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李华 《油气储运》1997,16(2):4-6
在多相流管道中,柱塞流是常见的一种流动形式。为了给油气分离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开展了柱塞流的形成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根据石油-天然气管道混合输送现场是结果,综合柱塞流在水平管段,垂直管段和开头起伏的管极中的形成及发展模型,提出了适合于大口径,长距离管道的柱塞流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2.
张友波  李长俊  杨静 《油气储运》2005,24(7):4-5,55
压降是多相流输送中的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不同的压降模型计算结果有较大差别.针对新疆某条多相流管道建立了一种新的组合模型,经计算比较,该模型对新疆石南油田多相流管道有足够的精度,完全能满足工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华 《油气储运》1997,16(5):30-31,60
通过了液混合输送管道中柱塞流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啊气液混合输送中柱塞流的一些运动规律,并且发现柱塞流在实验室小管径管道的运动规律与实际大管径管道的运动规律不同,在柱塞流稳定的状态下,气腔的长度变化与柱塞和气腔的速度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液体石油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估方法(LP-ICDA)对西部成品油管道被评价管段进行内腐蚀直接评估,包括预评估、间接检测、详细检查及后评估4个步骤。在预评估阶段,收集整理该管段内腐蚀直接评估的相关数据;在间接检测阶段,建立多相流模型,分别预测该管段正常输送期间与停输期间的内腐蚀风险分布,并且考虑运行前期水相状态的影响,综合分析该管段内腐蚀风险位置;通过详细开挖检查,对该管段是否存在内腐蚀进行确认;在后评估阶段,对该管段再评估时间间隔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该管段存在内腐蚀,但管道强度未受到显著影响,仍可在允许的安全压力下运行。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入探讨多相管道混输体系水合物浆液输送技术,采用LedaFlow软件进行抑制剂注入和水合物浆液多相混输的模拟计算。利用软件的参数优化模块计算最佳抑制剂注入量;利用软件水合物输送模块进行水合物浆液输送模拟计算。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管内水合物浆液流动规律,初步探索LedaFlow软件在水合物浆液流动安全保障中的应用,以期为天然气凝析液管道的水合物流动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管道螺旋流动具有断面浓度分布均匀、能耗低、输送距离远、携带能力强等特点,因此,研究基于螺旋流的天然气管道水合物安全流动技术,对于弥补现有防治技术的不足,提高水合物携带能力,拓展安全流动边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螺旋管流的水合物颗粒悬浮特性,通过水合物颗粒动力学平衡分析得到在螺旋流作用下形成有效"悬浮"时所要求的周向临界流速,探讨了螺旋流衰减规律,结合水合物颗粒运动方程建立了螺旋流天然气管道水合物安全流动的判据和水合物颗粒安全输送距离的计算模型。分析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水平直管段内螺旋强度沿轴向呈指数规律衰减。通过控制变量研究了起旋参数对螺旋强度衰减的影响。据此确定继旋器的加设位置,为管道螺旋流持续有效地输送水合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韩方勇  周晶  班兴安 《油气储运》2007,26(11):23-26
油气混输与单相输送的水力特性因油气之间的滑脱有很大的不同,多起伏管道表现得更为明显。塔里木油田塔中401计量站至塔中四联合站输送管道(塔四联管道)累计起伏高度超过300m,起伏地形造成油气混输非常困难。利用多相流动态模拟软件OLGA对这种工况进行了动态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了影响管道混输的几个主要因素,并以管道混输启动参数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混相输送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宫敬 《油气储运》2003,22(9):35-38
就国内外多相流管道的建设、混输管道流动规律、多相计量技术、多相增压技术、富气输送技术及固态生成物问题等方面的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叙述。目前混相输送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建设长距离、大口径、高压力混输管道;应用先进的多相增压和计量设备;系统采用高度自动化控制;向深水海域和沙漠深处发展。  相似文献   

9.
湿敢的管道输送属于气液两相流动范畴由于它还具有反凝析及形成水化物的特性,所以湿天然气输这道工艺计算应包括热力计算,流型判断和水力计算三部分。模拟计算软件遥热力计算采用凝析气模型和组分模型计算不同管段内气液相的质量流量1摩尔组成和物性参数;水力计算采用10种组合水力学模型进行流型划分和持液率及压降计算。软件从热力学角度对湿天然气输送过程中水化物形成条件进行预测,进而判断管内水化物形成区段。SOPSI  相似文献   

10.
在湿天然气管输工艺计算中,沿线不同管段流体组成的分布规律是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认为管段持液率不同及相间滑脱是管段流体组成变化的两个原因。由于气液两相流管道一般存在相间滑脱现象,所以稳态工况下各管段组成也是变化的。通过建立计算管段内沿线组成变化的模型方程,对持液率进行了分析计算,指出持液率的变化取决于湿天然气组成、输送压力、温度和管段倾角。讨论了管段内流体组成的变化对气液相流速、温度分布和压力的影响,流体组成变化对沿线液体相速度分布有较大影响,而对压力、温降计算影响很小,并通过算例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海底管道多相混输的技术特点,从流型识别、压降规律、温降规律和模拟计算等方面论述了海底多相混输管道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海底管道多相混输技术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多相增压设备的研发、压降规律和温降规律的模拟计算、段塞流和水合物等技术难题的解决以及长距离多相混输技术的攻关.  相似文献   

12.
长距离油气水三相流管道混输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海洋油田的开发,目前正引入沙漠、滩涂和极地油田的开发。混输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油气水三相流动的规律,包括流动形态、压降和持液率的规律,其成果对多相流混输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非常重要。综述了90年代以来国外开展水平管中油气水三相流动研究的情况。由于三相流远比两相流复杂,因此研究工作大多是在借鉴两相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国内外的此项研究工作现状,提出了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油气水混输技术在石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南油田基东集输管道起点压力高,部分计量配水站的气液无法进入集输系统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采用三相混输公式求出的管道各段压降预测值与实测值较接近,误差在5%~30%之间,且较安全.根据压力预测结果选择油气水混输泵,在基东集输管道起点区域增建了混输泵站及配套控制系统,有效解决了其混输难题,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李晓平  宫敬 《油气储运》2006,25(8):11-14
多相流动的瞬态数值模拟最常用的是双流体模型,由于受技术垄断的影响,其相关求解资料较少.为此,通过采用有限体积法,将SIMPLE算法推广到两相流形成SIMPLE-MF算法,用于双流体模型的求解效果较好,并开发了两相流瞬态模拟程序.  相似文献   

15.
长距离油,气,水管道混输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洋油田的开发中,若在海上建立多个开采处理平台,来处理井液(含油、气、水)是极不经济的,于是提出了多相流的管道输送问题,即将末处理的井液输送到岸上,然后进行处理。国外多相流管道混输技术成功地应用于海洋油田的开发,这项技术也可引入荒漠油田及滩涂油田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受丘陵地形影响的油气两相管流的模拟试验研究,观察到这种两相流具有复杂的流动特性,它与普通两相流在各自倾角管段上的流动不同。由于丘陵地形的影响,油气两相流在流动过程中的流动特性会发生很大变化,最明显的首先是流型的变化,油气两相流流经向下倾斜管段和向上倾斜管段的下凹肘部时,会有新的液弹产生;流经向上倾斜管段和向下倾斜管段的上凸肘部时,原有的液弹则可能会消失。上游水平段已有的弹状流在流经丘陵管道时,弹状流的特性如频率和液弹长度都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姚海元  宫敬  宋磊 《油气储运》2004,23(7):9-13
在多相流工艺计算中,相分率是多相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准确预测和测量相分率,对于多相混输管道的流量测量、工艺计算和优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有关学者提出的计算气液两相流中持液率和空隙率的多种预测模型及其相关的检测方法和设备.  相似文献   

18.
石油工业多相混输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承毅 《油气储运》2003,22(9):26-29
石油工业多相混输技术具有简化工艺、降低投资等优点,是油气集输与储运专业领域最具挑战性和发展潜力的技术。对代表当今世界石油工业多相混输技术领域前沿水平的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进行了论述,着重介绍了由大庆油田承担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油气水混相输送技术研究”中有关专题的进展情况,结合目前的技术现状和市场需求,展望了多相混输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改进后的段塞流跟踪模型对水平管道气量瞬变空气-水段塞流场中的压力波传播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压力波沿管道的变化规律以及入口初始液相流量和气相流量的变化量对压力波速的影响,并将模型模拟结果与大型多相流试验环道上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气量瞬变段塞流场中压力波的传播特性;压力波速沿管道具有衰减特性;气量增加过程中的增压波速沿管道的衰减速率是逐渐降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