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以高抗虫、中等抗虫和低抗虫转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7号、10号和26号)的叶片饲养4龄的杨扇舟蛾幼虫,4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分别测定其中肠内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用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中肠的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受到明显的抑制,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这些酶抑制不太明显。中肠的淀粉酶也是如此。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比较复杂,24h时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其中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最明显,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但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蛋白酶变化不明显。转基因杨叶片对幼虫中肠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杀虫机制。  相似文献   

2.
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抗虫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过6年田间栽植的转双抗虫基因(Bt cry1Ac和API)三倍体毛白杨部分系号再次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在杨树基因组中稳定存在。同时以成树转基因系号叶片对杨扇舟蛾(Lymantria disparL.)和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L.)幼虫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幼虫致死率及树木生长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19个转基因系号,对两种昆虫均表现出抗虫性,分别有63.15%和31.58%的系号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表现出高抗性(校正致死率超过80%),且不同系号对两种昆虫抗性大小是一致的,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转基因系号对两种昆虫致死率与幼树相比均已明显下降;转基因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生长发育,且以不同系号所饲养幼虫的发育存在显著差异;转基因系号对幼虫致死率与其生长情况之间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外源基因转入时对生长没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用转基因741杨叶片饲养杨扇舟蛾幼虫,观察记录幼虫的死亡、蜕皮情况以及各龄幼虫的体重,研究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生长发育的抑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取食转基因741杨后杨扇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不良,表现为发育进度减慢、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增长速率降低。且对不同龄期开始饲养的幼虫和取食不同世代的幼虫抑制作用不同,从低龄开始饲养的幼虫生长发育受到的抑制作用强于从高龄开始饲养的幼虫。对取食2代的幼虫抑制作用强于取食1代的幼虫,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转基因741杨林中,对靶标害虫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种群生命表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的世代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种群趋势指数降低了13.43~19.26倍,表明转基因杨可以减少靶标害虫的自然种群数量.经存活曲线分析得知杨扇舟蛾种群的个体死亡主要发生在幼龄幼虫期,特别是对1~2龄幼虫的致死能力更为明显.经过对转基因741杨林中杨扇舟蛾各死亡因子的致死力比较分析可知:由毒蛋白直接引起的食物和环境共同作用、病菌致死以及间接引起的化蛹死亡率升高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741杨抗虫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用转基因741杨叶片连续饲养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以探讨转基因741杨对不同世代昆虫的影响及昆虫种群的持续效应.转基因741杨对连续两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抗虫性高于只第一代取食其叶片的幼虫;只第一代幼虫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而下一代取食CK的幼虫,其死亡率高于两代均取食CK的幼虫.另外,连续两代取食转基因741杨叶片的幼虫蜕皮指数、排粪量、化蛹率及羽化率都低于仅一代取食转基因741杨的幼虫,且二者均低于取食对照的幼虫.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的抗虫性具有持续性,可以影响到下一代幼虫的生长发育,使下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减慢,降低下一代幼虫虫口密度,进而影响到未来种群的发生与发展,达到很好的抗虫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扇舟蛾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扇舟蛾1年中第1代至第2代种群数量保持增加趋势;幼虫3龄期是影响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虫期,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3龄幼虫期的捕食因子为关键因子,决定系数F^2为0.5588捕食因子(b值)为0.4232。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 :三倍体毛白杨插穗成活率与插穗处理方式有显著关系 ,以沙藏加地膜覆盖方法处理插穗育苗能显著提高插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 ;嫁接方法影响接芽成活率 ,应在不同时期选择适宜的嫁接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炬红  高宝嘉  刘军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05-11607
[目的]揭示转双抗虫基因741扬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效应规律。[方法]用转基因741杨不同系号在室内饲养杨扇舟蛾幼虫,研究取食转基因741杨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以及不同世代的杨扇舟蛾幼虫死亡率。[结果]转基因741杨对不同发育天数、不同龄期的杨扇舟蛾幼虫均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但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致死效应降低。发育天数少、低龄幼虫的死亡率高,发育天数多、高龄幼虫的死亡率低。转基因741杨对取食2代的杨扇舟蛾幼虫也具有一定的致死效应,且高于取食1代的杨扇舟蛾幼虫。[结论]在一定的时间内,随着幼虫的发育,取食时间的延长,杨扇舟蛾幼虫对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抵抗力增强且逐渐适应,但随着取食代数的增加,致死效应则加强;转基因741杨对杨扇舟蛾幼虫的抗性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倍体毛白杨叶片为外植体,筛选适宜遗传转化叶片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确定转化体最佳选择压浓度和抗生素浓度。结果表明:叶片诱导分化培养基以MS+6-BA 0.6 mg/L+NAA 0.1 mg/L附加1.5%蔗糖、0.6%琼脂效果最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基本培养基附加IBA 0.4 mg/L、1.5%蔗糖、0.6%琼脂。选择压浓度以50 mg/L卡那霉素对叶片分化和嫩茎生根效果显著。培养基中附加300 mg/L的羧卞青霉素不仅有效的抑制农杆菌的生长,而且还对分化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741杨林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抗虫性的转基因 74 1杨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天敌亚群落的丰富度、优势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 ,并对不同抗虫性转基因 74 1杨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相似性分析 .结果表明 ,转基因74 1杨能明显降低群落中食叶害虫的数量 ,同时 ,使群落中食叶害虫优势种的优势度降低 .随抗虫性的增强 ,害虫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不同抗性的转基因 74 1杨 ,抗性越强所形成的节肢动物群落与未转基因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越低 .  相似文献   

11.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苗木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的生长指标、水分状况、营养状况、原生质膜透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扦插的苗木生长最快,但苗木分化较大,苗高变异系数达到33 17%,基茎变异系数达到40 04%。随着时间推移,苗木生长量降低,但变异系数减小,苗木生长也变得较为整齐。在自然状态下,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保水能力存在差异,扦插越早的苗木保水能力越强,越冬受低温伤害越轻。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失水后恢复生长能力也存在差异,5月份苗木质量较好,在失水5d后仍具活力。  相似文献   

12.
诱导大孢子染色体加倍选育白杨杂种三倍体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该文以银腺杨、毛白杨等白杨为材料, 对大孢子染色体加倍选育白杨杂种三倍体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银腺杨大、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存在着时序性相关.以花粉发育进程为参照,可以相对准确地确定大孢子染色体加倍诱导2n雌配子的有效处理时期.花粉发育到单核中期,即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入细线末期,是银腺杨大孢子染色体加倍的最佳处理时期,此时施加秋水仙碱处理,三倍体得率最高达167%.银腺杨×毛白杨杂种三倍体在苗期表现出了巨大、速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高温热处理对毛白杨木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毛白杨人工林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蒸汽介质热处理方法,在氧气含量低于2%的密闭干燥箱内进行木材热处理,研究了处理温度170~230℃、处理时间1~5h的热处理条件下,木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及成分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综纤维素和α-纤维素含量降低,而木质素含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处理温度比处理时间对毛白杨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更显著;综纤维素和α-纤维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临界温度为200℃,处理时间为2h。另外,采用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分析木材主要组分变化的原因,发现表征木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官能团特征吸收峰强度减弱,而表征木质素的官能团特征吸收峰强度增强。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毛白杨木材综纤维素、α-纤维素、木素含量损失率与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其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可见,该模型可以预测出不同处理条件下热处理材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群体和单体饲养的方法,用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叶片饲养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幼虫,测定其死亡率、各龄期的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效率。结果表明:4个转双抗虫基因的741杨株系对舞毒蛾和美国白蛾均有明显抗虫效果,主要表现为对低龄幼虫的毒杀作用和对高龄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用转抗虫基因杨树叶片饲养的昆虫幼虫死亡率均高于对照,最高可达100%,而且,可导致存活幼虫的不正常的发育,使其发育历期明显延迟,发育速率、体重增加速率和取食增长率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毛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进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对毛白杨 (PopulustomentosaCarr.)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其进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①毛白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有一定的规律 ,且与花序的形态和花药颜色变化有密切相关 ;②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表现因个体不同而不同 ,终变期、中期Ⅰ有数目不等的单价体出现 ,在后期Ⅰ乃至末期Ⅰ、末期Ⅱ可见到单独存在的落后染色体 ,体现了毛白杨遗传上的异质性 ;③毛白杨减数分裂存在多核仁现象 ,在末期Ⅰ、末期Ⅱ最多可见到含 8个小核仁的子核 ,并且随着减数分裂进行 ,多个小核仁发生合并 ,最终生成一个大核仁 ;④毛白杨各无性系在减数分裂进程上存在着差异 ,甚至同一雄性无性系植株的不同花芽或同一花芽上不同部位等 ,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也表现为不同步性 ,显示了种群变异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用不同系号转基因741杨叶片饲养杨扇舟蛾、舞毒蛾和美国白蛾4~6龄幼虫,测定其中肠重要的两种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研究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741杨显著抑制了羧酸酯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比活力,其中PB11和PB29的抑制作用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与转基因741杨抗虫性的生测结果一致。转基因741杨对靶标害虫解毒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的抑制作用是其抗虫性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转抗虫基因林木在害虫控制中的作用与合理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回顾了转抗虫基因植物研究和利用的现状后,指出转基因植物利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转基因植物的遗传变异、基因逃逸、反目标效应和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的不利影响。转抗虫基因植物的抗虫效应表现为致死效应、抑制生长发育和生态抗虫效应;提出了基于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转基因植物合理利用对策,即加强生态安全性研究、实施基因交互策略、生态整合控制策略、应用屏障保护效应和保护遗传多样性策略。  相似文献   

18.
白杨双交无性系抗旱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20个白杨双杂交杂种新无性系为主要试验材料,研究了无性系叶片抗脱水能力,叶片渗透调节能力,水分胁迫下的生长和生理表现,并对无性系抗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无性系间在各项指标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以苗高、单叶面积、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失水率和叶片渗透调节能力6项指标作为育种材料抗旱性筛选的综合鉴定指标,并尝试采用加权排序方法对无性系抗旱能力进行鉴定。综合抗旱能力最强的10个无性系为B432。B40  相似文献   

19.
试本验运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在毛白杨的新引种区甘肃河西走廊进行了六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成活率稳定在60%以上,最高可达80%。我们还发现最优试验组合为:下部枝条+ABT+小塑料拱棚。这项试验为在风沙、干旱地区繁殖毛白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城市污泥在绿化苗木上的施用效果。[方法]以膨化污泥为载体生产了杨树专用肥,研究其在三倍体毛白杨、苦楝、楸树上的施用效果。[结果]施杨树专用肥处理的苦楝胸径、树高、材积平均增加值分别为2.37 cm1、.320 m0、.031 8 m3,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增加21.54%、28.16%3、5.32%。施杨树专用肥处理的三倍体毛白杨平均苗高、地径分别为291.202、.56 cm,分别比施尿素处理增加11.36%1、0.34%。施杨树专用肥处理的楸树树高、地径最大,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增加43.75%和17.07%;试验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试验前增加了2.8 g/kg,0.25~1,1~5,>5 mm水稳性团粒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增加29.1%、33.2%、23.7%。[结论]杨树专用肥可作为绿化苗木的追施肥料,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