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积极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再造"绿水青山"惠农区因煤而立、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历年煤炭开采留下6.45万亩采煤沉陷区,我们将采煤沉陷区治理作为生态修复的突破口,先后实施了1号坑、2号坑等共计7个坑的塌陷地治理工程,累计治理面积4.5万亩。绿化造林为煤城披上了绿装。但由于我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  相似文献   

2.
吕影 《绿色科技》2014,(7):222-223
对张集矿采煤沉陷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指出了沉陷区及其流域存在着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农药残留、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崩岸严重、水生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提出了生态修复、生态重建等对策,以改善采煤沉陷区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生态理念将采煤沉陷区的治理与湿地保护以及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研究蓄水、供水、湿地构建、土地复垦、生态旅游开发的沉陷区综合利用模式,构建良好的、连续的河湖生态系统,持续发挥多种效益,促进沉陷区"人—水—环境—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采用生态技术治理工业废弃地的经验总结,结合唐山市南湖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实例,分析探讨环境治理的生态理念和有效方法,为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林草植被恢复,可以改善由于采煤破坏了的区域生态环境。介绍了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林草植被恢复技术指标以及植被恢复流程,提出了对林草用地植被监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如何恢复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这一特殊地形生态环境的问题,提出了“变害为利”,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重点发展和优化湿地结构,适当发展生态农业的方案。分析了由此可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指出了此方案是促进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的可靠方案,也是此类矿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对煤矿废弃地采取生物措施及人工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恢复技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益林则林,建设多树种搭配、乔灌草混交的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体系。建立不同类型的煤矸石山及采煤沉陷地治理模式,并提出各种模式区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等配套措施,逐步根治矿区污染,恢复矿区土地生产力,改善废弃矿山的自然及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伊敏矿区开发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体现在项目占地、采煤沉陷、露天矿开采挖损、排土场占压、矿区开发后形成积水区这5个方面,叠加五方面影响土地利用格局将发生变化,土壤沙化和土壤侵蚀强度有所增加。结合矿区开发与区域环境特点,提出了生态综合整治体系,包括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地表沉陷治理区、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区等,并分区制定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施雨其 《绿色科技》2014,(3):123-124
对大同矿区存在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具体介绍了污染成因及其主要表现,指出了主要成因是采煤沉陷区土壤养分的流失与煤矸石堆放区污染因子的扩散,针对这种状况下,提出了土地复垦等生态修复措施,为今后的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依据阜新矿区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现状,在矿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矿区沉陷区复垦及矿井水资源化等方面,提出了阜新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相关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国内尚无矿区地表覆盖分类指标体系标准的情况,选取抚顺露天矿采煤沉陷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和技术指标,探索构建了一套采煤沉陷区地表覆盖变化监测分类指标体系。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地表覆盖信息,统计了各地类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趋向,验证了监测内容与指标设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采石开矿、煤炭开采以及加工利用等,严重影响了森林植被的正常生长,加大了生态建设难度和成本,制约着生态建设快速进程。本文介绍了忻州市煤炭生产状况、煤炭开采利用对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采煤区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简要分析了煤矿区土地、水体、大气等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介绍了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体生态恢复与开发等生态修复技术,全部充填开采、条带开采、覆岩离层带填充等矿区开采沉陷防治技术,监测、临时工程、预警、防渗处理、植被重建、挖沟和排水等地面塌陷及地裂缝预防与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自治区财政林业新技术及推广项目)石嘴山市惠农煤矿是国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发建设的大型煤矿,曾经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经过50年的煤炭开采,地表逐渐沉陷,形成总面积达9.1平方公里的沉陷区。2016年,《石嘴山市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示范推广》被列入自治区财政林业新技术及推广项目,下达补助资金25万元,营建植被恢复示范林100亩,项目承担单位为石  相似文献   

15.
淮南矿区绿色生态工程按一线两片三区多点的建设布局进行规划。一线即淮河沿线湿地生态区;两片即淮河以北平原生态区和淮河以南丘陵生态区;三区即现有植被生态保护区、沉陷区域植被恢复区和建成区域绿化美化区。多点即将治理对象分为工厂绿化、居民小区绿化、道路沿线绿化等多个生态建设对象。针对不同立地类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取相应的生态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区生态恢复,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十分迫切。介绍了过度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区改造成生态恢复的示范区以后的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7.
调查和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固原市四县一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治理措施、现状、成效及管护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固原市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治理与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因煤炭开采而形成的塌陷地在唐山市城区范围内大面积存在,治理前多为荒废之地。生态恢复途径分为自然修复和人工辅助修复。本文通过对唐山市南部采煤塌陷区部分生态敏感区的湿地建设运动型绿地生态恢复方法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既保护了塌陷地自然地貌,又促进了湿地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生态修复的涵义、理论、实践及模式的论述,研究分析了生态修复对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中的优化作用,指出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既有利于对治理工程的保护,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118个资源型城市[1],其中煤炭型城市63个,占53%。这些城市大多因为存在采煤沉降区——这一具有潜在塌陷威胁和一定污染源的场地而致使其再开发或者再利用变得复杂。而随着城市的更新,这些发展上相对静止的采煤沉降区,又不断被新城市建设所环绕,最终成为与所在区域发展步调不相协调的棕色斑块。本文即聚焦于一块位于唐山南湖南部的采煤沉降区,通过对影响其地下采煤沉降相关资料的研读与客观评判,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提取对区域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影响最大的关键性生态因子,进而形成相应的景观策略,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区域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实际功能相互间的协调运作,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