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北地区北青系列号青稞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青系列号青稞品种熟性早、适应性强,是在高海拔、冷凉地区的主栽青稞作物品种,其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的特点,使其成为该类地区中无法替代的青稞系列品种。经过多年对北青系列号青稞的栽培实践,现已形成了北青系列号青稞栽培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调查分析了青稞对生态条件的要求、甘孜州青稞种植区域分布、生产概况、品种资源现状及生产技术现状,针对甘孜州青稞生产存在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栽培技术落后、生产转化程度低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依靠科技手段、做好青稞产品开发工作、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有效措施,提高青稞综合生产能力、生产质量和产量,推动青稞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稞是藏区的主导优势作物和藏区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粮,青稞产业是藏区农牧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该研究介绍了青稞产业化开发现状及在营养、生产、市场及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青稞产业化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青稞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和强化青稞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等3个方面提出了青稞产业化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民和县把青稞生产作为全县农牧产业生产和农牧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建立了一整套服务机制,鼓励农户发展青稞产业,青稞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但与此同时由于农民群众不能很好的应用全新的种植技术,导致青稞病虫害严重发生,已经威胁到地区青稞的产量和品质。基于此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就青稞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具体介绍了青稞条锈病、青稞黑穗病与青稞吸浆虫三种病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是农业部"八五"评估合格的研究所.自1961年建所以来,始终围绕甘孜州及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殊自然生态条件下的青稞、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的育种及栽培技术进行科研攻关,兼顾土肥、植保、蔬菜、中藏药材、食用菌、农产品加工等研究.全所下设青稞研究室、经济作物研究室、综合研究室、科研管理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总务室和1个技术开发服务部;在道孚县八美镇设有1个农业试验场,在丹巴县、泸定县各设有1个研究示范基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论述了在青稞种植的过程中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使用情况,希望为西藏青稞实际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响应国家政策落实、农业生态保护和青稞减施增效技术普及与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日喀则地区春青稞生产的现状,总结了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的特征特性、产量及品质表现,提出了该品种在日喀则地区的丰产栽培技术,最后建议进一步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强化机播、机械深施化肥、机械植保和机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攻关、重视新品种、耕作措施、栽培技术和植保技术的综合集成,以充分发挥藏青2000及其丰产栽培技术在日喀则地区春青稞持续增产增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青稞大田生产对技术的需求,从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与收获等方面,研究制定了青稞栽培技术规范,供青稞大田生产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道孚县近37年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道孚县的气温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道孚县气候预测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统一要求和2009年2月上旬国家大麦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会议的分工安排,青稞生产栽培岗位专家(团队)与西宁、西藏和甘孜三个试验站一起完成了青藏区域青稞生产现状的基础(通信)调研。调查内容包括青稞生产与技术应用现状、生产设施与设备、产后加工与产品开发以及产业区建设现状和产业效益(经济、生态)提升等技术需求,大麦育种科研现状与资源技术需求等;  相似文献   

11.
马寿福  刁治民  吴保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661-2662,2687
介绍青稞生产的重要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青稞基地建设、生产科学研究、高产专用品种选育、多渠道开发利用和综合利用新途径开辟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试论藏区青稞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目前青稞生产现状的简要分析,认识到当前青稞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青稞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发展青稞生产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西藏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藏青稞产量的影响,采用西藏37个气象站点1986-2015年的气象资料,选取年均以及青稞生长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以及逐年青稞产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青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15年以来西藏地区气温呈线性增加趋势,温度(平均气温、最高温和最低温)增加特别是最低温的增加与青稞产量增加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影响青稞产量的最重要因素;降水量也是影响青稞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与青稞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空气相对湿度对青稞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日照时数与青稞产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针对海晏县青稞产业现状及优势,提出海晏县青稞的发展措施:加强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建立青稞生产基地,带动生产,提高规模效益;以青稞制种业为切入点,研制开发特色加工制品,延长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流通渠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蒸煮-老化预处理对炒制青稞粉营养组分、理化特性及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丰富青稞加工方式。【方法】以青稞为试验材料,将蒸煮后老化不同时间(0、6、12、18和24 h)的青稞粉进行炒制,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蒸煮-老化预处理对炒制青稞粉微观结构的影响;使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快速黏度分析法,研究蒸煮-老化预处理对炒制青稞粉短程分子结构、结晶特性及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体外消化研究蒸煮-老化预处理对炒制青稞粉淀粉消化率的影响。【结果】与生青稞粉相比,蒸煮-老化预处理-炒制青稞粉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减少;但不经老化处理的炒制青稞粉(0-Roasted)水不溶性膳食纤维、水溶性膳食纤维和总膳食纤维有所增加。蒸煮-老化预处理使炒制青稞淀粉颗粒受到一定程度破损,偏光十字逐渐消失;短程分子结构受到破坏。与生青稞粉相比,蒸煮-老化预处理使炒制青稞粉的相对结晶度降低;随着老化时间增加,炒制青稞粉相对结晶度逐渐增加,结晶形式由原来的A型转变为V型,表明形成淀粉-脂质或淀粉-蛋白质-脂质复合物。蒸煮-老化预处理炒制青稞粉L*值降低,而a*和b*值增加。与生青稞粉相比,蒸煮-老化预处理使炒制青稞粉的典型糊化峰消失,终值黏度逐渐降低;同时使炒制青稞粉持油力显著增加,但持水力缓慢下降。体外消化试验表明,与生青稞粉相比,热加工可提高青稞淀粉的消化性能;但与未老化炒制青稞粉相比,老化6—24 h炒制青稞粉的快消化淀粉含量减少6%—16%,慢消化淀粉含量显著增加。【结论】蒸煮-老化预处理可改变炒制青稞粉的营养组分和理化性质。蒸煮后老化6 h的炒制青稞淀粉消化性能降低,有助于稳定血糖,可作为糖尿病患者或血糖偏高人群理想的主食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西藏高原地理与气候因子对青稞功能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高原产地环境对青稞功能性营养成分的影响,对西藏18个县青稞的3个特质营养成分(β-葡聚糖、黄酮、花青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酮含量与年积温呈负显著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β-葡聚糖与年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雨量对β-葡聚糖的抑制作用存在一定阈值,超过600 mm,β-葡聚糖含量明显降低;海拔在3 580~3 850 m范围,β-葡聚糖含量最高。年降雨量对有色青稞中花青素含量影响最大,海拔高度对不同颜色有色青稞中花青素含量的影响效果不同,其他因子对花青素含量影响均不显著。此研究可为西藏高原青稞育种、推广和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气象数据记录以来1977—2017年青藏高原青稞生长季内气候变化,以及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和产量差的影响。【方法】基于青藏高原农气资料,校正DSSAT-CERES-barley模型,模拟过去40年间青藏高原青稞生育期长度及光温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统计产量计算产量差,通过数理方法解析气候变化对其影响情况。【结果】(1)青藏高原多数站点过去40年间青稞生长季内温度、降水呈显著上升趋势,太阳辐射量呈下降趋势,且林芝站达到显著水平,与增湿相比增温趋势更加明显;(2)在播期和品种不变的情况下,过去40年青稞生育期长度显著缩短,引起不同站点下降的主要气候因子不同,高海拔站点主要由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所致,低海拔站点主要由生育期内平均温度升高导致有效积温增加所致;(3)青藏高原青稞光温生产潜力受海拔影响,3 500 m左右的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高且稳定,如山南站平均光温生产潜力最高可达12 000 kg·hm -2。3 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低,平均在6 000 kg·hm -2,且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对太阳辐射更敏感;(4)青藏高原在过去30年间由于实际产量增加,导致绝对和相对产量差都呈减小趋势,平均相对产量差由58.2%缩小至34.5%,但缩小幅度放缓,2007—2017年拉萨和日喀则站点平均相对产量差最低,小于25%。【结论】青藏高原不同站点光温生产潜力差异较大,高海拔站点青稞光温生产潜力显著高于低海拔站点,过去40年气候变化导致低海拔站点光温生产潜力波动大,而高海拔站点较为稳定。由于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水平提高,过去30年青藏高原产量差逐渐缩小,但除拉萨和日喀则外,其他站点产量差仍较大,未来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SDS-PAGE方法对33份青稞I组和5份野生大麦H组染色体编码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组和H组染色体编码的HMW-GS亚基之间存在带型差异,I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存在两种带型,一种接近7亚基上部,一种接近7亚基下部,H组内部只有一种带型,靠近10亚基。因此,要改进青稞的面筋品质现状,应在青稞中引入新的优质HMW-GS亚基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19.
胡单  杨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561-14563,14585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对冬青稞幼苗光合色素、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为西藏河谷农业区青稞苗期抗旱及壮苗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冬青稞果洛为材料,测定了不同施氮(0、90、180和360 kg/hm2,以纯氮用量计)处理下其幼苗期的光合色素含量、生物量和产量,研究了其氮素调控效应。[结果]在测定期间,叶片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含量呈先降低后上升趋势,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和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叶绿素a/b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氮肥对叶片的光合色素、生物量和产量有一定的调控效应,3月14日Car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而Chl、Chla、Chlb规律不明显;3月14日以后Chl、Chla、Chlb、Car含量和生物量(含3月14日)以及籽粒单产和千粒重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并均以180 kg/hm2氮处理最大。[结论]在冬春干旱的林芝地区,适宜的施氮量(180 kg/hm2)改善了青稞的光合色素性状,提高了清除活性氧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培育壮苗和籽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马生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20-4622
针对青海省青稞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分析了青海省青稞加工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青海省青稞加工业发展的对策,为促进青稞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