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显著地提高了谷类作物籽粒的收获量,然而,播种面积却没有怎么增加.例如1974-1976年,西欧国家谷类作物的平均播种面积为7,090万公顷,籽粒产量为2.255亿吨,而在1984年,谷类作物的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为7,030万公顷),但籽粒产量却增加了33%,总产量约为2.993亿吨.1984年,西欧国家的谷类作物产量平均为42.6公担/公顷,许多国家超过了50公担/公顷,冬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0公担/公顷.  相似文献   

2.
印度棉花种植面积为803万公顷(1984年,联合国资料),占世界第一位,大约占世界棉花面积的22.8%,皮棉产量平均不超过2.5~3公担/公顷(籽棉8—10公担/公顷),籽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居世界第四位(中国、苏联、美国、印度)。印度棉花种植面积比独立前增加几乎一倍,从1947~1948年的450万公顷增加到1982~1983年800万公顷,这是由于,1947年与巴基斯坦分开后,有35%的植棉面积留在巴基斯坦,然而,大多数纺织厂仍在印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在苏联的谷类作物中占第一位,播种面积占麦类作物的50%,他们的大面积高产、稳产经验丰富.例如,在文察尼省别尔马特斯基的"星火"集体农庄,每公顷冬小麦的籽粒产量15年平均为54.5公担,基辅省腊基特尼亚斯基的"西尼亚夫"甜菜农场冬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为55.5公担,赫米尔尼茨基省哥多罗克的"乌克兰"集体农庄每公顷产量在50公担以上等.  相似文献   

4.
国际第六届冬小麦高蛋白、高赖氨酸观察圃(1980),布置在25个国家的35个点上,包括76个试验品系和6个对照品种。产量平均30.8公担/公顷,仅69号(Nap Hal/CR 8156//一33)一个品系产量最高,为46.1公担/公顷,而且增  相似文献   

5.
在明斯克州,根据光合活性幅射指标(每公顷为31.4亿仟卡)植物仅用其2%时,大麦就可能取得77公担/公顷的产量。由此看来,明斯克的地理位置以至整个白俄罗斯都能获得大麦的高额产量。众所周知,在一些基本因素得到保证的条件下,如二氧化碳、矿质营养元素、适宜的温度和水分状况,全部产量中至少有90%是由光合作用制造的。试验地区(苏联明斯克州维列斯克区留班五十周年国营农场)气候条件的基本特点是:  相似文献   

6.
(一)育种的成就与任务软粒冬小麦是苏联的重要谷类作物之一。每年播种面积为1800—2100万公顷,其中乌克兰为600—800万公顷。在谷类粮食平衡中冬小麦占第一位。近些年来由于推广了高产品种使冬小麦的平均产量显著增长。1971—1975年间全国平均产量为18.7—27公担/公顷,而乌克兰则达22.9—31.9公担/公顷,其中1973和  相似文献   

7.
Day,Intalap(1970)和Misra等人(1959)曾用分段灌溉研究过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这种研究方法花钱费时又不能测定缺水量.本试验旨在探求给定供水时,蒸散过程与提高WL 711小麦产量的关系.据作者等1985年收集的田间数据建立了WL 711小麦产量与不同生育期水分蒸散亏缺间的关系式:?此关系式能解释产量变化的93%.式中Y为实际产量(公担/公顷);Y_(max)为获得的最大产量(55.89公担/公顷);X为?:ET为实际蒸散量(厘米);ETmax为最大蒸散量(厘米).  相似文献   

8.
1967—71年得捷尔日斯克农庄播种250公顷雌雄同株大麻,平均每公顷产种子10—11公担,该农庄第三综合组的米哈尔、特洛非莫维奇、兰尼突赫等三个作业队的25公顷大麻,平均每公顷产种子15—17.5公担,产茎杆42.3公担,每公顷收入达2910卢布,以兰尼突赫作业队的种子产量最高。其高产的主要经验有:  相似文献   

9.
红麻品种乌兹别克1503是乌兹别克韧皮作物试验站从品种416与库巴333杂交的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麻株高可达4—5米,种子千粒重22—24克。1971年参加区域化试验,每公顷韧皮产量比标准种高2.6公担,纤维产量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苏联)粮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冬小麦,在粮食结构中冬小麦的播种面积约占50%。这个作物的高产栽培及抗性方面的丰富经验已有积累。由于这样,维尼茨省别尔夏区“灯塔”集体农庄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收获小麦54.5公担/公顷,基也夫省拉基季扬斯基区申扬夫甜菜国营农场收获55.5公担/公顷,赫梅尔尼斯基省高洛托克区“鸟克兰”集体农庄收获50公担/公顷。科学及实践资料表明,扩大冬小麦单位面积的产量仅在常年生长作物的条件中可以得到保证。并且,毫无疑问,在采用品种农  相似文献   

11.
东南欧是玉米最大栽培区之一,播种面积近115万公顷,每年收获玉米籽粒5500~5600万吨,平均产量为45~50公担/公顷。玉米高产的障碍之一是玉米螟(Ostrinianubilatis Nbn)。由于玉米螟危害各国平均减产10~20%,提高商品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螟的抗性,是各地区育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许多品种群体可作为有价值的农  相似文献   

12.
苏联乌兹别克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科研人员,针对当地农业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棉花产量进了大量应用科学研究。首先,棉花育种工作者利用对凋萎病具有一定免疫能力的墨西哥野生棉,与当地栽培早熟、高产、纤维品质好、不抗凋萎病棉花品种司—4727进行杂交,育成了抗凋萎病、高产塔什干棉花新品种,实现了全苏第五次换种,棉花产量超历史记录。为尽快推广早熟、抗凋萎病、高产塔什干棉花新品种,须研究改进栽培技术措施,例如,改进耕作制度,推行轮作、机械化和化学化,使乌兹别克棉花产量从1970年的26.3公担/公顷,提高到1980年的33.2公担/公顷,籽棉收购量  相似文献   

13.
栽培冬小麦时使用固氮菌能活化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增加有效株数,产量提高5.1-6.7q/ha(公担/公顷),并能改善籽实品质,还可节省40-50kg/ha氮素.在南乌克兰灌区,几乎所有农作物对氮肥都有强烈反映,因为在这样的条件下氮素是限制产量的主要营养元素.为了获得高产,需要施入大量的氮素.冬小麦推荐施入氮素120-150kg/ha,才能确保增产籽实12-15q/ha,同时提高籽实品质.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多林低洼地带主要的饲料作物之一。在切尔尼戈夫斯基州的许多农场中,玉米播种面积占饲料作物播种面积的40%以上。但绿色体和籽粒产量并不高。例如,1981~1990年,两者分别为201~262和36.8~39.8公担/公顷。然而这里的生态因素,首先是气候条件能使绿色体获得高于上述1倍的产量,使籽粒获得高于上述0.5倍的产量(年平均降水量为500~550毫米,其中4~8月份降水量为275  相似文献   

15.
文摘     
92108经乙烯利处理的玉米生长、产量及产量组分——(G.R.Khosravi 等),PlantGrowthRegulation,1991,Vol.10,No.1,27~36(英文)1985和1986年,在艾奥瓦州埃姆斯附近的田间试验里,玉米品种 P3737(早熟),P3377(中熟)及 P3183(晚熟)种植密度每公顷为59000和69000株,在雄穗伸长期(TE)及其后第6天和果穗伸长期用每公顷0、140.280及560克乙烯利进行处理。1985年,按品种、种植密度及处理时期计算,乙烯利4种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是10.5、10.4、10.2和9.9吨/公顷,1986年是12.1、12.6、12。4及11.9吨/公顷;560克/公顷乙烯利处理1985年和1986年分别比对照减少倒伏85%和93%。随着乙烯利用量的增加,籽粒含水量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印度玉米     
玉米是印度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58万公顷,总产量为100万吨,其中食用的占85%左右。最近几年用作耕畜青饲料的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但总面积仍不超过20万公顷。在印度非灌溉条件下种植玉米具有优势,因为玉米产量低,而且栽培早熟品种和杂交种基本上不施无机肥。玉米籽粒的最高产量在卡纳塔克邦为25公担/公顷,在泰米尔纳德邦为23  相似文献   

17.
自从大约一百年前开展系统的谷类作物育种工作以来,德国谷类作物的产量增加了三倍.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表明,产量在逐年稳定增加,1880年前后每公顷约为12公担,1930年增加到24公担,1982年达到了48公担.育种成就仅是产量增加的部分原因,栽培措施的改进亦增加了产量.最近,Schuster等人(1982)在德国的海森对1951-1981年的谷类作物进行了试验分析,并确定了育种成就使产量增加的比例.Hoeser等人(1981)通过比较一些新老冬小麦品种求出了育种进展值,并根据产量组成因素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Pommer(1983)也对冬小麦新老品种进行了比较,并在试验中加进了施用化肥和机械防倒措施.  相似文献   

18.
1987~1990年,我团1333公顷(2万亩)棉花连续4年均在1635公斤/公顷(109公斤/亩),实现了高产条田的攻关目标。1986~1990年,5年累计有204公顷(3060.3亩),产量为2250公斤/公顷(50公斤/亩)的高产条田。1989年10月,中国农学会棉花学会和新  相似文献   

19.
晋单39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组合为运系98-1、运系98-4.该品种夏播生育期90~93d(运城),属早熟品种.1997~1999年山西省南部复播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7669.5kg,比对照晋单34增产13.7%.试验证明,晋单39表现高产、稳产、农艺性状好、抗旱能力强、抗病性好.适宜山西南部及黄淮海地区复播.种植密度复播每公顷67500~75000株,春播每公顷52500~60000株.制种时母本浸种30h与父本同期播种,父母本比例为1∶5~6,制种产量可达每公顷3750~5250kg。  相似文献   

20.
品种 C—108,于1986年在边疆区,1987年在州和1988年在州先后进行了区域化种植。育种单位的品种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的纤维产量高于对照品种1120。长麻每公顷产量为3.6公担,种子为7公担,均超过了标准品种。出麻率达28.4%,而对照1120仅为20.7%。C—108为中熟种,抗倒伏,生育期88天,比1120短6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