特性。结果表明:(1)3种钵苗机插密度处理下,大穗型品种产量随密度降低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均显著高于CK;中、小穗型品种产量有随着密度降低而下降的趋势。不同穗型品种穗数随着密度降低而显著减少,每穗粒数显著增加,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规律。(2)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一次枝梗粒数和二次枝梗粒数均随密度降低而增加,且高于CK;一、二次枝梗数比值和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值随密度降低而呈下降趋势。(3)钵苗机插下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的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叶基角、披垂度和比叶重随着密度降低而呈增加趋势;且上三叶的叶长、叶宽和比叶重高于CK。(4)随着密度降低,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N1、N2、N3节间长度减少,茎秆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干重增加,穗下节间长、秆长、株高、重心高增加,而相对重心高有减小趋势。(5)不同穗型品种钵苗机插水稻基部节间N1、N2、N3抗折力和弯曲力矩随着密度降低而增加,倒伏指数呈下降趋势,且低于CK。说明水稻钵苗机插配套大穗型品种宜适当降低密度,增加每穗粒数以获高产;中穗型品种需兼顾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群体颖花量而增产;小穗型品种依靠穗数而提高产量。水稻钵苗机插降低密度能改善穗部性状和增加上三叶的叶面积,但增大了叶基角和披垂度,同时利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基部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充实度,从而提高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  相似文献   

4.
2种外源物质对大豆农艺性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和二苯基脲磺酸钙(DSC)对大豆农艺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设置8个处理,通过对各组间大豆农艺性状的测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组分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当DSC浓度为6 g/L时,全氮、全磷、豆荚数、豆粒数及株高显著提高,S.fredii+6 g/L DSC使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及根瘤数显著提高。因而选用CK、S.fredii(N1)、6 g/L DSC(N3)和S.fredii+6 g/L DSC(N6)的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CK相比,N1和N3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N1益于Proteobacteria富集;N6益于Chloroflexi富集;N1、N3和N6益于Nitrospirae富集;N1、N3和N6较CK的Azoarcus、Azotobacter、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等功能菌属增加。综上,S.fredii和DSC处理有助于改善大豆各农艺性状指标,也影响着大豆的根际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5.
曹小路 《耕作与栽培》2002,(2):42-42,57
1998-2001年在遵义县柑橘产区山盆镇按正交表L4(2^3)设计进行了温州蜜柑N,P,K的适宜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两种N肥用量对温州蜜柑春梢生长,单果得和果实品质均有显著差异,在施足农家肥的基础上,每年每株施用纯氮1.5kg,P2O5 0.58kg,K2O 1.2kg(N,P,K比例为1.5:0.6:1.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大方县马铃薯平衡施肥最佳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二因素回归最优设计研究了马铃薯平衡施肥技术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大方县马铃薯的最优施肥方案为施N肥11.8kg/667m^2.P肥4.72kg/667m^2.K肥19.5kg/667m^2,N:P:K为1:0.4:1.65.与空白产量相比平均每k肥增产21.43kg。在此施肥方案下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为N32.71%.P2O532.71%,K2O41.96%。  相似文献   

7.
供试材料使用枸桔实生幼苗树。3月份在温室内播种,将发芽的幼苗于4月份移植在500ml容积的钵中,每钵植3苗;钵中盛有蛭虫和珍珠岩等量混合的培养土。在盐处理开始之前(5月29日)每周喷洒一次不含有Mllrashige-Skoog微量元素的培养液,直至喷洒到培养液从钵底孔渗出为止。  相似文献   

8.
将CM(HEM)应用于养鸡生产中,试验证明可以使肉鸡的死亡率下降1.22个百分点,日平均增重增加2.94g;使蛋鸡死亡率下降0.67个百分点,产蛋率提高2.19个百分点,蛋壳色泽及感官质量明显好转,破蛋率下降2.17个百分点;能部分代替抗生素、消毒药、抗球虫药,平均每只鸡降低用药成本0.19元;夏季还能明显减少鸡粪中蝇蛆数量,减轻圈舍中刺激性气味。  相似文献   

9.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施对四季桂秋季生长、营养物质积累及产花量的影响,本试验以盆栽四季桂品种‘金玉台阁’(Osmanthus fragrans‘Jinyutaige’ )为试材,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试验设计。结果表明:适量增施氮、磷、钾肥均可显著提高四季桂产花量、花梗、花径、新梢生长、叶面积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高氮中等磷钾肥N3P2K2(N 3g/盆,P 3g/盆,K 1.5g/盆)处理下新梢长度、粗度和叶面积最大;中等磷钾肥N2P2K2(N 3g/盆,P 3g/盆,K 1g/盆)处理下,四季桂叶片积累了更多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质,从而得到更多的产花量,花梗最长,花径也最大。  相似文献   

11.
模式化施肥是现代施肥技术的一大进步,但在实际应用中应将适用模式与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相结合。笔者根据在试验中得出的数学模型,结合生产中技术、经济实际情况,就临沂市高产麦田N.P.K肥的合理施肥进行了浅析,得出合理施肥方案为:高技术高经济区每(667m^2施纯N14.58kg、P2O5 6.99kg、K2O4.34kg;高技术低经济资金基本满足区为13.06、6.21、3.35kg;高技术低经济资金不足区(肥料投资21.76-35元/667m^2)为7.9-11.54、3.57-5.34、0-2.36kg;低技术高经济区为9.9-14.1、4.83-6.77、0-3.89kg;低技术低经济区为7.9-12.91、3.57-6.14、0-3.25kg。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优质酒用高粱产量及经济效益.开展了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施肥比为N:P2O5:K2O=12:8:1产量最高;肥料配比以N:P2O5:K2O=18:8:14经济效益和产量最好,配比为N:P2O5:K2O=12:12:14比例是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提高柑橘果实品质的NPK平衡施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贵红壤、黄壤、紫色土3种成年柑橘园的土训类型进行影响柑橘果实品质的N,P,K平衡施肥研究,结果表明:N,P,K3种肥料的施用量和比例不同,影响柑橘果实品质的各侧重面也不同。提出红壤园的最佳施肥为:N0.2kg P2O50.2kg K2O0.2kg/(株.年),黄壤园为:LN0.2kg P2O50.3kg K2O0.4kg/(株.年),常色土园为:N0.2kg P2O50.4kg K2O0.3kg/(株.年),叶分析其综合标准值为:氮2.65%,磷0.20%,钾1.20%。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两组环境中研究了印度芥菜种子产量及其成分的配合力效应。1997-1998年在两组环境即高肥(每公顷N、P、K分别为80:40:40kg)和适时播种以及低肥(每公顷N、P、K分别为40:20:20kg)和延迟播种条件下,采取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评价了印度芥菜(B.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菌根侵染率与根际营养状况的关系,该文研究在不同肥态、肥力水平下,接种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的翅果油树实生苗幼苗的形态、生物量以及菌根侵染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增加苗木对难溶性P肥过磷酸钙[Ca(H2PO4)2.H2O] (有效成分(P2O5)含量0.04 g.kg-1土)和可溶性P肥磷酸氢二钾(K2HPO4) (有效成分(P2O5)含量0.02 g.kg-1土)的吸收和利用,对苗木有良好的促生效果。但随着可溶性P浓度增加,丛枝菌根对苗木生物量的积累却有抑制作用;丛枝菌根同样促进苗木对硝态N肥硝酸钾(KNO3)(有效成分(NO3-)含量0.06 g.kg-1土)和铵态N肥硫酸铵[(NH4)2SO4](有效成分(NH4+)含量0.06 g.kg-1土),对苗木都有良好的促生效果;可见根际营养状况是决定菌根侵染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N、P、K水平施肥处理对黑木相思苗期生长量变化的影响,选取长势一致的黑木相思组培苗作为试验材料,设9种不同N、P、K施肥量与配比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大部分施肥处理均优于对照组,长势最优的3个对照组中,处理8(N,P,K比例为6:8:3,3.4 g/株),处理9(N,P,K比例为1:2:1,4.8 g/株)及处理6(N,P,K比例为1:4:2,4.2g/株)的施肥处理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组,其中处理6地上生物量达9.69 g,总生物量达15.30 g,含水量达9.70 g,为最佳处理。正确的施肥配比有利于为黑木相思种苗培育、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FACE对武香粳14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2003年,利用我国唯一的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研究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比对照高200 μmol·mol-1的FACE处理对水稻品种武香粳14颖花分化和退化的影响。FACE处理结果表明,每穗现存颖花数平均比对照少10.4~12.6朵,降幅为6.88%~8.49%,达极显著水平;对每穗颖花分化数和1次枝梗颖花退化数无显著影响,但使2次枝梗颖花的退化数和退化率显著高于对照;水稻每朵分化颖花所占有的抽穗期植株含N量和拔节至抽穗期的吸N量显著或极显著小于对照,使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有率及其与植株含N率的比值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每朵分化颖花所占有的抽穗期植株含N量和拔节至抽穗期的吸N量与每穗颖花退化数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8**、-0.961**;抽穗期茎鞘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有率及其和植株含N率的比值与每穗颖花退化数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0.831*。认为FACE处理降低水稻颖花形成期吸氮能力,使植株碳代谢增强、氮代谢减弱可能是其分化颖花大量退化和每穗颖花数少于对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贵州省寡日照低副射的黔北地区.海拔950m的中等以上肥力稻田,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超高产栽培专家系统”计算的Ⅱ优162、冈优151、冈优527大穗型组合的栽插密度、肥料施用量及施用时期分配进行了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电脑计算高产栽培处理、高产经验栽培处理在中上等、上等肥力稻田均获得超高产产量,在中等肥力稻田均获得高产产量;(2)“水稻高产栽培专家系统”施肥校正方案为:种植大穗型组合,在中等以上肥力稻田,栽插密度宜选择1.3~1.4万穴/667m^2,有机肥施用量1000kg/667m^2以上,化肥施用量以N10.5~14kg/667m^2,P2O5 5~8kg/667m^2,K2O 8.5~11.5kg/667m^2,N,P2O5,K2O施用比例以1:0.5~0.6:0.8~0.9,或者根据目标产量与地力产量、有机肥增产量之差所得的施化肥增产量计算化肥氮、磷、钾施用量,即以施每千克N,P2O5,K2O养分,分别增产稻谷14.8~17.2kg,25.1~36.2kg,15.9~21.9kg计算.施用分配上磷肥全作基肥,氮、钾肥施用分配比例相同,基、蘖肥占65%~70%,穗肥35%~30%。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产质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铜仁地区中等肥力土壤上研究施N量对烤烟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的最佳施N量为8~9kg/667m2,N:P2O5:K20为1:2:3,产量182.2~195.1kg/667m2,产值853.48~907.04/667m2,均价4.65~4.69元/kg,上中等烟84.0%~87.3%,焦油含量21.25~24.18mg/g,烟叶内含香气物质9.29×108(总峰面积)。烟叶香型为中间香型。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 (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 g/m2、4.58 g/m2、15.8 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 kg/kg、247.9 kg/kg、71.9 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 g/m2、4.05 g/m2、12.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 kg/kg、203.5 kg/kg、63.9 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 g/m2、6.77 g/m2、34.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 g/m2、3.61 g/m2、17.20 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