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典型的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本阶段(Grassplot,GT)、灌草阶段(Frutex and grassplot,FG)、灌丛阶段(Frutex,FX)和乔灌阶段(Arbor and frutex,AF),通过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对不同恢复阶段0~40 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E280E250/E365E240/SOC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重组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轻组有机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全磷、速效钾、pH值相关性不明显(P>0.05)。综上所述,土壤水溶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满元  杨宁 《草地学报》2018,26(2):380-385
探讨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循环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选取草地区(GZ)、草地森林区(GFZ)和森林区(FZ)0~10和1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和不同植被类型对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大小顺序为FZ > GZ > GFZ(P<0.05),可溶性有机碳为FZ > GFZ > GZ(P<0.05),FZ轻组有机碳显著高于GZ和GFZ;0~1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有效性高于10~20 cm土层;相对于GFZ,GZ中草本植物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3.
探讨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循环和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选取草地区(GZ)、草地森林区(GFZ)和森林区(FZ)0~10和10~20cm土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研究,为土壤碳循环和不同植被类型对有机碳组分及稳定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大小顺序为FZ>GZ>GFZ(P<0.05),可溶性有机碳为FZ>GFZ>GZ(P<0.05),FZ轻组有机碳显著高于GZ和GFZ;0~10cm土层活性有机碳有效性高于10~20cm土层;相对于GFZ,GZ中草本植物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4.
杨宁  杨满元  姜琳  万丽  吴磊  邹冬生 《草地学报》2019,27(2):320-325
本研究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0~10、10~20与20~40 cm土层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结果表明: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矿化碳含量和矿化速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程而增加;矿化率随恢复进程增加,随土层加深先减后增再分布均匀;累积矿化排放量及其速率随恢复进程增加,其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减小;qCO2值随恢复进程和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可矿化碳含量与凋落物现存量、质量损失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8*和0.915***P<0.05,**P<0.01)。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进行,土壤生境由早期干扰强烈转向中后期日趋稳定,土壤固碳能力由早期差、潜力大转向中后期强、潜力小。  相似文献   

5.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璟  杨宁 《草地学报》2018,26(1):160-167
本文以典型的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选用立地条件基本相似草坡(grassplot, GT)群落、灌草(frutex and grassplot, FG)群落、灌丛(frutex, FX)群落和乔灌(arbor and frutex, AF)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的研究方法探讨植被恢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进行,土壤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0.0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改良效果明显降低(P<0.05);不同植被恢复阶段的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数为乔灌群落(0.528) > 灌丛群落(0.522) > 灌草群落(0.485) > 草坡群落(0.482)。研究表明:植被恢复改善了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6.
文东新  杨宁  杨满元 《草地学报》2016,24(6):1241-1247
采用经典统计和通径分析,研究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4种植被恢复模式[草本(GS)、灌草(FG)、灌丛(FX)和乔灌(AF)]表层(0~15 cm)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种模式中,土壤微生物量以灌草模式最高(P<0.05),草本模式最低(P<0.05);脲酶活性以草本模式最高(P<0.05),乔灌模式最低(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以乔灌模式最高(P<0.05),草本模式最低(P<0.05),蔗糖酶活性以灌丛模式最高(P<0.05),乔灌模式最低(P<0.05)。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的直接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蔗糖酶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而从总效应来看,各因素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较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全氮,但全氮对脲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负效应,而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正效应。土壤微生物量以及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剩余通径系数均较大,说明有其他因素对其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库区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及肥力的变化,选择三峡库区消落带150, 160和170 m海拔人工构建狗牙根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裸地作为对照,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各海拔狗牙根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裸地,表明狗牙根人工植被构建对土壤微生物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160 m高程显著高于150和170 m高程,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却显著低于150和170 m高程,需要特别注意P元素的下移,加强水体P含量的检测。(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变化范围分别为5.93~15.62和7.11~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0.68%~2.57%、0.68%~3.33%、1.95%~5.23%。狗牙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低于裸地,表明狗牙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高于裸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百分比显著高于裸地,表明狗牙根土壤营养元素周转速率快于裸地。(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因此,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进行狗牙根草地恢复重建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质量,对加强三峡库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磷及其与碳、氮、磷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放牧、施肥等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同时,就今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侧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WSOC)是土壤碳库最活跃的成分,其产生、迁移和转化对土壤质量、肥力与碳库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WSO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organic carbon,?WSOC)是土壤碳库最活跃的成分,其产生、迁移和转化对土壤质量、肥力与碳库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WSO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多年冻土区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对土壤WSOC含量及其占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 SOC)比值(WSOC/SOC)的剖面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WSOC季节变化显著 (P < 0.05) ,且呈冬春高夏秋低的“V”型分布;2) 同一季节不同土层WSOC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不同变化趋势(P > 0.05) ,即春季递减、夏季递增、秋季“V”型、冬季倒“N”型分布,且全年WSOC平均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3) WSOC/SOC季节与剖面变化均显著(P < 0.05) ,其中,不同土层WSOC/SOC大致呈冬夏高春秋低的“N”型分布,其季节变化范围为0.14%~0.29%,同一季节不同土层WSOC/SOC随土壤深度增加呈不同分布,即春季“M”型、夏秋季递增、冬季“V”型。4)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分别是WSOC季节与剖面变化的主控因子,pH和土壤温度分别是WSOC/SOC剖面与季节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见,WSOC与WSOC/SOC随季节与剖面变化特征明显且主控因子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以松嫩草原羊草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4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MBN)探讨其对短期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H值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与土壤有机质(SO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与土壤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图较好的解释了短期施氮处理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环境因子3者之间的关系(78.5%)。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若尔盖地区浅层土壤持水量和有机碳关系,以若尔盖地区主要覆被类型(沼泽化草甸、非沼泽化草甸和天然林地)浅层(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碳和水分特征,探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最大持水量关系。结果表明:3种覆被类型浅层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沼泽化草甸土壤最大持水量最高(2 592.46 g·kg-1),是非沼泽化草甸和天然林地的4.0和1.9倍;沼泽化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416.11 g·kg-1)约为非沼泽化草甸和天然林地的4.2和2.7倍;若尔盖地区浅层土壤最大持水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2,P<0.01),每一种覆被类型土壤水碳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种覆被类型浅层土壤水碳拟合曲线斜率范围为4.11~7.43,天然林地最大,依次为非沼泽化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研究揭示该地区天然林地土壤最大持水量对有机碳含量变化最敏感,沼泽化草甸土壤水碳关系相对稳定。研究结果对科学判断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碳水功能评估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不同植被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组成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于2007年7-8月,采用实测方法,对土壤中总有机碳(TOC)、焦磷酸钠提取有机碳(SPPC)、水解碳水化合物(HDC)、热水提取碳水化合物(HWC)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下表层(0~20 cm)土壤中TOC,SPPC,HDC,HWC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差异显著(P<0.05);水稳性团聚体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SPP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HDC和HWC不相关,但HDC,HWC与TOC和SPPC的互作却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