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板式家具生产性粉尘的粒度粒形进行研究,分析粒度粒形分布特点对粉尘流动性的影响,为板式家具生产线除尘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参数优化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板式家具生产中板材锯切和油漆砂光粉尘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法对粉尘的面积等效直径、长宽比、粗糙度、坚固度和钝度等粒度粒形参数进行分析,归纳粉尘的粒度粒形分布特征,分析其对流动性的影响。【结果】锯屑和砂光粉主要由粒径小于100μm的小颗粒构成,具有较强的悬浮和扩散能力。与锯屑相比,砂光粉的尺寸更细小,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更强的黏附性和凝聚性。锯屑和砂光粉的宏观形态不规则,具有长宽差异较大的几何比例,个体间形态差异大;但在介观上,二者都具有高度平整的表面织构,并且2种颗粒的形态都随粒度减小而趋于规则。与砂光粉相比,锯屑颗粒的形态不规则性更强,颗粒间的形态差异也更显著。【结论】锯屑和砂光粉都属于流动性差的颗粒,与二者的粒度粒形特征密切相关。2种粉尘的尺寸较小,颗粒间的黏附性凝聚性较强,限制了粉尘的总体流动性。在形态上,大颗粒的形态不规则,在运动中易相互咬合并在颗粒间形成孔隙;小颗粒虽然形态上相对规则,但易填充在大颗粒间的孔隙中,流动性也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
《林产工业》2021,58(9)
木材加工产生的木粉尘严重影响从业人员的健康与环境。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以辐射松和红橡为研究对象,对5%、10%、35%三种含水率木材铣削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粉尘质量浓度与沉降性粉尘进行监测,研究含水率对粉尘质量浓度分布、粒形粒径的影响。研究表明:两种木材在铣削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粒径大多小于100μm;含水率对两种木材粉尘颗粒形态均无明显影响;纤维饱和点范围内,两种木材的粉尘质量浓度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粉尘中值粒径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在工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含水率,可以降低粉尘质量浓度、减小粉尘粒径,从而实现降尘的目的。研究结论可为后续除尘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木材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有害气体、粉尘和噪声等污染,对环境和人体产生较大危害。而木材粉尘还可能增加设备的磨损和影响电器的正常工作,引起事故的发生,因此多年来木材加工行业较多重视防尘与除尘技术的研究和改进,而粉尘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缺乏相关的研究。据报道,多年来各国学者都注意引起严重尘肺病的各种无机粉尘,却忽视了有机粉尘对人体危害的研究。有机粉尘包括植物性粉尘(如棉尘、谷物尘、木尘、茶尘等)、动物性粉尘(如羽  相似文献   

4.
米老排不同高度级苗木形态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业资源管理》2013,(5):98-102
通过选取50,60,70,80 cm共4种高度级的苗木,研究其形态特征的变化规律以及形态指标间相关性,旨在为米老排苗木质量评价和苗木分级造林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地径、叶数和高径比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其中地径和高径比在不同苗高等级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随高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增,其变化范围分别为30.32~50.52 g/株和11.26~16.91 g/株,鲜质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规律为根<茎<叶,而干质量总体表现为根<叶<茎;植株含水率随高度级的增大呈递增趋势,各器官的含水率变化规律为根<茎<叶;在不同等级间地上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相对稳定;质量指数随高度等级的增大而增加,其值分别为1.018,1.121,1.208和1.239,但不同等级间无显著差异。苗木不同形态指标相互关联,其中苗高、地径、鲜质量和干质量以及质量指数最能反映米老排苗木生长的综合状况,宜作为苗木质量评价和分级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北京西山地区森林土壤微形态状况,在野外土壤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化学分析方法和土壤显微技术,研究了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下部和中上部的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骨骼颗粒、有机质、孔隙、土壤形成物及微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样区内土壤骨骼颗粒均以石英为主,形成物主要以铁锰浓聚物为主;公园中上部土壤各分解状态有机质含量丰富,具有多级团聚体,孔隙分布均匀,微结构发育良好,结构稳定,生态环境保护良好,C层发现有铁锰浓聚物出现,经研究证实有古红土存在。样区下部土层较薄,土壤粗骨骼颗粒大小不一,表层缺少团聚体,土壤发育程度较低,孔隙不匀,有机质形态单一,土层曾因植物造林运动和旅游开发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铸锻焊件在冷热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其几何尺寸受到一定的约束限制,因而产生残余应力。构件中的残余应力多数具有很大的危害作用,如:影响构件的机械强度和疲劳寿命;加速应力腐蚀和脆性断裂;由于残余应力的松驰,使零件产生变形,影响构件或机器的尺寸精度等。为了减少残余应力的影响,传统上我们采用热时效和自然时效的方法来处理构件,但自然时效周期长,而热时效成本高。因此,50年代国外就开始应用振动时效的方法来降低构件的内部残余应力,以增强构件尺寸的稳定性,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从事振…  相似文献   

7.
采用低温氮吸附法、透射电镜对不同回用次数下麦草纤维细胞壁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麦草纤维有发达的微孔,分布较宽的中孔,而大孔相对较少。麦草浆回用1次后微孔孔容下降3.2×10-5cm3/g,中孔孔容下降1.67×10-5cm3/g;2次和1次回用相比微孔孔容下降9.2×10-5cm3/g,中孔孔容下降2.77×10-5cm3/g;3次回用时微孔分布消失,与2次回用相比中孔孔容下降5.81×10-5cm3/g,但在3次回用后孔隙分布变化很小。孔隙平均孔径和BET比表面积在回用中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电镜照片上看出,纤维在回用再润湿后发生不可恢复的塌陷变形,细胞壁上出现褶皱,从而改变了纤维孔隙大小和形状。  相似文献   

8.
对TP347H(1Cr19Ni11Nb)大口径厚壁不锈钢管表面横裂问题进行研究,取样无裂纹和含裂纹两种类型,分别对其进行形貌观察、化学成分分析、金相组织分析和夹杂物分析。结果表明,裂纹类型以纯夹杂型裂纹及气泡-夹杂共生型裂纹为主;相比较下含裂纹的试样夹杂物数量多且尺寸大;裂纹表面缺陷处二次相以CaO、SiO2、A12O3为主;球状夹杂物尺寸集中分布于5~20μm,属于内生夹杂物;形状不规则大颗粒夹杂物尺寸大于20μm,属于外来夹杂物;第二相析出物尺寸小于5μm,使钢在奥氏体区的延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林地土壤监测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广东省结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开展林地土壤监测的1988年、2002年及2007年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2007年监测结果表明A层(腐殖质层)、B层(心土层)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A层的多数主要肥力因子明显优于B层,但A层的酸度比B层大。3次监测结果表明,主要肥力因子中,土壤孔隙结构、容重、有机质和N素有所改善,但土壤酸度持续增强,土壤P、K素仍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正>在木制品加工、烟草和饲料等行业,有许多工段需要采用气流输送的方式进行物料和粉尘的输送和分离。金属和砂石等异物在运动中与管壁摩擦产生火花,因通过管道输送的纤维、刨花等物料以及粉尘等都处于干燥状态,燃点和闪点都非常低,任何火花或炽热颗粒都有火险隐患;另外,许多大负荷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超细木粉的形态分析,提出了超细木粉颗粒的粒径范围为600~1 500目;介绍了超细木粉加工设备的结构与原理,分析了制备超细木粉的粉碎过程及粉碎力,以及超细木粉的制备方法及所采用的设备对粉体产品的粒度大小、粉体形状及分散性等的影响。提出采用高速旋转搅拌式磨削粉碎方法,将粉碎设备与粉体分级设备连为一体,对未达到加工目数要求的颗粒进行循环式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在分级装置的不同位置安放两个转速不同的离心风机形成不规则的气流流场,能减少木粉收集时的颗粒团聚,提高了粒度分布的均匀性和木粉质量。  相似文献   

12.
作业中产生的粉尘漂浮在大空间里,其危害性较大,而治理这些粉尘却相当麻烦。大空间内环流静电除尘技术是解决大空间飘尘污染问题的比较好的技术措施。现从技术原理,电场结构,应用现场和运行效果等多方面论述该项目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哈巴雪山植物群落和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量化群落分类法分析哈巴雪山植物群落类型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采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方法可将云南哈巴雪山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划分为6个植被亚型;哈巴雪山的植物多样性沿海拔的分布格局受中间地带效应影响较为明显,而与Rapoport海拔法则不甚相符;物种丰富度总体上符合单峰格局,但在中海拔地段物种丰富度谷、峰值连续出现;α多样性指数中的Shannon-Wiener指数曲线符合单峰格局,β多样性指数基本上也符合单峰分布,但中海拔地段起伏较大;哈巴雪山物种丰富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规律,反映出山地小环境多样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群落类型间沿海拔梯度的交错分布和相互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群落水平上研究28个物种在不同尺度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间空间关联性,明确温带森林群落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方法】基于吉林蛟河阔叶红松林30 hm~2动态监测样地数据,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别采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性泊松零模型分析不同尺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间关联性。【结果】基于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显示,本研究中的28个物种均表现出空间聚集格局,表明总体空间分布格局的非随机性;基于异质性泊松零模型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聚集分布格局主要出现在较小尺度(0~10 m),随研究尺度增加,种群聚集所占比例迅速降低,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成为主要的分布格局类型;分离和部分重叠类型是主要的种间关联类型,混合种间关联类型所占比例较低;多数尺度上,种间相互排斥所占比例高于种间相互吸引,表明不同物种个体之间在空间上趋向于分离,种间个体直接相互作用的机会少,表现为种间分离格局。【结论】本研究表明种内聚集和种间分离是该研究群落主要空间构型,物种间的空间分离减弱种间竞争,阻止或减缓竞争优势物种对竞争劣势物种的竞争排除作用有利于维持物种共存,促进生物多样性维持。  相似文献   

15.
厦门市行道树芒果和高山榕叶面尘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滨海城市厦门的沧虹路(工业区)、仙岳路(商贸区)、厦门大学(文教区)和汀溪水库(农业区)4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市主要行道树种芒果和高山榕的滞尘能力、叶面尘粒径分布以及叶面尘水溶性离子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树种的环境滞尘效应。结果显示:芒果和高山榕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别为(2.2020±1.08)g.m-2和(1.2979±0.61)g.m-2,芒果显著高于高山榕(P<0.05);高山榕总体上比芒果更易吸附较小粒径颗粒物;受车流量大及道路施工的影响,商贸区滞尘量较大但颗粒偏大,工业区不仅滞尘量大且粒径偏小,说明工业区粉尘污染状况比其他功能区严重;2个树种的叶面尘来源基本一致,主要为海盐颗粒、机动车尾气以及燃煤,其中商贸区和工业区受自然源影响较其他功能区大,文教区和工业区交通尾气对叶面尘来源的贡献高于农业区。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利用万深 LA-S 系列植物图像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山茶属金花茶组下 12 个种进行叶片形态数量特征和表皮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植物图像分析结果表明,12 种金花茶属植物在 叶周长、叶面积、叶柄长、叶长、叶宽、叶厚、叶长宽比,以及叶鲜重和干重 9 个性状上差异均极显著, 9 个性状在相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差异显著,说明金花茶组植物种间和种内的叶片形态上具有丰富的性状变 异,无法作为组下分类的依据,但为育种提供了良好的遗传基础。叶表皮形态观测结果表明, 12 个种的 叶片上表皮形态结构基本一致,无气孔分布,细胞均为不规则形,细胞间界限不清晰;12 个种的下表皮 均有气孔分布,并具腺点,但不同种的气孔形状和细胞垂周壁式样在一些种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腺点 形态也各不相同,这些性状在种内较为稳定,可为金花茶组的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梨黑斑、黑星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斑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病原物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枝梢、病芽、病果上越冬 ,次年从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靠风雨传播。当孢子萌发后 ,通过梨树皮孔、气孔侵入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引起初次侵染。然后在梨树整个生育期可多次产生新孢子进行侵染危害 ,形成重复侵染。1 病  状梨黑斑病主要危害叶、果实、新梢。嫩叶最易受害 ,初期出现针头大小圆形黑色斑点 ,随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直径为 1cm左右的病斑 ,病斑中心呈灰白色 ,边缘黑褐色 ,病斑多时可相互结合成凹陷的不规则大斑 ,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表面形成黑霉物 ,…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规分类方法,对竹山青麸杨肚倍四种倍形态测定了形态特征的10个量度指标,应用重心法聚炎分析不同倍形蚜虫种类的归属;纺缠形倍子与长枣形倍子庆聚类图上有相互交叉现象,虽可分成两类但其距离较短,两种倍形为同一种蚜虫致瘿成倍;而小枣形倍子和佛手形倍子蚜虫都独立成类,类间距离大,显然属于不同蚜虫种类。  相似文献   

19.
青杨天牛(Saperda populnea Lin-naeus)是我国北方杨树的重要钻蛀性害虫。除三北地区外,鲁、豫、皖、苏等省也有分布,但以河北张家口、山西雁北、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包头一线,危害面积大而严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粒化高炉矿渣-氧化镁对连云港软土固化体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粒化高炉矿渣-氧化镁(GBM)对连云港地区软土进行固化处理,并与相同添加量的普通硅酸盐水泥(OPC)固化土作对比。采用抗压强度试验和渗透试验,探讨了GBM对软土固化体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压汞试验(MIP)和扫描电镜试验(SEM)分析了GBM-软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GBM和OPC均会提高软土固化体的力学特性,但相同添加量的GBM固化土的抗压强度大于OPC固化土,且相同添加量的GBM固化土的渗透系数和含水率均低于OPC固化土。压汞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添加量的GBM固化土的孔隙体积低于OPC固化土,且OPC主要改变了固化土中孔径1μm孔隙体积,而GBM主要改变了固化土中孔径0.1μm孔隙体积。扫描电镜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添加量的GBM固化土的土颗粒团聚和胶结程度均高于OPC固化土。孔隙分布、土颗粒团聚和胶结程度的差异是GBM固化土力学特性优于OPC固化土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