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奠权 《动物保健》2014,(11):68-6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缝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这种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2.
<正>(一)原因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实际上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凡是引起猪只不舒服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咬尾咬耳症,在集约化养猪场最易发生。引起咬尾咬耳症的原因大体  相似文献   

3.
<正>猪的相互咬尾现象又称"相食症",是肉猪生产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一种恶癖。其中以咬耳、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在生长猪群中。猪群中发生相食症,猪体伤痕累累,一旦伤口感染化脓,会蔓延到脊椎,  相似文献   

4.
猪咬尾咬耳症原因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咬耳咬尾症也称"反不适综合征".在散养放养的农村极少发生,但在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异常行为比较普便,是规模化猪场常见的现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饲养密度增大,这种恶癖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断奶、保育猪群中发生较多。该恶癖症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人在规模化猪场从事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6.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高于咬耳症的发生。1原因1.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要因素。合群方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猪群体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多,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文仅就引起该病的原因以及在防治上的有关措施作简单介绍。1猪群咬尾、咬耳的危害猪互相撕咬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因为任何不适的环境因素均可引起猪群的咬尾咬耳现象,轻者把尾巴咬剩半截,重者可全部咬掉。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采食(或饥饿)时,被咬伤的猪常常躲在角落里,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伤口感染,组织坏死,甚至死亡,降低胴体质量,因…  相似文献   

8.
猪咬尾 (耳 )症是发生在猪群中的以相互啃咬尾(耳 )部为特征的一种恶癖 ,许多使猪体不适的因素皆可诱发此病。过去此病仅见于成年猪群 ,但现在在刚刚断奶的仔猪中也日益普遍 ,尤其平养 (木板地面 )和笼养的猪。除了哺乳母猪及其仔猪很少发生外 ,其他所有年龄的猪 :断奶猪、生长猪、育肥猪均可发生 ,1 2~ 1 6周龄的猪最易发生。在育肥期的第 2个月 ,随着猪体重的增加 ,该病的发生率日益下降。关于猪咬尾 (耳 )症的具体发病率 ,报道的数据尽管不是很一致。但大量报告均表明 :在许多养猪业发达国家此病正在日益严重化 ,我国亦开始屡屡发生。英…  相似文献   

9.
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征”“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的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  相似文献   

10.
猪咬尾咬耳症也叫反不适综合症,是一种恶癖行为,主要表现是猪撕咬其他猪只的尾巴和耳朵,严重时会相互撕咬,咬尾症的发生往往高于咬耳症的发生。(一)原因1.管理性因素。管理不当是发生咬尾咬耳症的主导因素。合群办法不科学,致使一个圈内大猪、小猪混合在一起,大猪欺负小猪,强猪欺负弱猪,在厮打中引起咬尾咬耳症;饲养密度过大,活动空间过小,在拥挤的空间中,为了占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睡觉位置,群体之内常常相互撕咬而  相似文献   

11.
规模猪场猪群咬尾、咬耳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群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尤其在断奶、保育猪群中发生的较多。该恶癖症严重影响了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的猪群下降20%~30%。本人在规模化猪场从事生产管理与技术工作10多年,下面就引起该病的原因以及在防治上的有关措施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陈淑芹 《北方牧业》2005,(21):16-16
近几年来在规模猪场中,猪互相咬尾咬耳的现象逐渐增多,在早期断奶猪群中发生的比较早,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报道,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0%~30%。该现象在育肥猪群很少见。  相似文献   

13.
<正>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症"、"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由于养分代谢机能失调、味觉反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等各种应激都能够形成猪彼此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卖相。据材料报道:猪发生该病后,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26.4%。该病的发病特点主要与种类、年龄、体重、性别、季节、环境等因素有关。从种类上看,长白猪、哈尔滨白猪发病较多,地方猪  相似文献   

14.
猪咬尾咬耳症是发生在猪群中以互相啃咬尾(耳)等部位的一种恶癖,发病有多种因素,尤其是与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缺乏有关。2004年4月24日下午,晋宁一中食堂饲养的20头猪在24日早上出现躁动不安,互相啃咬,要求给予诊治。  相似文献   

15.
猪群咬尾症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邦才 《猪业科学》2017,34(3):133-135
猪场猪群发生咬尾症,不仅影响猪的形态、生长性能,尾根伤口能继发感染,引起脊柱化脓、骨髓炎,影响胴体在屠宰场的评级,严重者导致猪只死亡,造成经济损失。洞口县开展对猪群咬尾症调查,调查652个规模化猪场,存栏猪39 944头,发生猪群咬尾症猪782头,发生率1.96%,死亡19头,死亡率2.43%,发生率,死亡率较2013年分别降低4.97、2.69个百分点;其中15~30 kg仔猪咬尾症发生数618头,占咬尾恶癖发生总数的79.0%;调查屠宰场收购4 763头猪中,因患咬尾症影响胴体评级的降级猪29头,占0.61%。并同时对猪群咬尾症防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章红兵  王艳丽 《养猪》2001,(4):22-23
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粪和猪只间的打斗等 ,以咬尾最为常见。多发生于集约化饲养猪场处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长幼猪 ,生长肥育猪也偶尔发生 ,母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食胎衣、胎儿、仔猪。该病也被称为“反不适综合症” ,因为任何引起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猪的异常行为。猪群的咬尾、咬耳或打斗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伤口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感染 ,严重的可波及身体其他部位 ,不但可降低胴体品质 ,严重的可致死亡。猪只发生急性咬尾或攻击行为 ,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将很快导致猪受伤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养猪场时有发生,而且一旦发生还难以制止,早期断奶的猪群多发,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发生这种恶癖症的猪群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要比正常猪群降低。  相似文献   

18.
<正>猪咬尾症,也称为"反不适综合征""猪恶癖症""异食癖"等。营养代谢机能紊乱、味觉异常、仔猪断奶过早、疫病防治不科学和管理不当等各种应激因素可以造成猪相互咬尾咬耳的现象,严重影响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据资料报道:猪发生咬尾咬耳的恶癖,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要比正常猪群下降26.4%。一、发病特点猪咬尾症的发生易受品种、年龄、体重、性别、季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品种上看,长白猪、哈白  相似文献   

19.
<正>猪咬尾症又称为猪的"反不适综合症"或"反应激综合症",它是许多猪场和散户中较为常见的猪的一种恶癖。近年来,猪咬尾症在规模猪场及中小饲养户不断发生,且发生率大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猪咬尾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咬尾症在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场时有发生,猪咬尾症虽不像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传染病危害那样严重,但是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使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受损。通过对猪咬尾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养猪生产实践,总结归纳出猪咬尾症的防治措施,对养猪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