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花生野生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病虫害资源存在。据国外报道,已发现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的材料。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是我国花生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种传  相似文献   

2.
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主要病害之一。为害我国花生的病毒有6种,分别是花生条纹病毒(PStV)、花生斑驳病毒(PeMoV)、黄瓜花叶病毒(CMV)、花生矮化病毒(PSV)、辣椒褪绿病毒(CaCV)和花生褪绿扇斑病毒(PCFSV)。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我国发生花生病毒病分子生物学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3.
1988—1991四年调查说明,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普通花叶病害,花生条纹病毒(PStV)引起轻斑驳病害是开封花生两种主要病毒病。PSV通过花生种传,测定自花生普通花叶病株收集近4000粒种子,PSV种传率0.025%。刺槐花叶树是花生上PSV另一个初浸染源。PSV开封刺槐分离物(R_3、R_4)在鉴别寄主上反应和血清学性质上和PSV-Mi相一致,但引起花生病害症状较PSV—Mi轻。开封市农科所一带刺槐花叶病树率平均30.7%。四年病害流行程度差异显著。1988和1991年花生生长季雨量少,蚜虫发生量大,分别为PSV严重和中度流行年。1989和1990年雨水较多,蚜虫发生少,病害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85、1986和1987三年内,应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方法,对8个大豆品种和24份大豆品资材料对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说明参试大豆品种和材料对PMMV和PSV抗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PSV高抗的占参试品种和材料37.5%,明显高于对PMMV高抗的品种和材料(占9.7%)。荆784对PMMV和PSV均表现高抗。豫豆2号和跃进5号对PMMV高抗,对PSV中抗。自PMMV田间抗性鉴定圃大豆病株种子长出1253株幼苗中,没有发现PMMV种传现象。  相似文献   

5.
许泽永  陈坤荣  晏立英 《花生学报》2003,32(Z1):263-271
花生病毒病是影响花生生产的重要病害.近10年来,花生矮化病毒(PSV)、花生条纹病毒(PStV)和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极大地丰富了对上述病毒基因组结构、遗传变异、进化的认识,以及病毒种、亚组和株系科学的划分.对PSV来说,提出了两个亚组的划分,而我国PSV株系血清学和RNA3全序列的分析,明确它们独自构成第三个新的亚组.对我国和东南亚国家PStV株系CP基因序列同源性的分析,说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PStV是单独进化的,形成不同症状类型的株系.Tospovirus属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使得该属病毒从番茄斑萎病毒(TSWV)1种增加到13种,其中侵染花生的病毒达5种,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6.
花生病毒病发生及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1938~1990三年研究,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已为开封市区花生上主要流行的病毒病。并根据刺槐花叶分离物,接种于花生、大豆、昆诺黎上的反应和该分离物与抗血清反应,确认开封刺槐花叶分离物为PSV病毒,并初步发现了PSV由刺槐传到花生上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1982年美国在佐治亚州从中国引种的花生上首次发现了花生条纹病毒(PStV)病。1983年的调查表明美国花生主产州都有该病的发生。带毒种子可能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和重要的传播因素。为了阻止花生条纹病毒的传播,有必要对种用花生进行病毒检测。本文介绍了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对花生条纹病毒污染种子的单粒检测。  相似文献   

8.
温室人工接种试验说明,6个花生矮化病毒(PSV)中国分离物;PSV—1,PSV—13,PSV—Mi(由花生分离),PSV—P、PSV—R和PSV—F(分别由菜豆、刺槐和紫穗槐分离)系统侵染苋色藜和昆诺藜,不侵染红三叶草和矮牵牛,此不同于美国PSV—E株系。依据对花生、豌豆、蚕豆等寄主植物致病力,将PSV—1、PSV—13 PSV—P和PSV-E划分为强毒力株系,PSV—Mi、PSV—R和PSV—F为弱毒力株系。PSV强毒力株系引起花生严重矮化,对花生生长和产量影响明显大于弱毒力株系。  相似文献   

9.
作者经1985—1991七年的研究确认,花生矮化病毒(PSV)引起的花生普通花叶病为我区花生上流行的主要病毒病,其年份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出苗—5月底)蚜量的多少,蚜量的多少又取决于苗期降雨量的多少,初步肯定了三者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86、1990—1992年4年,采用田间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212份芝麻品种(系)对花生条纹病毒的抗性。结果表明,品种(系)间抗性差异显著,发现3个高抗品种,2个发病较轻的品系,参试10个芝麻推广品种均不抗病。  相似文献   

11.
1983年考察花生病毒病发现河南、山东大多数调查田块均有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生。病害症状和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CMV—CA)引起的病害不同,前者病株叶片褪绿程度轻,后者病株上部叶片表现黄化花叶。血清鉴定病叶样品,多数均与花生矮化病毒E株系(PSV—E)抗血清有强反应。1984年,对河南郑州花生普通花叶病株上分离的毒株进行了鉴定。根据该病毒在花生上的症状特征、寄主范围、传播特性、病毒颗粒形态和血清学性质,  相似文献   

12.
用含花生条纹病毒壳蛋白基因的转基因花生品系TP-1、TP-7为材料,通过水培生长试验表明在花生不同生长时期,转基因花生对单株花生根瘤菌结瘤数量和结瘤重量无明显影响.对从转基因花生品系TP-1、TP-7上分离的100个根瘤菌样品PCR检测结果,花生根瘤菌中无花生条纹病毒壳蛋白基因特异性片断.结果初步说明导入花生的花生条纹病毒壳蛋白基因不会对根瘤菌结瘤生长特性产生影响,外源基因从花生向根瘤菌逃逸的机率很小.  相似文献   

13.
13个花生矮化病毒(PSV)毒株通过琼脂双扩散血清反应可以划分为4个血清型:血清型Ⅰ,Ⅱ,Ⅲ和Ⅳ。PSV血清型Ⅲ是新发现的一种血清型,和血清型Ⅰ关系相近,血清型Ⅲ中的PSV毒株在指示植物上的反应,以侵染大豆品种Davis和Bansei而不侵染‘Perfected Wales’豌豆和花生为特征,区别于其他血清型。血清型Ⅰ,Ⅱ,Ⅲ在血清学上关系相近,但均与血清型Ⅳ(PSV-W)关系相远。核糖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结果说明,血清型Ⅰ、Ⅱ、Ⅲ中所测定的6个PSV毒株除去四个RNA主要组分以外,均含有一个小的RNA,而血清型Ⅳ(PSV-W)没有小RNA。  相似文献   

14.
时焦 《花生学报》1990,(2):38-39
1982年美国佐治亚州首次发现花生条纹病毒(PStV)。PStV能以蚜虫、带毒率高的种子及其它寄主传毒。虽然曾有过PStv能使花生减产20%以上的报道,但该病对花生生产的潜在威胁目前尚无法预测。花生栽培种和其它种质系对PStV的抗性未见报道。鉴于花生区系和无毛区系有抗PMV的种质,因此对其部分种质进行了PStV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5.
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988~1992年5年田间接种模拟试验,探讨了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PSV)不同的发病株率对花生产量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初步肯定了花生普通花叶病毒病(PSV)的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84—1987年四年对花生病毒病的调查可将我国花生主产区流行的病毒病划分为以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流行区和以南方产区为主的病害零星发生区.病害类型有以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的轻斑驳病、黄瓜花叶病毒(CMV)CA株系和花生矮化病毒(PSV)Mi株系引起的黄花叶和普通花叶病,这些病害主要在北方花生产区流行,其中以轻斑驳病为主.另由蕃茄斑萎病毒(TSWV)引起的芽枯病,主要在广东、广西等地局部流行。通过对1156份田间病害样品的血清鉴定,其结果与田间按症状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引进花生抗蚜材料(Ec36892)的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和1992年对引进花生抗蚜材料(Ec36892)和我国3个花生栽培品种进行了花生蚜虫和花生条纹病毒(PStV)病抗(耐)性鉴定。结果表明,Ec36892表现出较强的抗蚜作用,可作为一个很好的抗蚜材料,供育种部门选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自然侵染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马铃薯y病毒组病毒的命名变得愈来愈混乱。1965年,Kuhn报道美国花生上一种种传病毒,定名为花生斑驳病毒(PMV)。1980年,Dubern和Dollel发现西非一种侵染花生病毒,称为花生眼斑病毒(GEV)。1981年,Sreanivasulu等报道印度一种侵染花生病毒,取名为花生绿色花叶病毒(PGMV)。1983年,许泽永等报道中国一种引起花生轻斑驳的病毒(VPMM),但没有给该病毒定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田间自然接种方法,探讨了花生不同发育阶段对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三种病毒,即花生条纹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花生矮化病毒的敏感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苗龄15天以下的花生幼苗最易受病毒侵染,导致严重发病,降低产量,因此这一阶段是花生感染病毒的敏感期。2、苗龄20~15天(幼苗末期至盛花期)的花生植株具有一定耐病性,感病后症状明显,但对花生结果影响较小。3、苗龄65天(结荚期)后的花生植株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不易受病毒侵染。4、花生不同播期之间发病程度差异极显著,播种越早发病越轻。适期早播可以使花生敏感期避开蚜虫传毒高峰期。试验表明,4月15日至25日最佳播种期。  相似文献   

20.
花生条纹病毒(Peanut stripe virus,PStV)和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影响山东花生生产的两种重要病毒。本研究选取小花生品种花育20号和大花生品种花育36号/花育22号,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山东省5个地区的样品进行两种主要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花生两种主要病毒病在山东省5个地区都可以检测到,各地区种子带毒率和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小花生种子的带毒率普遍高于大花生,田间发病率也普遍高于大花生,两种病毒存在复合侵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